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大理的旁边,藏着云南最好吃的城市
-风物君语-
保山,滇西最美味的地方
如果说云南是 美食 界的宝藏,那么 保山 便是“宝藏中的宝藏”。
这座滇西小城,名头远不如她东边的邻居 大理 响亮,但却比大理更有“内涵”:
黑河—腾冲线 (也叫胡焕庸线)将中国大陆版图分为两部分的同时,也将保山分成了两部分。这条线东西两边地理、气候迥异,因此 保山物产丰富,素有“滇西粮仓”之美誉 ;而与缅甸交界, 国境线长达170多千米 ,又使得保山自古便是 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 深厚的 历史 人文积淀,与得天独厚的地理,共同“烹制”了保山丰富多样的 美食 。
有了保山,滇西就完美了 ——左手是风花雪月的美景,右手是烟火人间的美味。
高黎贡山 与 怒山山脉 纵贯保山全市, 山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91.79% ,“靠山吃山”这句话被保山人深度理解并完美呈现。除了在山里泡温泉、开采南红玛瑙与黄龙玉,保山人还在山林间“开发”了令人垂涎的 美食 。
各种各样的 菌类 ,保山当然不缺,但保山人似乎更喜欢吃肉食。首先被他们纳入食谱的,便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家畜之一,猪。保山的诸多 美食 ,都有猪肉参与,可谓 “无猪不欢” 。
如何让一头猪“死得其所‘?投胎保山
怒江东岸,生活于山谷中的 施甸县布朗族 ,每年十冬腊月家家户户都要 宰年猪 ,邀请亲朋好友大吃一顿,久而久之, “年猪饭” 成了施甸县的 美食 名片。山里的猪,不吃饲料,用粮食喂一整年,饭后经常还要“散个步”,因此肉质紧实,吃起来细嫩可口。
每逢年猪饭必出场的 水腌菜拌生肉、凉拌火烧皮、白肉片蘸酸血菜 ,是施甸年猪饭闯天下的“三剑客”。无论是腌过肉还是烤过的肉,只要沾上了当地油菜花腌成的 水腌菜 ,都会在食客口腔中得到一种酸脆爽口的升华。再加上临近年节的热闹气氛,足以使一顿年猪饭的名气飞出重山,远播滇西。 许多外地人去施甸,奔的就是这三样。
闯天下的事,交给 红生 (腌生里脊)、 血旺子 (猪血)、 薄片肉。 守家的重责,还得 蒜苗炒猪肝、蒜苗炒瘦肉 来担负。“蒜苗炒瘦肉,你说咯舒服?舒服舒服真舒服!蒜苗炒猪肝,你说香不香?香香真是香……” 能被当地人唱进歌里的 美食 ,滋味一定差不了。
当施甸布朗族的年猪饭端上桌时, 龙陵县 的 傈僳族 ,也用猪血、猪肋骨肉,做出了让外地人“望而却步”的 猪腔血烩肉 。一片肉足有一两,与血红的猪腔血烩在一起,不是老饕,没几个敢轻易举箸的,但只要吃了第一口,那种细嫩爽滑的口感,就会让你再也停不下手里的筷子。
而 历史 名城腾冲,则奉上了 腾冲大薄片 。大薄片是茶马古道上赶马帮的人发明的一道美味,将煮好的 猪耳朵、猪头肉 切成大块薄片,下面用豆粉垫底,吃起来脆香有劲、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能果腹。据说刀工娴熟的厨师,一块猪耳朵能片成 26片 ,薄如蝉翼,贴在墙上掉不下来。
与这些“细吃”猪肉的地方相比,哀牢山西麓的 河图镇 吃猪就要“豪放”的多。
当地的细骨猪,养到40千克左右时,宰杀收拾干净,将整只猪撑开腹部平置于专用的炉灶上烤制。抹上酱油、姜汁、食盐等,针扎,使调料渗入肉内,腹背轮番烘烤至猪皮焦黄,刮去表皮焦质,再涂调料,针扎,烘烤,反复三次,地道的 河图大烧 才算完工。切一块下来,皮色焦黄、外酥内嫩,可用酱油、醋、辣椒油、香菜末、蒜泥等调成蘸料蘸着吃,也可与酸腌菜拌着吃,别具风味。
到了保山,吃 铜瓢 牛肉还是火瓢牛肉?
