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湖泊、水库银鱼移植增殖技术

湖泊、水库鱼类定向移植增殖的意义:我国淡水养殖,主要包括小水面池塘养殖和大水面湖泊、水库养殖等。池塘养殖,近30年来,特别是1978以来,经过体制改革,通过改造老鱼塘,开发沼泽、低洼荒滩、盐碱地。我国淡水养殖,主要包括小水面池塘养殖和大水面湖泊、水库养殖等。

湖泊、水库银鱼移植增殖技术

池塘养殖,近30年来,特别是1978以来,经过体制改革,通过改造老鱼塘,开发沼泽、低洼荒滩、盐碱地,发展城郊养鱼,建设商品鱼基地,进行养鱼池塘的标准化配套建设,提高养鱼技术水平,应用增氧机,配合饲料,推广优良品种等有效措施,所以无论在扩大养殖面积,提高养殖单产,增加养殖总产,提高优质鱼的比重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为1082.73万亩,养殖产量为49.7万吨,平均亩产48千克,高者达300~500千克。

2000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扩大到3330万亩,产量达到1087.6万吨,平均亩产达326.6千克,高者达1000千克以上。

2000年比1978年,池塘养殖面积扩大了2.1倍,养殖产量增加了20.8倍,平均亩产提高了5.8倍,养殖产量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65.2%提高到2000年的71.7%,增长了6.5个百分点,养殖品种从10多种增加到几十种。

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近30年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经过体制改革,引进小水面池塘养殖技术,发展湖泊、水库的库湾、湖汊养殖、三网”养殖、加强了大规格鱼种、拦鱼设施的配套建设,因地制宜鱼发展了鱼、蟹等优良品种的定向移植增殖,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78年我国湖泊、水库的养殖面积为2609.3万亩,产量18.4万吨,平均亩产为7千克;2000年养殖面积扩大到3773.8万亩,养殖产量达24.3万吨,平均亩产达64.3千克。

2000年比1978年,养殖面积扩大了44.6%,养殖产量增加了12.1倍,平均亩产量提高了8.2倍。

但由于池塘养殖发展迅猛,产量增加极快,因此湖泊、水库养殖产量占同期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比重反而从1978年的24.2%下降到16%,下降了8.2个百分点。

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与池塘小水面养殖比较,发展还是低水平的,发展的速度还是很缓慢的,还有52.3%的大水面可开发而尚未开发利用,已开发养殖的水面,平均单产还很低,目前平均亩产仅为池塘亩产的1/5。

池塘养殖面积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2%,而养殖产量却占78%,而湖泊、水库养鱼面积占全国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8%,而养殖产量仅占16%。

从上述可见,池塘养殖好比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湖泊、水库养殖好比西部开发地区。

要发展淡水养殖,也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抓好池塘养殖的同时,更要抓紧对湖泊、水库大水面的开发利用。

因为开发利用湖泊、水库增养殖有许多优势,一是资源丰富,目前还有3556万亩水面可开发而尚未开发利用,即使已养殖的水面,平均单产很低。

因此,开发的潜力很大;二是开发大水面,与农业不争耕地,可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率;三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特别是因地制宜,通过定向移植适宜的优良鱼类品种,如移植银鱼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可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是产品集中,多为出口创汇的产品。

所以发展大水面湖泊、水库养殖,尤其是开展湖泊、水库大水面鱼类定向移植增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发展前景广阔,是今后我国发展淡水养殖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湖泊、水库分布在全国南北各地。

因此,要根据湖泊、水库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水质、饵料生物、鱼类品种结构组成等环境生态条件,移植增殖技术要求、移植的苗种来源、经济实力、经济效益,搞好调查研究,通过充分地论证,因地制宜地选择移植品种。

