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黑豆胞囊线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黑豆胞囊线虫病又称黑豆根线虫病、萎黄病,俗称“火龙秧子”,是世界黑豆生产的重要线虫病害,主要发生于偏冷地区。 分布与危害在我国,重要分布于东北和黄淮海两个黑豆主产区,尤其东北地区多年连作黑豆的干旱。黑豆胞囊线虫病又称黑豆根线虫病、萎黄病,俗称火龙秧子”,是世界黑豆生产的重要线虫病害,主要发生于偏冷地区。

黑豆胞囊线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分布与危害在我国,重要分布于东北和黄淮海两个黑豆主产区,尤其东北地区多年连作黑豆的干旱、沙碱老豆区发生普遍严重,是仅次于黑豆花叶病毒病的第二大病害。

黑豆受其危害后,轻者减产20%~30%,严重的达到70%~80%,并且每年都有大面积地块绝产。

症状胞囊线虫病在黑豆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生。

胞囊线虫病寄生于黑豆根上,直接危害根部。

幼苗期植株受害生长迟缓,子叶及真叶变黄,重病苗停止生长,终至死亡。

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植株矮小,花芽簇生,节间缩短,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英或结英少,叶片发黄;严重地块大面积枯黄,似火烧状,因而又被称火龙秧子”。

被线虫寄生后,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整个根系呈发状须根。

须根上着生白色至黄白色比针尖略大的小突起,大小约0.5毫米,即线虫的胞囊。

病根根瘤很少或不结瘤。

植株地上部分明显矮小,节间短,叶片发黄,叶柄及茎的顶部也成浅黄色,结英很少。

形态特征胞囊为柠檬形,初为白色,渐呈黄色,最后为褐色,长0.6毫米。

卵长椭圆型或圆桶形,大小为50~111微米×39~43微米,藏于胞囊中。

幼虫分为4期,2龄以前雄雌相似,3龄以后雄雌可分。

老熟雄虫呈柠檬形,大小为0.85毫米×0.51毫米,白色至黄白色,体内充满卵粒,体壁角质层变厚,可直接转化为柠檬状的皮囊(或称胞囊),具有抵御不良环境的作用,在胞囊内卵可存活10年以上。

寄主范围黑豆胞囊线虫的寄主范围很广。

在我国SCN的寄主植物有黑豆、菜豆、红小豆、饭豆、野生黑豆、半野生黑豆、地黄、豌豆、泡桐等。

黑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发生和分布不同群体间的SCN由于致病力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

我国的SCN生理小种有14号等8个小种。

1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山东、江苏;7号小种分布在山东;3号小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4号小种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江苏、山东、安徽、河北及北京等地的黑豆产区;5号小种分布在安徽、吉林、内蒙古等地黑豆主产地、县;6号和14号小种分布在黑龙江省少数县。

我国黑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以3号、4号小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侵染循环黑豆胞囊线虫以卵在胞囊内越冬。

春季温度16℃以上时卵发育孵化成一龄幼虫,折叠在卵壳内,蜕皮后成为二龄幼虫,用口针刺入寄主细胞内营寄生生活。

第二次蜕皮后成为3龄幼虫,虫体膨大成为豆荚形。

第三次蜕皮后成为4龄幼虫,4龄幼虫最后1次蜕皮后成为成虫。

雄成虫突破根皮进入土中寻找雌成虫交尾。

胞囊中的卵成为当年再浸染源和来年初侵染源。

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胞囊内的卵保持活力最长可达10年,并可逐年分批孵化一部分,成为多年的浸染源。

发病条件黑豆胞囊线虫病发生轻重与耕作制度、土壤类型、土壤的质地和土壤温湿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1)与温、湿度的关系温度高、土壤湿度适中,通气良好,线虫发育快,最适宜的发育及活动温度为18℃~25℃,低于10℃幼虫便停止活动,最适的土壤湿度为60%~80%,过湿氧气不足,易使线虫死亡。

(2)与土壤类型的关系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如冲积土、轻土壤、砂土壤、草甸棕壤土等粗结构的土壤和老熟瘠薄地、沙岗地、坡地等胞囊密度大,线虫病发生早而重,减产幅度大。

在偏碱性的土壤和白桨土中,线虫病发生也重。

(3)与耕作制度的关系黑豆胞囊线虫在土壤内黑豆耕作层中呈垂直分布。

因此,多年连作地土壤内线虫数量逐年增多,危害也逐年加重。

采取与非寄主植物进行合理轮作,土壤内线虫会逐年减少,危害也相应减轻。

种子检验黑豆种子上粘附有线虫如泥花脸虫、种子间混杂有线虫土粒、农机具上有含线虫的泥土以及种子调运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所以,要搞好种子的检验,杜绝带线虫的种子进入无病区。

农业技术轮作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的控制黑豆胞囊线虫的措施,实施轮作,采取黑豆与禾本科如小麦、玉米、谷子等轮作,就可有效地进行防治。

一般说来,轮作两年非寄主植物,就允许种植感病的黑豆品种,如果线虫的虫口密度极高,再轮作1年非寄主作物,就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抗病品种有时也可代替非寄主作物,在线虫虫口密度很低的地块,或真菌寄生线虫严重的地块,或种植非寄主作物1年,就足以防治黑豆胞囊线虫了。

施足底肥,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372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