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橘子异色瓢虫的防治方法

[橘子异色瓢虫的形态特征]成虫长5.4-8毫米。半球形拱起,背面光滑无毛,背上斑纹变异甚大,大致分为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类。

橘子异色瓢虫的防治方法

浅色型:基色为橙黄色至桔红色。

前胸背板中线两侧有2对黑斑,有时各斑可相互连接成“M”形。

成虫长5.4-8毫米。

半球形拱起,背面光滑无毛,背上斑纹变异甚大,大致分为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类。

浅色型:基色为橙黄色至桔红色。

前胸背板中线两侧有2对黑斑,有时各斑可相互连接成M”形。

有两个变种:一是十九斑变种。

小盾片黑色,有小盾斑,每个鞘翅上有9个黑斑。

小盾片与鞘翅同色,鞘翅无黑色斑点,纯黄色。

深色型:基色为黑色,前胸背板有黑色近梯形大斑,小盾片、鞘翅均为黑色。

有3个变种:一是明显变种。

每鞘翅有1个大型红斑。

鞘翅红斑变大,仅在鞘缝前半部、鞘翅边缘保持黑色。

异色瓢虫色泽变化虽大,但鞘翅近末端7/8处有一明显隆起的横脊,为鉴定该虫时的重要特征。

雄虫第五腹板后缘呈弧形内凹,雌虫第五腹板后缘中部呈舌形凸出。

卵呈长椭圆形,直立紧密排成块状,每块有10-40粒。

初产出时卵为黄色,以后变为深黄色。

幼虫初孵出时长2毫米,黑色。

老熟时长11毫米,灰黑色。

前胸背板侧面及后缘着生1列刺;中、后胸背左右有2矮刺,2分叉;背侧左右各有1矮刺,5分叉;侧下左右各有1矮刺,不分叉;3对胸足的胫节橘黄色。

腹部各节体背、侧面着生6个矮刺,第一至第五节背侧矮刺和第五节背中间1对矮刺橘黄色。

蛹体长7毫米,桔黄色。

前胸背部后缘中央的黑斑两个,中胸后侧角各有1个黑点。

翅芽中部各长有1个黑斑,后胸背面中央两个黑斑。

腹部第二至第五节外侧有桔黄色斑。

末端有末龄幼虫蜕皮壳。

每年发生6-8代,以成虫在背风石洞内群集越冬,翌年春季恢复活动。

成虫羽化后需经取食阶段,才能交尾产卵。

有多次交尾习性,交尾时间自几分钟至几小时。

产卵前期7天左右,产卵量随温度变化很大。

成虫寿命为40-50天,越冬成虫达300天。

除越冬成虫,各代雌虫产卵期约20-40天,幼虫和成虫均捕食蚜虫,幼虫全期可捕食600头,成虫日捕食量为150头左右。

成虫在10℃以下停止活动,10-15℃时活动缓慢,15-20℃时开始取食,20-25℃时交尾较多。

温度在18.8℃时卵期为5.2天,幼虫期为17.3天,预蛹期为1.3天,蛹期为6.4天;28.1℃时,卵期为2天,幼虫期为14.6天,预蛹期为1.4天,蛹期为4.4天。

异色瓢虫捕食木虱、桔蚜、菜缢管蚜、豆蚜和麦蚜等。

(1)早春时,捕捉麦田瓢虫,将其迁至桔园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1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