山里劳作辛苦,少不了要养牛。 牛肉,是猪肉之外保山人吃的最多的肉食。
昆明大街上,到处都是 “铜瓢牛肉” 的招牌,但实际上,你吃到的可能是“赝品”——它的原名应该是 “火瓢牛肉” , 发源于保山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金鸡乡农民张信宗创办了火瓢牛肉后,偶尔被当地 美食 家发现,并收录进《保山 美食 风情》,一时声名鹊起。张信宗是个有生意头脑的人,赶紧注册商标,其他效仿的人只好取名“铜瓢牛肉”了。
火瓢牛肉,关键就在火与瓢。火,是老式风炉里烧出的炭火;瓢,是长柄的红铜锅。一桌一灶,瓢里加入秘制的汤底, 高黎贡山的黄牛肉 带皮上桌,肥瘦适合、爽嫩滑口,也可以加入 牛干巴、牛杂、腊鹅等 主菜,再配以 白菜、番茄、胡萝卜等 蔬菜,荤素搭配。
火瓢牛肉固然可以好吃到让人大呼过瘾,但终究不够“创新”。要论“吃牛的创新性”,还得是傣族人。
傣族是古时生活在怒江、澜沧江上游地区哀牢人的后代,而有史记载的“哀牢国”,就在保山。 可以说,保山就是傣族文化的发源地。
既然如此崇拜牛,不如吃了它
世居保山的傣族人,最早的动物图腾就是 牛图腾 ,旧时傣族“祭勐神”,也以牛为主要牺牲。牛与傣族人,有很深的渊源。正是这种渊源,让傣族人在吃牛这件事上别出心裁。 牛肉松 自不必说,经过煮、烤、搓,吃起来味美可口。但傣族人吃牛,真正精髓之处体现在傣族名品 牛撒撇 上。
牛撒撇,与黔东南地区侗族、苗族喜爱的 牛瘪 有异曲同工之妙。
将牛胃与牛小肠中未完全消化的内容物拿出,挤出其中汁液,煮沸后过滤,加入小米椒、花椒面、花生末、八角、切细的五加叶和香辣蓼草,再拌上从山里采来的野香葱,风味最地道的牛撒撇就制成了。牛脊肉烤黄后切成细丝,和煮熟后的牛杂拌着牛撒撇吃,还有配米线的。辣味、苦味直冲脑门,再砸砸嘴, 就像大暑天喝了一瓶冰镇汽水一样,爽!
自然的,才是最美味的
如果说,牛撒撇是傣族的“黑暗料理”,那么 竹筒饭 与 糯米粑粑 ,就是傣族的“自然美味”。
竹筒饭不是傣族独有的,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等都有 。很久之前,这些民族在上山劳作或狩猎时,随手砍下一节鲜竹,将米装入其中,加适量山泉水,放在火上烤制成竹筒饭。
但这只是标配的竹筒饭,傣族有一种称为 “考澜” 的竹筒饭,才是竹筒饭中的翘楚。选用酒杯粗、约一尺长的 香竹 ,装入糯米,熟后剥开,米上包裹着一层雪白的香竹竹瓤,用手握着也不会粘手,竹香融入米香,有一种独特的山野气息。
常居山野间,傣族人的村寨旁少不了河流,而且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鱼,因此有 “无鱼不成席” 之说。新鲜的 罗非鱼、鲫鱼 收拾干净后,腹内填入葱、姜、蒜、青辣椒、香菜末,香茅草将鱼身一捆,用竹片夹紧,放在木炭小火上烘烤。香味不一会儿就飘了起来,尝一口,味道鲜嫩、香味奇特。 香茅草烤鱼 为什么在傣味菜肴中知名度这么高的疑惑,在一口口的咀嚼中就找到了答案。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复杂的地形与多样的民族,为保山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最能反应各地特色的,莫过于街头巷尾最常见的 小吃 。当传统节日遇到小吃,保山的“小吃宝库”就打开了。
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明节—— 清明节,保山各地吃的都不一样 。
清明节这天, 隆阳区 人,会将新鲜的蚕豆舂碎,打入鸡蛋,再将当天采的老茴香剁碎,与糯米粉、腌肉做成团子,油炸后便是 蚕豆圆子 ,搭配着 鸡丝凉面 吃。
而 腾冲市 人,则做 粘米团粑粑 ,搭配着 土锅子 吃。类似的还有 龙陵县 的 染饭花粑粑 ,搭配着 凉拌香椿、香椿炒鸡蛋 吃。 昌宁县 除了做 黄粑粑 ,还会做 卷饼粑粑 ,配着各种菜肴吃,将清明节硬生生过成了“ 美食 节”。
小吃,在保山似乎有了庄重的仪式感。这样一来,寻常日子里,小吃就更不能少了,否则何以消生活的平淡?于是 大救驾、下村豆粉、干栏片、炒面渣、稀豆粉 等都成了常吃的东西。
大救驾,其实就是 炒饵块 。除了炒饵块,保山人日常还吃 煮铒丝 。稀豆粉更是因为出镜《舌尖上的中国》,而名声大噪。但在保山人看来,真正具有代表性的,还得是 下村豆粉 。
正宗地道的下村豆粉,必须用豌豆磨浆熬制,讲究的是它的佐料: 鲜红 的辣椒油、 斑白 的芝麻油、 焦黄 的花椒油、 翠绿 的香菜末、 乳白 的蒜泥、 乌黑 的酱油、 棕色 的米醋……各种颜色,汇集一碗,开了染料铺一般喜庆热闹,切切实实为保山人的日常,注入“活色生香”的力量。
最后温馨提示,保山也是个盛产 芒果、石榴、火龙果、菠萝蜜等等等等各类水果 的城市,吃完这些 美食 ,一定要尝一尝保山的水果,毕竟“来都来了”。如果意犹未尽,记得打包一只 永昌板鸭 ,回家再慢慢品味。
- END -
文丨郑礼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丁建明《岁月的味道》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8
中国五十五个民族,请选一个介绍一下.(主要介绍民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等)
太多了!太多了!太多了!保山味道很怀念啊!
