鲻鱼养殖技术
养鲻鱼有单养和混养两种模式。根据不同鱼类的栖息水层和不同的食性进行混养,达到充分发挥水体的潜力和合理利用饲料,可获得更好的养殖效益。下面介绍一下鲻鱼养殖技术。
根据各类池塘的不同条件灵活掌握。
一般要求规格4厘米以上;放养苗种要体质健壮、鳞片完整、肉体肥满、体色光洁、游动活泼正常。
单养每亩以1200—1500尾为宜;混养每亩以250—300尾为宜。
放养时间应视天气变化而定,一般在清明节前放养最为合适。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投喂饲料坚持做到三看”(看天气、看水色、看鱼类活动摄食)和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原则。
根据鱼体大小,在不同的季节灵活掌握投饵量。
不投酸臭、腐败变质的饲料。
每天分二次投饵,上午9—10时、下午3—5时,并按天气变化情况而定,晴天多投,阴雨闷热天少投;鱼体活动正常多投,发病时少投。
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10%。
养殖初期,如有养鸭的池塘,鸭粪肥水,水中浮游生物十分丰富,可减少投饵。
为了预防鱼类浮头和避免发生泛池,除了严格掌握投饵量外,在夏季酷暑炎热天气,要安装增氧机,坚持每天早晚巡塘2次,发现鱼类活动异常,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注入新鲜水,开动增氧机,由于鲻鱼游动迅速且善跳跃,在进排水口设置闸网,防止鲻鱼外逃。
鲻鱼比较常见的病是寄生虫病和水霉病,但近来也发现出血病。
寄生虫主要是鱼虱和线虫,侵袭鱼体和腹腔引起死亡。
水霉病常因鱼体碰伤感染所引起。
每月份2次定期用漂白粉、生石灰或鱼康、克鱼瘟进行水体消毒,经常清除池塘中的污渣、水草及池边杂草,适时注换新水,改善水体环境,保持水质清新,防止病害发生。
根据市场行情和鱼体生长情况适时收获,以提高经济效益。
一般饲养7—8个月,个体可达500克左右,即可上市销售。
单养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混养鲻鱼亩产120—150公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190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