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赤叶斑病发生与防治
【茶赤叶斑病发生与防治】茶赤叶斑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5-6月开始发病,7-8月进入发病盛期。茶园缺水、茶树水分供应不足,抗性下降易诱发该病。台刈及修剪后抽生嫩枝多、采摘不净留叶多或夏季干旱、蒸腾导致根部供水不足,易遭受病害侵染,致整个茶园呈红褐色焦枯状,落叶严重。
病原 Phyllosticta theicola Petch。
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壳霉科、叶点霉属。
分布 分布于全国各茶区。
症状 主要发生在茶树成叶和老叶上,发病初期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出现淡褐色不规则形病斑,以后渐渐变成赤褐色,故名赤叶斑病。
病斑部的颜色均匀一致,病斑边缘有深褐色隆起线,病健部分界明显。
后期病斑上有许多褐色稍突起的小粒点。
病叶背面黄褐色,较叶正面色浅。
病原特征 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球形或扁球形,大小(75~107)μm×(67~92)μm,黑色,顶端有1个圆形孔口,直径12~15μm,初埋生于叶片组织内,后突破表皮外露。
分生孢子器壳壁为柔膜组织,由多角形细胞构成,内壁着生无数器孢子梗。
器孢子梗棍棒状或圆筒形,无色,单胞,大小(5~9.5)μm×(4~6.3)μm,其上顶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圆形至宽椭圆形,无色,单胞,内有1~2个油球,大小(7~12)μm×(6~9)μm。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茶树病叶组织里越冬。
翌年5月开始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及水滴溅射传播。
此病属高温低湿型病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严重。
每年5~6月开始发病,7~9月发病最盛。
如果6~8月持续高温,降雨量少,茶树易受日灼伤的最易发病。
防治要点 (1)遮阳抗旱。
此病为高温型病害,易遭日灼的茶园,可种植遮荫树,减少阳光直射。
生产茶园可进行铺草,增强土壤保水性。
(3)夏季干旱到来之前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合每亩50~75g,安全间隔期7~10天)或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合每亩75~100g,安全间隔期7~10天)、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800倍液(合每亩100~120g,安全间隔期10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32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