温润保山·美玉神汤,保山市位于云南西部。说到保山,可能许多人都不曾其闻名,但只要提起腾冲,不知道的人恐怕就不会太多了。腾冲就是保山市辖区内一个著名的 旅游 小城。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外,保山还有让人垂涎三尺的 美食 。到保山旅行,还是先让舌尖飞一会吧!
名菜篇
永昌火瓢牛肉
因在食用时用铜瓢作锅因此得名“火瓢牛肉”,这可是保山首屈一指的 美食 ,保山 旅游 的必尝 美食 。成菜汤鲜肉松爽口,香气诱人。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清汤或麻辣锅底,还可加点牛筋、牛杂等主菜 。
板桥火烧肉
火烧肉是保山民间过节、待客的首选 美食 之一。以“板桥火烧肉”最为出名。食用时将用木炭火烧烤好的肉切成薄片,蘸用水腌菜、油泼辣椒、蒜泥、花椒、芫荽、酱油调制成的蘸水即可。
腾冲锅子
腾冲锅子烹制独特,通常采用鸡和鲜排骨熬成骨汤,底菜丰富,搭配合理,以蔬菜为主配以芋头、山药、白萝、胡萝、油炸臭豆腐、黄笋 (或黄花菜)、黄条、酥肉、泡皮等配料。是腾冲 旅游 的必尝 美食 之一。
金鸡口袋豆腐
口袋豆腐又名胀浆豆腐,因成菜形如口袋而得名。金鸡口袋豆腐色泽金黄,外面成豆腐袋、里面是豆浆。成菜外皮柔软有韧性,内心入碱变糊浆,雪白细腻,入口软嫩清香,素淡可口,味道妙不可言。
火烧肉拌豆粉
火烧肉拌豆粉是保山火烧肉的又一种吃法,火烧肉的香,水腌菜、豆芽菜的脆以及豌豆粉的弹让这道火烧肉拌豆粉独特而美味。火烧肉拌豆粉香味诱人,鲜美可口,让无数游客念念不忘。
瓦窑黄焖鸡
瓦窑黄焖鸡,堪称“滇味一绝”,以色香味佳,油而不腻,绿色无污,味道独特而著称。该菜火候掌握十分重要,十分钟内就要出锅,成菜色香诱人,脆嫩可口,让人垂涎。是保山 旅游 的必尝 美食 之一。
青龙过海汤
青龙过海汤酸辣可口,是开胃消暑的上佳 美食 。虽配料普通,制作简单,但味道不一般,酸辣鲜香令人胃口大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也让人念念不忘。到腾冲 旅游 ,要是不尝尝青龙过海汤,那可真是白来一趟。
沙坝羊肉
沙坝羊肉,无论是油炸羊排、红烧羊脚、炒羊肝还是羊肉饺子、鲜羊肉片都是难得的美味,但最佳的食用方法是火锅,肉质鲜嫩爽滑,不膻不腻,汤色清亮,汁鲜肉嫩,美味可口。是不可多得的大众 美食 。
施甸水腌菜拌红生
上好的里脊肉,生剁成米粒般大小的肉丁,拌入等量的水腌菜,加辣椒面、花椒粉、芝麻、芫荽以及施甸特有香料山胡椒根,搅拌均匀后直接食用。腌菜酸脆,肉茸鲜甜,口感极佳。尽管很美味,但如此生食还是让无数游客抓狂不已。
清真卤鹅
