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胞,不能运动,纯培养菌落涂片可见到菌体呈单个,成对或呈丝状,菌体大小不一,瑞氏染色菌体两端浓染,墨汁负染见有荚膜。
最适合的培养基是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鲜血 绵羊、琼脂平板、胰酶化酪蛋白大豆琼脂培养基等。
该菌根据琼脂扩散试验分为8个血清型,彼此间无交叉免疫保护性。
该病主要感染鸭,火鸡、鸡、鹅及某些野禽也可感染。
在自然情况下,2~8周龄雏鸭易感,其中以2~3周龄鸭最易感。
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不易感染发病。
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很高,可达90%以上,死亡率在5%~80%之间。
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其它应激因素等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经蛋传递可能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
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季节较为多发。
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达1周。
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
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有精神沉郁,缩颈、嗜眠、嘴拱地,腿软,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不思饮食。
眼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常使两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
鼻孔中也有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胀。
死前有痉挛、摇头、背脖和伸腿呈角弓反张,抽搐而死。
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1周以上,呈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肢软卧地,不原走动,常呈犬坐姿势,进而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呈仰卧姿态,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病鸭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
心包膜被覆着淡黄色或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黄色絮状物和淡黄色渗出液。
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
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脾脏肿大或肿大不明显,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的病例脾脏明显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
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扩张、淤血。
慢性病例常见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切开见关节液增多。
少数输卵管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甲砜霉素(杆立克-奎文区家禽研究所)药物等对该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雏鸭易感日龄,饮水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饲料中加入0.025%~0.05%的磺胺喹恶啉进行预防性用药,可预防该病或降低该病的死亡率。
治疗时林肯霉素与青霉素联合皮下注射,用药前最好能做一下药物敏感试验。
用于预防接种该病的疫苗,目前国内外主要有灭活油乳剂苗和弱毒活苗两种。
福尔马林灭活苗给1周龄雏鸭两次皮下免疫接种,其保护率可达86%以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285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