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城生态蝶变的“秋日传奇”
吉林省白城市,位于东北地区版图几何中心,如绿色明珠镶嵌在松嫩平原。时值金秋,沃野无际稻花香,白鹤亮翅风车动,正是白城一年中生态颜值最高、生态旅游最旺的季节。很难想象,这颗明珠曾被风沙地”盐碱滩”等标签蒙尘,一度陷入发展困局。
如今三产融合的丰饶唯美,正是始于绿色发展的生态蝶变。
近年来,白城持续增强对发展必须是、只能是高质量发展”的深刻理解,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红绿灯”,以水破局、以绿生金,力促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擦亮全球白鹤迁徙驿站、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东北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城市、吉林西部旅游重点地区等地理标识,在收获的季节上线秋日传奇”。
秋风送爽,稻浪起伏,白城市镇赉县一处农田边,吉林硅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冯振南拿起半瓶水,向记者演示有机硅改良剂的原理:瓶中放入盐碱土,加入改良剂,稍加摇晃后,水和土迅速分离。
改良剂具有改善板结、增加透气、加快盐分下沉等作用。
”他说,改良后的盐碱地今年预计产量可达每公顷7500千克。
白城地处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带,农业生产曾受土壤瓶颈限制。
近年来,当地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域内广袤的盐碱滩上,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各路团队以农田为擂台各显其能,为的就是摸索最适应此间土壤的改良模式,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白城下辖大安市新平安镇的水稻试验田中,数台收割机轰鸣前进,吉林云天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吉树双在田边准备验收改良成果。
近4年来,这家公司通过脱碱增碳改良剂、复合肥改良剂等妙方”,改良土地5万多亩,实现粮食增产约2500万千克。
为改良盐碱地再添新品种。
”白城市农科院试验田中,院长郭来春穿梭记录着新品种燕麦的性状。
他说,这里培育的燕麦能在pH值9.3以下、全盐量4‰以下的土壤中生长,同时燕麦本身能吸收土壤中部分盐离子,降低土壤pH值和含盐量。
目前,市农科院已育成白燕20号、白燕7号等多个耐盐碱燕麦品种。
”利用工业优势参与土地改良,为改良盐碱地生产柠檬酸。
”吉林协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小东说。
公司车间内,玉米发酵的香气萦绕,柠檬酸产品包装入仓。
他介绍,柠檬酸石膏是柠檬酸生产剩余物,也是天然的盐碱地改良剂。
目前公司年产柠檬酸达15万吨。
如今不光承包盐碱地种植原料玉米,又承包了2万多亩盐碱地种植水稻。
为改良盐碱地种出好茭白。
”来自浙江丽水的丁炜说,2018年,他开始尝试把家乡特产的茭白种在镇赉的盐碱地上,历经4年试种,不仅种出了口感清甜的果实,还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户种植增收。
茭白生长过程中会产生草酸,能很好地中和土壤碱性。
当初也没想到‘南菜北种’竟然能收获改良土壤的意外之喜。
以稻治碱,是白城地区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最早确立的方案之一。
当地水稻种植历史虽不到40年,却已连续10年在产粮大省吉林雄踞水稻产量第一位。
2023年,白城粮食产量突破58亿千克,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及增量、增幅等6项指标均居全省前三,其中水稻产量达18.695亿千克——中国弱碱稻米之乡已香飘全国各地。
水,是以稻治碱的关键,也是定地藏粮的基础。
得益于吉林西部河湖连通等水利工程,白城近年来依托自然水系和兴修水利,将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的富余水资源存蓄到湖泡和湿地,构建区域循环水系,使依托水资源改”出肥沃地成为现实。
水路”打通,种养双丰。
位于嫩江之畔的汇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池内,工人正在捕捞小龙虾和大闸蟹。
虾蟹的排泄物是水稻天然肥料,稻田微生物和野草也是虾蟹的天然饵料。
”公司副总经理葛逸凡说。
据介绍,目前白城实施蟹稻”虾稻”鱼稻”等组合的综合种养,面积已达50.8万亩,领跑全省,水产品远销各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2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