鹅宰杀洗净晾干后用精盐抹在鹅身腌制,然后把花椒粒炒香与八角、桂皮、甘草、丁香放在纱布中包扎成球,放进卤水盆里,再加入酱油、糖、生姜、白酒等佐料卤制而成,食用时切成厚片,淋上卤汁,加上芫荽上席,配上蒜泥醋的味碟即可。
小吃篇
潞江撒撇
撒撇,傣味中的当家菜,也是让无数游客抓狂的一道特色 美食 。用烤牛杂、烤脊肉和米线做主料,特制苦水(牛胃液)拌上姜、蒜、小米辣、大芫荽、茴香末等配成蘸水即可食用。潞江坝是保山著名的 旅游 景区,这里的撒撇最出名
下村豆粉
下村豆粉是保山 旅游 不可不尝的小吃,下村是著名的“豆粉专业村”, 历史 悠久。下村豆粉的特点是筋骨好、色泽亮、口感柔韧鲜爽。下村豆粉最考究的是作料,每一碗豆粉的成本其佐料就占了一半以上。
酱粑粑
酱粑粑是颇受游客欢迎的小吃之一。其实就是烧饵块,只是配料、佐料较其它地方烧饵块有所不同。酱粑粑是保山的大众小吃,许多人是吃着酱粑粑长大的,它承载着的是童年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稀豆粉
稀豆粉是腾冲 旅游 不可不尝的小吃之一,其加工制作的繁琐堪称云南早点之最,单单是佐料就能让人眼花缭乱,数种辣椒油(面、酱、末)、姜汁、花椒油、蒜汁、大小芫荽、酱油、米醋、芝麻油、腐乳水、胡椒…等数十种佐料缺一不可。
保山糖渣
糖渣是一种由糯米加工而成的特色风味饮品。既能解渴又能解馋。保山糖渣特点是“汤多渣少”,略带甜味,夏天有冰糖渣,冬天有热糖渣,老少皆宜。上好的糖渣汤水清澈,渣粒软糯,甜而不腻,自然清香。
板桥桂香楼糕点
板桥“桂香楼”是一家从清朝就流传下来的糕点店,经营的糕点有火腿饼、鸡蛋糕、芝麻饼、荔枝酥、芙蓉糕等10多种。其中火腿饼,咸甜适度,制作考究,热不渗油,冷不板结。因口味大众,深受游客的青睐。
板桥火烧肉米线
火烧肉米线是保山最好吃的米线了,其中板桥火烧肉米线最有名,用火烧肉做米线的“帽子”,下村醋、特制卤水、辣椒油、花椒油、芝麻油、蒜泥、芫荽等佐料。酸甜可口,香气十足。许多游客直接用火烧肉米线当主食。
永昌破酥包
油而不腻,柔软松酥的破酥包是大众 美食 。永昌破酥包选用优质低筋精白面粉,以上等熟猪油反复涂抹、揉匀,制成多层酥皮,包入不同口味馅心。成品层次分明,香甜可口。
西米冻
西米是从西谷椰树的木髓部提取的淀粉,加工成西米露。再把果汁、水果、牛奶等放进冰冻的西米露里而成。口味香甜滑糯,粉嫩爽口。到保山 旅游 的小伙伴注意了,西米冻外地不多见,遇上民就尝一尝。
鹅油饭团
鹅油饭团在锅底放入少许猪油将腊鹅煎出鹅油,之后将双手沾猪鹅油,把适量煮熟的米饭加盐和草果捏成团,最后放在火上烤得微焦而成。其味香软咸鲜,味道妙不可言。
本文作者求关注·颜值越高越需关注...(写这么多真的很累!)如果可以:你带上钱,我带上你,我们来一场让人津津乐道的旅行!