目前从全国来看,移植增殖的主要品种有银鱼、池沼公鱼、高白鲑、鲴鱼,以及河蟹等。

1.对拟移植增殖的湖泊、水库进行本底调查,摸清水域的气候、水文、水质、水域中的生物种群组成结构及变动、生物量及生物饵料状况,以及人为对该水域的影响状况。

2.经过对拟移植水域的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确定选择移植增殖的适宜品种。

3.根据拟移植增殖品种的特征、移植增殖的技术要求,因品种制宜,确定选择移植增殖的不同方式,以移植增殖亲鱼、仔幼鱼和受精卵等不同方式。

4.根据移植品种的繁殖能力、拟移植水域的合理负荷量和经济实力,确定移植鱼类的总量和分批移植的次数及数量。

5.对已放流增殖鱼类的资源发生量和资源的变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掌握动态规律,以确定起捕开始时间、合理的可捕量、留存量,以确保资源的再生及永续发展。

6.加强渔政管理,制定禁渔区、禁渔期,规定渔具、渔法,加强防护,防止偷、抢、毒、炸鱼等恶性事故的发生。

7.进行体制改革,最好由技术持有者、水面使用权者和投资者三方进行优化组合,发挥各自优势,以充分发挥各投资方的积极性,确保各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经营效益。

要提高湖泊、水库大水面中水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在于水域中的经济鱼类能够最大限度、充分、有效地利用其天然饵料资源,要选择生物学效益较高的种类作为渔业动物区系的成员。

银鱼一生中,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处于第三营养级,食物链短,生命周期仅一年,世代交替迅速,适应力强。

从大银鱼来看,其生长迅速,性成熟快,具有较高的生产系数,不仅可增加渔获量,而且可大大地改善渔获物的质量。

在选择移植银鱼的种类时,一定要以各地的具体环境条件为基础,根据不同种类银鱼的生物学及其生态习性的特点,特别是繁殖生态习性,选择确定相应的种类。

全世界银鱼科鱼类有20种,其中我国有15种。

在我国各地,在自然条件下已形成优势的种群,并且在我国南北通过移植增殖已显示出具有较大渔业价值的种类有太湖新银鱼和大银鱼。

它们移入新的水域后,能够生长繁殖,完成生命周期,并被移植成功的实践证明,可以形成较高的渔业产量,目前是银鱼移植增殖的首选对象。

由于其生命周期短,世代更迭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食物链短,在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中能自行繁衍后代,其强大的生命力,有利于扩大种群的数量,不需要每年投放苗种,同时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目前我国出口创汇的产品之一,被誉为小黄金”、水中人参”,食用方便,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水产食品,捕捞、加工、销售较为容易等特点。

因此,它在各地推广移植成功,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太湖新银鱼和大银鱼,属于敞水性鱼类,适宜于生活在具有一定沿岸、水面开阔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生态环境的水域中。

因此移入水域,要求水位相对稳定,水质清新,无污染,最好处于中型与富型营养类型之间,各种理化因子适宜,生态系中,特别是中上层水体中要有空间生态环境,饵料生物资源比较丰富,中上层凶猛鱼类少,这是比较理想的繁殖、生长、发育的水域。

1.水域面积:移入水域的面积可大可小,大中型水库、湖泊及小型水体均可。

但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水面为2350~4500亩,均取得生物效应。

所以一般认为移植水面为0.3万~1万亩左右比较适宜。

2.水位、水深:要求水位相对比较稳定,以平均水深2米左右为宜。

3.底质:以砂砾型和硬质底移植增殖效果好,要求底泥不超过1厘米为好。

4.水质5.鱼类区系组成(1)要求移入水域中鱼类区系组成比较简单,并要求要有相对空间的小生态环境为好,尤其是中上层中的鱼类,不能太饱和了。

(2)要注意移入水域中优势种群的食物结构,要控制与银鱼竞争食物的种群数量,要控制鲢、鳙鱼和池沼公鱼的放养数量,特别是移入银鱼后,不宜移入池沼公鱼,二者在食物方面互相竞争,在繁殖中,互相残杀鱼卵。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200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