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香港旺角名字的是怎么来的?

旺角(英文:Mong Kok)位於香港的油尖旺区,即九龙中部。新旧楼宇林立;旧住宅楼宇地铺多为商店或餐厅。以弥敦道为界,购物中心集中在东面,住宅区在西面。交通十分发逹,有巴士及港铁(东铁线、荃湾线和观塘线),更有专线小巴通宵行驶。假日时弥敦道一带经常水洩不通。

香港旺角名字的是怎么来的?

旺角的人口密度极高。根据《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旺角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万人,现时其地积比率约4倍。

目录 [隐藏]

1 范围

2 历史

3 特色

4 潮流文化

5 空气污染

6 交通

6.1 主要交通干道

6.2 公共交通

7 参见

8 网站连结

9 参考资料

[编辑] 范围

在旺角未被拼入油尖旺区以前,当时旺角的范围北至界限街、东至窝打老道、南至登打士街、西至渡船街及大角咀道。但自西九龙填海工程後,位於渡船街以西奥海城至富荣花园一带的新填海地段则被称为旺角西。同时,由於铁路车站的关系,太子道及界限街一带的地方亦会被大众称为「太子」。

[编辑] 历史

旺角曾被发掘出大量东汉、晋朝和唐朝陶器和制陶工具,显示早於东汉时期,旺角一带已有人居住。而旺角古时称为芒角,因为当地芒草丛生,地形像一只牛角伸入海里,该处被称为芒角咀,而附近的村落便得名芒角村。根据1819年的《新安县志》,芒角村以客家村民为主。芒角村位於今日的弼街与通菜街、花园街一带附近,村民以种菜(以西洋菜及通菜为主)、种花、养猪和养鸡维生。1860年起,芒角随著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村民纷纷把所种的花朵、蔬菜和所养的禽畜运往香港岛出售。当时,他们多乘坐蜑民的船只渡海,由於蜑民呼「芒」为「望」,因此英国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

到了1909年,港英政府开始在旺角海边附近填海及兴建避风塘,该处开始出现码头和道路。而当时的积水菜田因滋生蚊虫而被填平,当地开始发展出洗衣及染布等轻工业。

1930年代,芒角正式改称为旺角,取其兴旺之意。不过旺角的英文译名(Mong Kok)则没有改变,至今仍有水上人口语上叫旺角为「望角」的。当时的旺角是个工业区,制烟厂、棉织厂及五金厂林立。1950年代起,该区逐渐转型为商住区。

旺角弥敦道以西都是填海得来的土地。现在的新填地街在1950年代前是海边。时至今日,旺角已成为了一个极为繁盛的购物区和住宅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99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