1、大救驾
大救驾是腾冲县最出名的小吃,是炒饵块的一种,制作的方法是将饵块切成小片,再加上火腿、鸡蛋、肉、萝卜、番茄等,一起放在锅中爆炒而成。 最后还配一碗酸汤(即后面提到的干腌菜汤),就上了桌。今天在以 旅游 为支柱产业的云南,有典故有渊源的菜自然热的快,而米食配酸汤爽口、开胃又益于消化,“大救驾”于是坐定了热门儿菜的位置。、
2、腾冲饵丝
腾冲饵丝采用当地特产浆米加工制作而成,至今已有近400年的 历史 了,为腾冲本地和外来客人所普遍喜爱的一种方便小吃。饵丝一般有煮吃和炒吃两种吃法。煮吃法是将饵丝切成细丝,用滚水烫熟,加上鲜肉丝或火腿丝、肉汤或鸡汤,佐以酱油、葱花、芫荽及少许酸菜即成。炒吃法即上面提到的 “大救驾”。
3、土锅子
腾冲风味中的一绝 -----土锅子,誉満全省名扬东南亚国家,已有几百年的 历史 了,它不同于普通火锅,火锅是用金属做的,而土锅子则以腾冲当地的一种陶土“烤制” 。更大的区别是土锅子的烹制独特:用鸡和鲜排骨熬成骨汤,底菜丰富、搭配合理,青菜为主配以芋头、山药、白萝、胡萝、油炸臭豆腐、黄笋 (或黄花菜)、黄条、酥肉、泡皮等十几种植物原料和动物原料,底菜的制作和安放有一定的程序;土锅子的造型美观,而且保持原汁原味,营养全面。
4、大薄片
大薄片已成为滇西名菜,工于火候,长于刀法,用特制的猪头肉片成薄如蝉翼的大片,调料齐全,具有咸、酸、辣、麻、香多种滋味,肉脆嫩,嚼时有劲,回味无穷。另有用猪头、猪脚、猪肚、猪肠子等配全调料烹制而成的烧腊,色泽光亮,皮酥粑、肉肥而不腻,味尤为鲜香浓郁,以之蘸饵块粑粑味道极佳,风味独特。此外,焐猪肉、赶马肉、酥肉、腊肉、火炕干巴、干肠子、豆腐汤……各具特色。银杏猪肚营养丰富,韭菜根、川芎根、防风柜、茴香剁肉圆,都具有滋补食疗功效的 美食 。
5、坛子鸡
坛子鸡源于明末,兴于清初,由其独特的瓷坛焖制工艺和神秘的宫中药物,融合腾冲当地原料配制而成的一朵奇葩。选鸡、油炸、焖制、烧火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确把握。正宗的坛子鸡金黄玉润,晶亮养眼,其色纯正持久,不闷不腻,入口细品,皮脆肉嫩骨酥,满口溢香。
6、头脑
头脑是用肥羊肉、黄花、煨面、藕根、长山药、良姜、酒糟、黄酒八样原料配制而成的一种食物,故而又名八珍汤。每年阴历白露至来年立春上市。食用头脑多在清晨,用腌韭菜作引子,并配以一种名之为帽合的圆形面饼。头脑营养丰富,具有益气调元、活血健胃、滋虚补亏的疗效,长期食用,得益非浅。
相传,头脑乃明末清初时,太原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所创。他将八珍汤的配方和制法传授给一家饭店,并为该店起名清和元,八珍汤由此也易名为头脑。在清和元牌匾的上边写有头脑杂割四个小字,合起来便是头脑杂割清和元,意寓宰割元、清封建王朝统治者之头。
7、山林素席
保山山林素席,全为手工制成。以太保山之保山玉佛寺、九隆山之梨花坞及来凤山之来凤寺三处最为驰名。其主要原料是豆腐、面筋,配以营养价值很高的南瓜子(去皮)、核桃、鸡枞、香菇及洋芋等时鲜果蔬,采用蒸、炸、烩及挤压造型等多种方法精心烹制而成,花色品种很多。有趣的是,僧尼们不知出于何等样初衷,还颇有创意地将诸多很素淡的菜肴“包装”得很“油腻”,使得一些初尝此席者兴味横生:分明是来吃素的,可筷一落,这是“鸡大腿”,那是“腊香肠”,还有“红烧排骨”、“火腿切片”、“油炸螃蟹”……据说,还有“熊掌”、“鱼翅”等“大补”名菜呢!俱荤形而素实,堪称“三界之外”的入世之筵——事实上,享此口福者亦大多为红尘中人。保山素席之美味,远非现在市场所流行的齐善素食及各地素餐馆可比。
8、永昌板鸭
永昌板鸭是云南省保山市的著名食品。保山是滇缅古道上的重镇,从汉代至清代,曾设立过永昌郡、永昌府等政区。永昌的名字为国内外所熟悉。因此,这里出产的板鸭,以“永昌”命名。永昌板鸭 历史 悠久,早在清朝末年,就远销港、澳地区和缅甸等国家。永昌板鸭是选取饲养3-4个月的本地良种麻鸭为原料,用人工催膘即活鸭站笼填喂15-20日,使其达到标准重量。加工时先将肥鸭宰杀,将鸭毛褪净,修边整形,达到色白光润、造型美观的要求。然后,扎针上盐,腌制2日,取出洗净,放在平板上定型,让其日晾夜露,直至风干,忌暴晒。
9、油炸豌豆粉
