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50字

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祓禊一般指到水滨去洗濯,去除宿垢,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有祈福的寓意。

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50字

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en,病),为大絜”。

从习俗来看,古时的三月三(上巳节)是一个比较热闹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正值暮春,春天的特点就是“生发”,所以这时的民俗也都是提倡人们多活动,热爱生命。古时以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后代便沿袭下来。中国地域辽阔,南北纬度相差几十度。黄河流域的纬度偏高,农历三月初还是“料峭轻寒结晚阴,飞来院落怨春深”的偏寒冷的时节,光着身子到河里玩水,不是人人能受得了的。大概到了晋朝,三月三(上巳节)到河边泼水的风俗活动就被文人改为了“曲水流觞”。

三月初三(上巳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主要有祓禊修洁,用佩兰水点于身上以祛除灾病,河边沐浴,互赠香草,郊外游春等。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农历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称为上巳节。每到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称为祓禊,也叫春浴日。农历三月初三,春秋时期就已有文字记载。《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从宋元时代开始,渐渐不显,笔记史料和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一种追古慕古的情怀。民间习俗壮族壮族过三月三大多是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10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