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银鲫鱼养殖过程中肝胆病防治技术

银鲫鱼以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银鲫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养殖技术简单,养殖效益好,是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其养殖面积呈逐步扩大的趋势。银鲫鱼以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银鲫鱼养殖过程中肝胆病防治技术

银鲫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养殖技术简单,养殖效益好,是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其养殖面积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近几年来,在银鲫鱼养殖过程中,由于颗粒饲料的大量使用,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其养殖过程中的疾病也越来越多,肝胆病便是其中危害较大的一种。

本站通过多年养殖银鲫鱼的经验,总结了一套银鲫鱼肝胆病的防治技术,愿与同行们共同探索。

病鱼鱼体发黑,消瘦,大多离群独游于水面、岸边或下风口处。

剖开腹部,肝脏呈土黄色,颜色变淡或苍白,呈花斑状。

用手捏易碎,放入水中易散开。

肝囊肿大,胆壁变薄,胆汁呈墨绿色,肠道内无食或少食。

病鱼反应迟钝,离水后不久便死亡。

该病一般多发于5月~7月,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以个体体重50g~250g的发病率较高。

银鲫鱼肝胆病的危害较大,引起肝胆病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颗粒饲料的过量投喂。

颗粒饲料的营养成分含量一般较高,投喂过量的颗粒饲料会增加肝胆负担,过剩营养累积在鱼体内容易诱发肝胆病。

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优质的银鲫鱼亲本种质较为稀少,市售的银鲫鱼鱼种种质大多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导致其抗病力下降。

3.养殖密度不断提高,养殖环境不断恶化。

由于养殖经济效益好,为了提高产量,盲目地提高养殖密度,增加了水体环境的压力,提高了肝胆病的发病率。

4.大量防病药物的频繁、超量使用。

由于众多原因,导致养殖过程中疾病增多,而目前在鱼病防治上仍以化学药品为主。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户频繁、超量地使用药物,易造成药源性的肝损伤。

银鲫鱼肝胆病轻则影响其生长速度,导致饲料报酬低;重则导致鱼体机能下降,并诱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如烂腮、肠炎、出血病等并发症,会引起大量死亡,此时危害极大。

因此,养殖过程中应重视对肝胆病的防治。

1.预防对于肝胆病仍应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

做好肝病的预防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苗种放养管理。

首先,选择优质的苗种是养殖成功的首要条件;其次是控制放养密度,应控制在1500尾/亩~2000尾/亩,最宜放养密度应控制在1500尾/亩~1800尾/亩,池塘配有增氧机的可适当提高放养密度。

银鲫鱼养殖同样应贯彻养鱼先养水”这一理念,做好水质管理。

苗种放养先养肥水,然后可以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要做到水质的肥、活、嫩、爽”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鱼病的发病率。

银鲫鱼养殖,饲料投喂应坚持少量多次,鱼种阶段每天可投喂4次~5次,成鱼阶段每日投喂4次效果较好,一般投饵率为饱食率的70%。

同时,应坚持三看四定”原则,日投饵率应随时视天气、水、鱼”的状况而调整,坚持定质、定量、定点、定时”。

每天下午4时~5时检查食台(或食场)一次,了解鱼的摄食情况。

在银鲫鱼的防治病过程中,应选择使用刺激性小、低残留的药物。

刺激性大、高残留或残留时间长的药物少用或不用。

不要随意地加大药物的使用量。

同时,应做好药物使用记录。

2.治疗养殖过程中如若发现肝胆病应及时治疗,治疗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补充维生素。

素的意义有二:一是补充维生素的不足。

肝胆病时,由于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而肝脏受损,一些在肝脏的维生素的量减少,补充维生素可改善鱼体的营养状况。

二是维生素本身具有治疗作用,能加强鱼体的抗病力,促进肝脏损伤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促进机体康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237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