油炸豌豆粉是传统民间小吃,已有了悠久的 历史 。具体做法是先将质量上乘的豌豆用水泡涨去壳,然后磨成浆,用筛子过滤,再把浆水放入锅里用文火慢慢煮成糨糊状冷却后即成豌豆粉。用刀将豌豆粉切成小片,放入锅内用清香油和熟猪油混合炸,半熟后捞起来晾一晾,再重入锅内油炸待熟透后捞起。吃时洒上椒盐,吃起来香脆、鲜嫩,口味佳,令人回味无穷。
10、“大滚锅”饵丝
“大滚锅”饵丝是把中原口味、西南口味和腾冲特有的侨乡口味和现代饮食 时尚 溶为一体的腾冲独特风味美味。“大滚锅”的汤又清又鲜,油轻不腻。“大滚锅”饵丝有别于米线之外,是它相当入味,有别于面条和一般饵丝之处是筋骨非常好。“大滚锅”饵丝已实现了快餐化,有严格的制作程式,一分钟内上桌。
云南保山的好吃的
1、腌酸肉
是一种独特食肉方法,其味道鲜美独特,清爽上口,食之不腻,增进食欲,因为吃起来又酸又香,所以得名“酸又香”酸肉。腌酸肉是少数民族的特色 美食 ,将生猪肉、牛肉、鱼肉等加入调味品采用传统工艺处理然后腌制发酵而成,做好的酸肉味道浓郁且独特,香辣酸爽,味道别具一格,是更戛人招待客人的最佳地方民族风味佳肴。
2、火烧肉
吃火烧肉一般要用水腌菜,将肉切成薄片,放到装水腌菜的碗里,加入油泼辣椒、蒜泥、花椒、芫荽、酱油等,拌匀就可以吃了。制作方法也原始,香味独特、滋味甚是诱人,但在保山吃火烧一定要找到现烧的。
3、饵块
饵块是云南省特有且非常著名的一种米制食品,其中以腾冲炒饵块最负盛名,数百年前就被御封为“大救驾”,并以色、香、味、形、四美并具的独有品质让天下吃客倾倒。
4、永昌板鸭
永昌板鸭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的特色小吃。永昌板鸭与别的板鸭材料不同,是选用本地鸭为原料,经屠宰、清洗、修整、整形,达到洁白、光滑、外形美观的要求。然后将针头用盐腌两天,取出洗净,待其凝固后,将露水晾干至风干。
5、大薄片
大薄片的主要成分是猪头肉,猪头煮熟后切成薄片。它是用麻辣的芝麻油、芝麻酱、甜酱油、蒜泥、生姜、洋葱、醋、盐、味精、酱油、芝麻、香菜等调味品调味食用的。调味料齐全,有酸、辣、咸、麻、香等多种口味。
保山好吃的东西太多呀。
隆阳区:火烧肉拌水腌菜、火烧肉拌萝卜丝、火烧肉拌豆粉(可以说这三个是保山人的最爱)、金鸡的火瓢牛肉、还有金鸡的口袋豆腐、丙麻黄牛肉汤锅、老营的黄焖毛驴肉、道人山的苤菜黄焖鸡、北庙羊肉火锅、永昌呢板鸭、下村的豆粉(关键是下村的醋好)、蒲缥泡的甜大蒜。
施甸县:骨头鲊、豆腐肠、萝卜丝鲊肉、姚关呢火腿、水腌菜拌红生(这个是美味,一般人吃不惯,有点重口味。)、五花肉蘸猪血、施甸水豆鼔。
腾冲市:腾冲土锅子、大救驾、腾冲饵丝、素稀豆粉、顺江火烧肉米线、武氏大薄片、烧腊耙耙、棕包炒肉、赶马肉、和顺松花糕、明光呢黄焖羊肉、明光荞米线、明光呢烤小耳朵猪、捂猪肉(这个也是重口味 美食 ,用新鲜的刚杀好的猪血拌五花肉)、界头臭油灯炖鸡、腾冲老品种白果炖鸡(记住一定要老品种的本地银杏)、叠水河呢卷粉、腊鹅油加草果面拌饭(据说养胃)、如果时间充余腾冲寺庙里的素食也值得推荐。
龙陵县:龙陵黄山羊汤锅值得品尝(记着要找老品种黄山羊,这个可是全国著名的地方优良品种,肉质细腻、膻味少)、龙江的江鱼有时间也可以去尝尝、紫皮石槲炖土鸡、木城呢酸蚂蚁拌生肉(酸蚂蚁富含游离氨基酸26种,蛋白质水解氨基酸17种,粗蛋白质含量高达42%,还有预防癌症,是不可多得保健品 ,这个地方特色 美食 ,也是重口味看你接不接受了)。
昌宁县:昌宁油鸡枞、昌宁茶叶宴、大田坝的卤腐、浆米线。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
阿昌族
(去年八月到北京游玩,当我来到世纪坛时,为其宏伟的建筑、独具匠心的设计所折服。从永不熄灭圣火,到用青铜铺成的记载着华夏大事迹的甬路,每当我跨出一步,都仿佛置身于千百万年前,和先人们一同感受着欢喜与悲伤。世纪坛的主体部分镶嵌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图腾,每一下图腾都向大家展示着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所以在能于大家共享这些图腾,也能为华夏文化之久远而倍感自豪。有时间到世纪坛好好看看吧!)
