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养殖方法介绍
鹌鹑养殖由于占地少、投资少、生产周期短、繁殖快、生长迅速、收益高等原因,家鹑饲养在各地都有较大发展。我市饲养鹌鹑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经过鹌鹑饲养的发展,对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鹌鹑养殖由于占地少、投资少、生产周期短、繁殖快、生长迅速、收益高等原因,家鹑饲养在各地都有较大发展。
我市饲养鹌鹑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经过鹌鹑养殖的发展,对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鹌鹑的品种较多,按照现代经济用途分类,可大概分为蛋用型与肉用型,蛋用型主要品种有:日本鹌鹑,又称日本改良鹑;朝鲜鹌鹑;中国白羽鹌鹑;黄羽鹌鹑,即隐性黄羽鹌鹑;肉用型主要品种有:法国巨型肉鹑,莎维麦脱肉用鹌鹑。
在我市,蛋用型主要品种为朝鲜鹌鹑和中国黄羽,肉用型主要品种为法国巨型肉鹑。
鹑舍建筑建设地点:要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土质好、背风向阳、远离污染和水、电、交通便利的地方。
鹑舍最好座北朝南,以利于采光和通风。
要有平整的路通往鹑舍,又不能离交通要道太近,要避免往来车辆及其他噪音的干扰。
屋顶:要求屋顶材料保温性能好、隔热,并易于排雨。
最好使用瓦片建造,先抹泥再挂瓦,屋顶要有顶棚,有利于冬季保温,夏季隔热。
顶棚距地面2.2-2.4米高。
墙壁和地面:墙壁以砖墙为好,砖墙保温性能好,坚固耐用,便于清扫消毒,但造价较高。
如采用造价低廉的石墙,保温性能差,水气凝结在墙上不易散发。
因此,使用石墙时要在墙上抹一层麦秸泥,再用石灰乳刷白,可以增强防潮保温。
笼具准备:雏鹑笼:主要供1-15日龄的雏鹑使用,笼壁和笼顶可用木板和铁丝制作,配置专用食槽与水槽。
小型育雏笼的规格一般为100厘米×57厘米×43厘米,设一个活动门,可叠4~5层,每层下设一承粪板。
热源可采用煤炉加热,管道取暖。
仔鹑笼:主要供商品鹑使用,规格为100厘米×57厘米×17厘米。
成鹑笼:一般 4~5层配置,每层长100厘米、宽57厘米、高22厘米。
消毒:鹑舍内的地面、墙壁和各种设备都应先进行消毒,场地消毒可用石灰,办公室、宿舍用百毒杀1:200消毒,笼具用1:300配制的菌毒杀消毒液消毒,发生疫情消毒用1:200菌毒杀消毒液喷雾器喷洒。
粪便暂放要用火碱消毒。
进鹑前,还应进行熏蒸消毒。
消毒时要将鹑舍的门窗关闭,所有进出气孔都应堵严。
根据鹑舍的容积,按每立方米28ml福尔马林的比例进行熏蒸消毒。
(有热源时加入等量的水一起加热蒸发,无热源时每立方米28ml福尔马林与28ml温水混合后加入14g高锰酸钾)。
温度是孵化的最重要的外界条件之一。
温度决定胚胎的生长发育,影响雏鹑的成活。
温度过高过低不仅对孵化率有直接影响,严重时会导致胚胎死亡。
立体孵化器整批孵化的温度为:第1—14天,38.5℃,一般冬天在38.3-38.5℃,夏天在37.9-38.2℃;第15—17天,34-36℃。
孵化室的温度也会影响孵化机的温度,因此孵化室也要保持干燥,以20—25℃为宜。
湿度对胚胎发育也有很大影响。
湿度过低,蛋内水分蒸发过多,胚胎与胎膜粘连,影响胚胎正常发育和出壳,孵出的雏鹑身体干瘦、毛短;如果湿度过高,蛋内水分不能正常蒸发,阻碍胚胎发育,孵出的雏鹑大肚脐,无精神,活力差。
一般要求孵化器内的相对湿度,前期为55%-60%,后期为70%。
可用水盘的数量及其内的盛水量来对湿度进行调节。
孵化室内的湿度对孵化器内的湿度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孵化室的相对湿度最好保持在60—70%。
湿度过低,可在地面洒水,湿度过高,应加强通风,促使水分散发。
随着胚胎的生长发育,其需氧量及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不断增加,应做好孵化器内的通风,以补足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特别是孵化的中、后期尤应注意,否则会发生死胚多、畸形鹑多的现象。
孵化器内的通风可通过孵化器上的进出气孔来加以控制。
孵化初期可关闭进、出气孔,中、后期则应经常打开进出气孔,经常进行换气。
但要注意不能有过堂风或风量太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33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