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农经济有哪些形式
亦称“个体农民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经营,有的以租入土地经营,亦有两者兼之。
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 在小块土地上进行分散经营; 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济地位不稳定,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易于走向贫富两极分化。
一、农+工的兼业模式
这种模式是目前大多数中国小农家庭的生存选择。在不同地区兼业方式略有不同。像我国东部地区农村,虽然人地关系紧张,但农村工商业发展起步早,非农就业机会多,这就使得很多农民可以做到既不离土又不离乡,在附近工厂上班的同时兼顾家里的农业生产。
而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不仅人地关系紧张,副业资源少,而且非农业起步晚,工商业发展缓慢。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并不大,无法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民想要谋生只能既离土又离乡地到城里打工。通常中西部地区以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主,老人和妇女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而东部发达地区农民则在兼顾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在附近村镇打工,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和收入增加。“农+工”的兼业模式对国家来说,廉价的劳动力为城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农村人口流出减轻了劳动力对土地资源的挤压,单位面积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减轻了农村过密化程度,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耕+副的兼业模式
“耕”主要是指农业种植业,而“副”则是指从事农业主要生产以外的其他生产性事业。在中国比较常见的副业包括饲养猪牛、鸡鸭等禽类,采集野生植物和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等。农村的农业性生产活动也算一种副业,这类活动包括农副产品加工,砖、瓦、砂、石等建筑材料生产等。
这种工业性活动是农村工业发展的萌芽。改革开放后,农村工业发展迅速,国家规定把上述农村工业性生产“归还”给工业,不再属于农村副业。虽然副业的种类减少,但小农依然能够利用丰富的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河流丰沛的地区,许多农民会利用闲暇时间在河渠中下网捕捞鱼虾,拿到集市或饭店能换来一笔小收入。在西北山林繁茂地区,农民会在农闲时上山采集野菜野果和中草药等。除此之外,家庭手工业也是副业的一大支撑。富有特色的手工业生产遍地开花。
中国的小农在城镇化进程中,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合理分配剩余劳动力和资源来发展副业。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业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
三、农+商的兼业模式
此处的“商”包含了较多方面的含义,我们以在广大农村地区较为常见的集市摆摊做买卖、收购农副产品、乡村旅游业、家庭作坊等经营形式作为“商”,它们与农业一起构成小农户的收入来源。中国农民素有在集市交换家庭剩余农产品的做法。到现代,其目的已经从交换转变为营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化率逐步提高,交易的主要商品也从农副产品转变为各类商品全覆盖,粮食及生产资料的销售则很少见了。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发展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作坊。虽然收入不稳定,但是作为家庭收入的一项来源,与“户均不过十亩”的种植业结合,两项收入基本能够满足农民家庭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15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