人口为27708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等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腾冲县。
阿昌族人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缅语支。有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都通晓汉语或傣语。 阿昌族没有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阿昌族人聚居区,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在汉文史书中,除称其为"阿昌",还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称谓。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一些自称,如"勐撒掸"、"衬撒"、"汉撒"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在公元13世纪,经过多次迁徙,逐渐定居到现在聚居的地方。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唐宋时期,阿昌族地区属南诏和大理政权管辖。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解放前,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其时,领主多为傣族土司, 地主多为汉人。
白族
人口为1594827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县。白族人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种方言。绝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并通晓汉语。白族人民从唐代开始曾经使用过以汉字为基础的方块白文,以记录白语。由于汉族和白族的交往,白族人长期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所以白语里含有大量汉语词汇,汉文很早就成为白族通行的文字。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区域。从考古发掘的苍洱遗址、海门口遗址,都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经有居民生息繁衍。
白族使用磨光石器,从事简单农牧和渔猎生产,过着半穴居的生活。2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发展农、牧业生产。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苍洱地区设置了郡县。8-13世纪,这里先后出现了以彝、白先民为主体的奴隶政权南诏国和以白族段氏为主体的封建领主制政权大理国。白族90%以上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白族人自称“白子”、“白伙”、“白尼”,汉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绕山林--“绕山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歌舞集会,于每年四月二十三日至四月二十五日举行。届时,每村组成一支少则数十人、多则几百人的歌舞队。队前是两位长者(或男青年), 手执柳树枝和牦牛尾为先导,后随唱“白族调”的人群,边走边唱,最后由男女青年分别手持“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组成的舞蹈队伍压阵。一行人浩浩荡荡吹吹打打,且歌且舞,沿洱海绕苍山迤逦而行。当与别村歌舞队伍路遇时,只听得高亢嘹亮的“白族调子”声,此起彼落;唢呐吹奏声振荡山谷;“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的敲打声更是响成一片,场面宏大,热烈非凡。?
“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是三种不同的舞蹈道具,经常同时使用。多由女青年舞“霸王鞭”,男青年舞“八角鼓”和“双飞燕”。“霸王鞭”是两端穿有铜钱的竹棍(手握中间而舞),与汉族地区的“金钱棍”基本一样;“八角鼓”实为六角形的单面羊皮小手鼓,持鼓边缘而舞;“双飞燕”为两块小竹板组成一付,饰以彩带,双手各握一付。道具虽然各不相同,但舞蹈基本动作、动律却是一致的,且三种道具均有打击乐器之特点,因此舞蹈节奏感极强。?
舞者于左手小指系彩色手巾,右手持道具,有各种不同打法,如:“八下”、“十二下”、 “十六下”等许多成套动作。主要动作是用道具在肩、胸、臂、腿、膝、脚及地面轻击,同时做“弓箭步”,并上下颤动或行进、跳跃、下蹲等,动作十分丰富。当动作幅度大时,舞姿健美刚劲,动作幅度小时则轻快、活泼。?
表演时一般依照先单独表演,然后对舞,最后集体舞的顺序进行。其队形有“凤穿花”(即 “二龙吐水”或两竖排相互交叉)、“双采花”(两人对舞)、“五梅花”(五人一组成“梅花”形)、“一条街”(众人连结为一队列,单腿横跳)等。?
