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草莓死秧烂根原因

【草莓死秧烂根原因】草莓死秧烂根可能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今天就这些原因分别进行详细的解析,为大家详细介绍草莓死秧烂根原因。草莓芽枯病发病规律:致病菌为半知菌亚门的丝核菌,以菌丝体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以随带病秧苗和病土传播为主。露地栽培时以春季发病为主要时期,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2-25℃,在肥大水多的条件下容易发病。

草莓死秧烂根原因

保护地温度高,通风不良,湿度大,栽植过密容易导致病害蔓延。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蕾、新芽、托叶和叶柄基部。

蕾和新芽染病后逐渐萎蔫,呈青枯状或猝倒,后变黑褐色枯死。

也可引起苗期立枯,成株期茎叶腐败、根腐和烂果等。

植株基部发病在近地面部分初生无光泽褐斑,逐渐凹陷,并长出米黄色至淡褐色蛛巢状菌丝体,有时能把几个叶片缀连在一起。

茎基部和根受害皮层腐烂,在上部干枯容易拔起。

被害果病部表面出现暗褐色不规则形斑块、僵硬,最终全果干腐,故又称草莓干腐病。

温度高时可长出上述菌丝体,已着色的浆果发病,病部变褐,其外围常发生较宽的褐色白带,红色部分略转胭脂红色,色彩对比强烈鲜艳,引起湿腐或干腐,但不长灰色霉状物,是与灰霉果腐病区别之处。

防治措施(1)提倡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不要在病田育苗,采苗应选择未种植草莓的田地或经土壤消毒的田地育苗。

(2)合理密植,防止过密栽培。

栽植不可埋土过深,应上不埋心、下不露根”为宜;大棚和温室保护地栽培草莓要适时适量放风;合理灌溉,浇水宜安排在上午,浇后迅速放风降湿,防止湿气滞留,并尽量增加光照。

(3)药剂防治:草莓缓苗后开始喷淋有效霉素600倍液,或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天左右1次,共喷2-3次。

(4)芽枯病与灰霉病混合发生时,可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草莓黄萎病发病规律:病原菌在寄主病残体内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或拟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带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

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助带病母株、土壤、水源及农具等进行传播,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的表皮和根毛侵入,在植株维管束内染指,不断扩散到植株叶及根系,引起植株系统性发病,最后干枯死亡。

危害病状:草莓黄萎病开始发病时首先侵染外围叶片、叶柄,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型病斑,叶片失去光泽,从叶缘和叶脉间开始变成黄褐色萎蔫,干燥时枯死。

新叶感病表现出无生气、变灰绿或淡褐色下垂,继而从下部叶片开始变成青枯状萎蔫直至整株枯死。

被害株叶柄、果柄和根茎横切面可见维管束褐变。

根系减少,根变为黑褐色,甚至腐败,但中心柱不变色。

根在发病初期无异常,病株死亡后地上部分变黑褐色腐败。

当病株下部叶片变黄褐色时,根便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有时在植株的一侧发病,而另一侧无病,呈现所谓半身枯萎”症状、病株基本不结果或果实不膨大。

与草莓枯萎病的区别在于黄萎病夏季高温季节不发病,心叶不畸形黄化。

防治措施(1)选择无病地块的健康植株留种,栽植无病健壮秧苗。

无病母株可采用空间采苗方式获得,即在匍匐茎的先端着地以前就切取,插入无病土壤中,使其生根,作为母株利用育苗即可。

(2)避免连作重茬,实行3年以上轮作。

(3)播种或栽植前严格土壤消毒灭菌。

方法是667平方米用氯化苦13.5-20升,穴施或沟施,施后封土盖膜,揭膜后散气,待没有药害后方可育苗或定植;也可以通过太阳能消毒,选择7月份高温期,盖地膜,再深翻、灌水,利用膜下高温杀菌。

(4)加强栽培管理措施。

重点加强水肥管理,适当增施有机营养、磷钾钙套餐肥,活化土壤,增强根系活力,提高抗病抗逆能力。

注意草莓种植后土壤不能过干或过湿;及时摘除病老叶;发现病株要尽早拔除及时进行补植,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病菌侵染源。

(5)栽植前或发病初用70%甲基托布津或70%恶霉灵300-500倍液浸根消毒或栽后灌根。

草莓枯萎病发病规律:该病通过病株和病土传播。

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在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及种子上越冬。

病菌在病株分苗时进行传播蔓延,当草莓移栽时厚垣孢子发芽,病菌从根部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进行繁殖、生长发育,形成小型分生孢子,并在导管中移动、增殖,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输导机能而引起萎蔫。

连作或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都会使病害加重。

危害病状: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

初期仅心叶变黄绿或黄色,有的卷缩或呈波状产生畸形叶,致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畸形或变狭小硬化,且多发生在一侧。

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后叶片枯黄,最后全株枯死。

受害轻的病株症状有时会消失,而被害株的根冠部、叶柄、果梗维管束都变成褐色至黑褐色。

根部变褐后纵剖镜检可见长的菌丝。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26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