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法律分析:要解决三农问题,一方面要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通过村集体组织以及政府的大力宣传,还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例如进行规模化科技化,三就是要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要缩小农村和城镇的差距,要缩小贫富差距。只有做到这些方面,才能够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才能够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
法律依据:《中国***农村工作条例》 第三条 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集中精力做好脱贫攻坚、防贫减贫工作,走共同富裕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是重要思想,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经济仍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城乡关系不顺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如果不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不着手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不仅会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将带来负面的影响。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期到总量基本实现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正逐步形成。但由于种种原因,三农问题的解决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从体制性矛盾看,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和城市关系问题上,仍自觉或不自觉的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从结构性矛盾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农民进程就业和定居。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城市化大程度却比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要低10.3%。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10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生产的帮助和带动作用。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2000年底,我国已经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和不全面的,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有3000万左右,初步解决温饱问题是低收入人口有6000万左右,还有一大批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可见,在21世纪的头20年,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和更全面的,以及比较均衡发展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作为重中之重,由城乡分治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2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