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子园病虫害及其它灾害的防治
【榛子园病虫害及其它灾害的防治】经过10多年平欧杂种榛子及欧洲榛栽培试验表明,栽培榛园病害很轻微,虫害也较少,主要虫害是食叶害虫,防治比较容易,栽培榛园每年喷药1~3次,比较省工。下面介绍常见的病虫害。榛叶白粉病(榛子白粉病、白粉病)1.危害状此病在东北地区的榛树多有发生。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枝梢、幼芽和果苞。
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叶背先出现不明显的黄斑,不久在黄斑处长出白粉,以后许多斑连成片。
病斑背面褪绿,致使叶片变黄,扭曲变形,枯焦,早期落叶。
嫩芽受到严重危害时则不能展叶。
枝梢受害时,其上也生出白粉,皮层粗糙龟裂,枝条木质化延迟,生长衰弱,易受冻害。
果苞受害时其上生白粉,然后变黄扭曲。
8月在白粉层上散生小颗粒(闭囊壳),初为黄褐色,后变为黑褐色。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白粉病病菌在叶片、芽和新梢病斑部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孢子,借助风力传播到榛子树上引起初次侵染,生成白粉后能多次传播侵染。
榛树染病时往往由中心病株向四周邻树蔓延,如果发病条件适宜,则传播速度甚快,辽宁南部一般6月发病严重,而辽宁北部多发生在7月。
在植株过密、通风不良、土壤黏重、低洼潮湿等条件下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1) 发现病株,应及时消除病枝病叶如果是中心病株,则应将其全部砍掉,减少病源。
对于过密的株丛可适当的疏枝或间伐,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体的抗病能力。
(2) 药剂防治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对榛树喷布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或喷洒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喷洒0.2°~0.3°Be石硫合剂,均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使用石硫合剂时应注意,不宜在气温高炎热的夏季使用,以免发生药害。
榛树的害虫,主要是榛实象鼻虫危害果实,其次是介壳虫,木蠹蛾、金龟子等害虫。
(一)榛实象鼻虫(榛实象甲、榛实象)1.危害状榛实象鼻虫以成虫取食嫩芽、嫩叶、嫩枝,使嫩芽残缺不全,嫩叶呈针孔状、嫩枝折断,影响新梢生长。
成虫还可以细长头管刺入幼果,蛀食幼果内的幼胚,果内形成棕褐色干缩状物,幼胚停止发育,果实早期脱落,幼虫蛀入果实则将蛀食榛仁部分或全部吃掉,并将粪便排在果内。
此害虫在东北地区野生平榛发生较多,栽培榛园尚未发现此种害虫,但要提高警惕,防止该害虫传入栽培园中。
2.生活史及习性在辽宁2年发生1代,少数为3年1代。
2年1代的历经3个年度,常以老熟幼虫及成虫在土中越冬。
翌年5月上旬出土,开始在枯枝落叶层下活动,5月中旬成虫上树,开始取食嫩叶,5月下旬成虫进入盛期。
,6月中下旬为榛子幼果发育期,此时成虫开始交尾,产卵于幼果内。
7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期为10~14天。
于7月上旬在果内孵化成幼虫,7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在果内取食近1个月,则发育成老熟幼虫。
8月上旬,当榛果日趋成熟时,老熟幼虫随果坠落至地,脱果后钻入土中20~30cm深处准备越冬。
8月中下旬为入土盛期。
第三年7月上旬开始化蛹,7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蛹期为半月左右,7月中旬开始出现新成虫,8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
新羽化的,成虫当年不出土,即转入越冬状态。
3.防治方法榛实象鼻虫发生面广,生活史长而复杂,世代重叠交替发生。
因此,单纯用化学药剂防治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必须采取综合防治。
(1) 药剂防治 在成虫产卵前的补充营养期及产卵初期,即5月中旬到7月上旬要用60%的D-M合剂,以高浓度300倍液毒杀成虫,对榛园进行全面处理,共喷布2~3次,间隔时间15天,每亩施药量0.1kg。
或者用50%腈松乳剂和50%氯丹乳剂,二者以l:4的比例混合,再用其400倍液喷洒,毒杀成虫。
于幼果脱果前及虫果脱落期,即7月下旬至8月中旬,在地面上撒4~D-M粉剂毒杀脱果幼虫,每公顷用药量为22.5~30kg。
(2) 人工防治 集中采收榛果时,则集中消灭脱果幼虫,即在幼虫尚未脱果前采摘虫果,然后将其集中堆放在干净的水泥地或木板上,待幼虫脱果时集中消灭。
对于虫果特别严重、产量低且无食用价值的榛果,可以提前至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行采收集中消灭。
(二)金龟子类金龟子类害虫危害榛树的主要有黑绒金龟子、苹毛金龟子和铜绿金龟子。
1.黑绒金龟子(1) 危害状 危害榛树的嫩芽和幼叶。
(2) 生活史及习性 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
4月中旬成虫出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出土高峰。
日落前后成虫从土里爬出,飞到树上危害嫩芽、叶,2l:00~22:00点又钻入土中藏起来。
成虫多在荒草地、绿肥地或园地间作物上产卵,成虫具有假死习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154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