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甲鱼疾病的防治方法
【几种甲鱼疾病的防治方法】在甲鱼的养殖过程中,会因为多方的因素而染病,从而发生死亡,特别是以下几种疾病危害性更大,现将防治方法提供如下:(1)传染性鳖病:凡由细菌、霉菌或病毒引起的鳖病称为传染性疾病。①红脖子病俗称颈肿病。又称俄托克病、阿多福病。
病原:产气单孢杆菌病症:此病的主要特征是咽喉部及颈部肿胀,红肿的脖子伸长而不能缩入壳内,腹部出现红色斑点,肌肉水肿,行动迟缓,而浮于水面,时而匍匐于陆地,人走近也不逃避。
病情严重时,口、鼻出血,肠道发炎糜烂,全身红肿,眼睛浑浊发白而失明,不久即死亡。
危害、流行情况;此病对各阶段鳖都有感染发生,传染极快,往往造成大批死亡,死亡率一般为20—30%。
流行地区甚广,是养鳖生产中最可怕最常见的疾病,主要在早春至初夏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
这可能是因为刚过冬天的鳖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抵抗力下降所致,病原菌侵入机体的途径可能是经过消化道。
防治方法:时常注意保持水质清新,勿使病鳖混入,及时清除残饵,能减少该病的暴发流行;如发现病鳖,应立即捞出,进行隔离治疗,病死的鳖应埋掉,池塘用生石灰消毒(每亩水面15—20公斤);用土霉素、金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拌入饵料中投喂,按每公斤体重,第一天用药0.2克,等2—6天减半计算,6天为一疗程,病情较严重时,可选用金霉素或氯霉素进行腹腔注射,每公斤鳖一次注射15—20万国际单位,连续注射2—3天,每天一次;用病鳖的病变组织(肝、脾、肾)做成疫苗,混入饵料中投喂,或进行腹腔注射,剂量为每公斤鳖使用1—2毫升,可使鳖体产生免疫因子,预防此病的发生。
②腐皮病病原及病因:从病原菌中可分离出气单孢菌、假单孢菌等数种细菌,但很可能是由气单孢菌所引起。
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鳖与鳖之间互咬或所受到的外伤感染病原菌后,毒素使受伤部位周围皮肤组织腐烂坏死的缘故。
病症:鳖的颈部、裙边、四肢、尾部等处皮肤腐败,溃烂,皮肤组织坏死而变白发黄,进而溃疡。
严重时,颈部肌肉和骨骼露出在外,四肢皮肤烂掉,爪也脱落,骨骼外露,裙边溃烂。
危害、流行:此病大小鳖都有发生,且常年可以发生,多发于鳖的活动期。
主要是影响鳖的生长,如果发展到颈部的骨骼露出,死亡的情况较多。
防治方法:合理放养,注意保持池水清洁,防止鳖体受伤,以免受到病原菌的感染;发现此病,要进行隔离治疗,用10ppm的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药物浸洗病鳖48小时;每周用2—3ppm漂白粉液对鳖进行药浴,能预防此病的发生。
③赤斑病病原:产气单孢菌病症:腹部出现红色斑块,腹甲发红发肿,甚至发生腐烂露出腹甲骨板,咽喉部红肿。
严重时,全身性充血、出血,肝紫黑色,肠道充血,病鳖反应迟钝,拒食,常钻进草丛。
危害、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幼鳖、成鳖和亲鳖,稚鳖期较少发生。
流行季节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正值冬眠苏醒时。
防治方法:鳖赤斑病的发生常与水质、饵料及水温等环境及鳖本身体质状况有关,故应以防为主。
如加强饲养管理,调节好水质,使鳖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越冬前,在饵料中拌喂呋喃唑酮,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发病的个体每公斤体重可用20万国际单位的硫酸链霉素进行腹腔注射,一周后可基本痊愈。
④疖疮病病原:产气单孢杆菌病症:发病初期,在颈部、背甲、腹甲、裙连或四肢等处出现1—2个疖子,随病情的发展,疖子逐渐篚,直至表皮破裂,黄白色的内容物散落水中,留下一个孔穴,孔穴边缘部充血,伴有轻度流血。
病鳖不食不动,常伏于食台上,体质日渐消瘦,直至死亡。
危害、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对象是稚鳖,幼鳖偶有发现。
传染性强,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从发病至死亡一般要一周以上。
流行于稚鳖摄食活动期。
防治方法:首先挤出疖疮(表皮未破的用针划开后再挤),然后将病鳖置于2—3%的盐水溶液内浸泡15分钟,也可同时注射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素药物。
防止细菌的第二次感染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对鳖进行治疗后,还需用2—3ppm漂白粉对池水进行消毒。
⑤白点病病原:是由一种细菌引起的病症:全身体表出现白色斑块,并且溃烂,尤以后肢基部腹面及尾部腹面严重,四肢腐烂,骨骼露出,临近死亡的鳖体表皮膜脱落,常浮于水面,头、颈半伸半缩,游泳缓慢,很快即死亡。
危害、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一个月内的稚鳖,传染性极强,一天之内可使全池鳖发病,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稚鳖放养前要用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5—10分钟,防止带入病菌;发病的个体采用盐水(2—3%)及庆大霉素(每斤水5万国际单位)的混合液浸泡15分钟后,再日晒1—2个小时,即可治愈。
同时对饲养池内未发病的个体用漂白粉(10ppm)浸泡消毒,方法是先将池水排至10厘米左右,再施放漂白粉液,半小时后加水至原水位。
⑥出血病:病原:目前认为可能是由过滤性病毒引起,产生出血症状后,再由气单孢杆菌二次感染致使病情加重。
病症:腹甲出现血斑或出血点,背甲出现溃烂状增生物,溃烂出血,咽喉腔上下壁的群毛状小突起(鳃样组织)出血和肠粘膜溃疡,肾脏、肝脏也呈出血性病变。
该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发现病鳖应立即隔离,防止蔓延。
可用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口服或涂擦,参照治疗红脖子病的方法进行,有一定的效果。
⑦白斑病(毛霉病、白霉病)病原:是藻状菌目、霉菌科、毛霉属的一种霉菌。
病症:患病初期,有裙边部位出现白色斑点,以后逐渐蔓延至四肢、颈、尾等处,病灶处扩大成一块块的白斑,使得表皮坏死,产生部分溃疡,并逐渐剥离。
危害、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稚、幼鳖,常年均可发生。
流水池和循环水槽中养殖的鳖,特别容易感染此病,受过擦伤的皮肤可能成为感染的门户。
一般情况下死亡率较低,但当霉菌寄生到咽喉时,则可影响呼吸而死亡,并影响鳖的生长和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由于这种霉菌在流水中有迅速繁殖的倾向,而在肠水中其生长会受其他竞争细菌的存在而被抑制,所以经常保持池水一定的肥度,使之呈绿褐色,可减少此病的发生;在放养,捕捞和搬运等操作时要小时,勿使鳖体受伤;对受伤后的鳖或病鳖可用1%的孔雀石绿软膏或磺胺软膏涂擦患处,能防止此病的发生;也可用1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或3—4ppm的亚甲基蓝溶液浸泡病鳖15分钟,能有效地治疗此病;池内可用福尔马林溶液(100ppm)或孔雀石绿溶液(2ppm)消毒。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23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