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如何利用机械耕作整地
【大豆种植如何利用机械耕作整地】大豆是我国的经济作物,在我国栽培历史十分悠久。近年来随着农机发展,部分大豆种植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种植,节约了人工劳力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下面介绍大豆种植如何利用机械耕作整地。
土壤质地大豆最理想的土壤质地是粘砂壤土、粘壤土、和砂壤土,因为这三种土壤都有较好的通气条件,又有较好的保水能力。
砂土通气良好,但保水能力差;粘土保水能力强,但通气不良。
土壤有机质一般情况下大豆种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上根系生长良好,植株发育繁茂,籽实产量较高。
在大豆生产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一般土壤有机质3-4%,公顷产量能达到2250公斤;有机质含量4%以上,公顷产量3000公斤左右。
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对养分有固定、释放与淋失的作用,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理化性质都有一定影响。
大豆对土壤的酸碱度是比较敏感的。
土壤偏酸偏碱对大豆根瘤的影响要比对根系生长的影响表现明显,11土壤水分在大豆生育全过程中,种子萌发出苗需要吸水相当于种子重量的90—110%,比禾谷类作物大一倍左右;幼苗期上部植株生长较慢,根系需较快生长,需要土壤水分相对少些;花荚期需要较大量的土壤水分,以满足大豆生长发育需要。
大豆是需水量较多的作物,比较适合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
降低到50%以下,大豆生长发育就要受到影响。
土壤温度种子发芽出苗需要土壤温度6—70C,但十分缓慢,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200C,33—360C发芽最快,但幼苗细弱。
幼苗期大豆对低温有一定抵抗力,气温低于40C表现受害,真叶出现前,幼苗抗寒能力较强。
此期大豆需要较高温度,花芽朗适宜温度为200C左右,开花的适宜温度为20—250C,温度在230C以下或290C以上开花较少。
根系生长最适宜土壤温度为22—260C。
干湿交替的利用根据土壤胶体遇湿膨胀、遇干收缩的原理,利用北方地区气候的干湿、冻融交替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在土壤反复膨胀和收缩的干湿交替情况下,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因为湿土变成干土时,由于土壤胶体各部分脱水速度和程度不同,收缩力不均匀,达到一定程度便从土粒中胶结力最薄弱的点位首先断裂,形成团粒。
反之,当干土变湿时,土壤胶体吸水膨胀,由于土壤各部分胶体吸水速度和程度不同,产生的膨胀力不均,膨胀到一定程度,使干燥时所形成的某些团粒又联成一体。
如此反复干湿交替,膨胀和收缩交替,不断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团粒,对改善土壤通气、透水和养分状况都有重要的作用。
干湿交替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阳离子组成等。
阳离子组成以Ca+、Mg+等二价离子为主的土壤,干湿交替的作用效果较好。
干湿交替虽可形成团粒,但土壤并不散碎,需要进行一定的土壤耕作,在受到机械作用力时才能散碎。
在生产上常利用夏季耕作,接纳雨水,经干湿交替作用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并利用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层,形成新的团粒结构。
冬春冻融交替的利用冻融交替是利用北方温度对土壤水势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土温增高时,水势下降;反之,使水势增高。
当地面温度下降到O0C时,表土层孔隙内的水分由液态水转变为固态的冰,扩大了上下层间的水势差,使水分向上层运动。
随着冻土加深,在冻土和非冻土界面上一直进行着自下而上的水分运转规律,并依次结成冰晶。
这种上升的水分,即称为返浆水”。
在栽培上,常用早播技术来利用早春的返浆水”,解决早春干旱问题。
由于冰的体积比同量水的体积大,使旧土壤孔隙容积扩大(约增加 11%,使地面升高),对周围的主体产生压力,使土壤结构性能增强。
当春季转暖时,固态水融化为液态水,但是被冰晶膨胀扩大的土壤孔隙却不能还原,形成较大的孔隙,于是使土壤变得疏松,并形成团粒结构。
在耕翻土地时,翻伐中的水分冻结时也有膨胀的力。
这种冻结力相当于土壤耕作之力,故称为冻耕。
冻融交替作用的效果大小,取决于秋季心土层含水量,冬初的冻结速度、冻结深度和持续时间。
心土层含水量多的,冻结速度较缓慢,冻土较深和持续时间较长的,则返浆水越多,冻耕引起的总孔隙越多。
反之,冻耕的效果较少,东北地区冻土深度达1~2米,冻结时期长达4~5个月,冻耕效果极显著。
大豆土壤耕作技术(1)大豆平翻耕法以应用有壁犁,翻转疏松耕层为主体,使农田形成地面平整,耕层结构全部疏松的一种耕法。
平翻技术以五铧犁、圆盘重耙、圆盘轻耙、钉齿耙和各种镇压器等配套组合进行。
用五铧犁耕翻时,犁铲切入土壤,借犁壁翻转抛入犁沟,使土垡散碎成覆瓦状。
耕翻作业一般以三年轮新翻一次较为合理。
1)耕翻的主要方法及要求耕翻主要有四种方法:①螺旋型犁壁耕翻用螺旋型犁壁变换耕作层上下位置,使翻转180o,适用开荒地和粘重潮湿多草的土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384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