解放后,“绕山林”已作为一种歌舞活动的形式,出现于重大节日和庆祝活动中。1958年经过整理的“绕山林”首次搬上了舞台,以后又屡有改编、加工,受到白族人民的欢迎。同时,“霸王鞭”等舞蹈亦随之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
栽秧会--“栽秧会”是在栽秧前后进行的歌舞活动。流传在洱源县,源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歌舞活动自始至终与栽秧劳动紧密联系。由“竖秧旗”、“开秧门”、“抢旗比武”、“田家乐”几个部分组成。首先由装扮成秧官的人手执催秧锣,催促群众竖起绣有“五谷丰登”的三角旗和四丈余高扎有大斗,饰有彩球雉羽的“秧旗”。接着由秧官在秧田上拔起第一把稻秧并跳起“鹭鹭伸脚”(即一腿向后伸)、“白鹤展翅”(双手做飞翔姿势)等动作,唢呐模仿布谷鸟叫声,吹起“布谷报春”曲调,算是开了“秧门”。然后秧官敲起催秧锣,催促大家赶快插秧,这时盛装的挑秧小伙子和栽秧的姑娘就在唢呐吹奏声中开始了栽秧劳动。人们一边在田里栽秧,唢呐手一边在田头吹奏,在既紧张又愉快的劳动间隙中,惩罚在劳动中不努力的人,叫他们头顶秧苗跳舞逗趣,称为“捉懒汉”。当栽秧结束后,大家手持八角鼓、霸王鞭围着秧官跳舞并把他引回村子,边舞边打秧官,以表示对他的敬重和感谢。最后就在村头欢乐地表演起“田家乐”,由扮做渔、樵、耕、读的不同人物轮流出来表演,语言逗趣,边说边唱边舞,以此庆贺栽秧结束。
西山打歌--“西山打歌”是白族的歌舞形式(“打”即踏,“歌”即唱,“打歌”即踏歌之意)。流传在洱源西山地区,为婚嫁、喜庆节日的娱乐活动。此舞无乐器伴奏,由歌头手端一碗酒和茶领唱,众人相和或是男女对唱问答,众人常是围绕篝火踏足而舞,并常用呼号声协调舞步。过去“打歌”动作多为向左、右各走三步,然后双脚齐跺半蹲,以及模拟劳动动作及动物形态,如“猴子纺线”(双手在胸前缠绕的动作);“打马架”(将脚伸出)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山打歌”已逐渐形成了成套的舞蹈语汇。近年来已成为青年男女聚会时的歌舞,舞蹈动作已发展到几十种不同的组合。动作特点是上身松弛,双臂随脚步摆动,转身急促,其中双脚跺地然后一脚擦地向前伸出,是西山打歌有代表性的步伐。
龙舞--“龙舞”:在白族人民中流传着大量关于龙的传说故事。“龙舞”源于小黄龙大败大黑 龙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条大黑龙,因丢失龙袍而异常气愤,一怒之下,将海尾河堵起,大理坝子沉入海中。小黄龙见人民苦于水患,便奋力与大黑龙大战了三天三夜,方才获胜 。?
“龙舞”中的小黄龙,系用黄缎精心扎成,并扎出美丽龟、鹤、鹭、凤,以及梅、莲、菊、牡丹等灯笼为小黄龙做陪衬;用黑布扎成大黑龙,又扎出鱼、虾、蛙、蚌为大黑龙作陪衬。 由两个男子扮作龙丫头为引导,一时间龙腾灯走,形象地再现出小黄龙奋战大黑龙的场面。 ?
此外,在白族人民中还流传着其他龙舞的形式,如用竹子扎成能伸缩的龙,以及布龙等。
烟锅舞--“烟锅舞”是白族老人跳的即兴舞蹈,模仿各种不同的吸烟动作及造型,或蹲或站,有时一两人跳,也有时许多人围起来跳,老人们有趣的“烟锅舞”,往往引得年轻人和妇女们来观看,有的忍不住也参加进去舞蹈一番。
草帽舞--“草帽舞”是青年人爱跳的舞蹈。草帽,既是白族人民的生活用具,也是白族人民的装饰品之一,心灵手巧的白族妇女常在草帽上装饰各种彩带和花朵。人们在日常劳动或参加节日活动时都要戴上草帽防晒或取下草帽用来扇凉,根据这一生活习惯,人们逐渐发展、变化出十多种舞草帽的动作,同时还有用草帽拍击脚部,从而又变化出“单脚跳拍”、“双脚跳拍” 等舞姿和技巧。舞时,右手持草帽,随步法甩动草帽,肩部前后摆动,腰部亦随之而动,优泼优美。在集体跳时,青年之间互相对抛草帽,一时间各种草帽齐飞,就象一群翩翩起舞的彩蝶,十分好看。
“烟锅舞”、“草帽舞”,是以生活用品为道具的舞蹈,乡土气息极浓。
巫舞--“巫舞”是过去巫师驱鬼治病时跳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因手持道具不同,舞法有别,又因人而异变化颇多。有持羊皮鼓而舞的,羊皮鼓系有把,并坠有两个响铃的单面羊皮鼓,边敲边绕圈舞蹈,动作幅度大,持手巾而舞的是双手各拿一块手巾,甩动手巾做出摇、扑、拍、打、转等动作。脚下以跳跃动作为主,腰部大部度左右晃动的动律十分鲜明。持双扇而舞的特点是用扇子的上下绕花、左右翻腕、单手抛扇、转身接双扇等动作组成,具有一定的难度。
南诏奉圣乐--自古以来白族人民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联系非常频繁。这种联系和相互间的交流在舞蹈中亦有所反映。
“南诏奉圣乐”。这是公元八百年南诏王异牟寻向唐朝进献的大型歌舞。仅其乐部就设有龟兹、大鼓、胡部、军乐四部,可谓管弦鼓乐俱全。舞人六十四名,身着民族服装,手执羽毛,以四纵四横十六人一组的正方队形交替变化,在舞蹈中摆出“南”、“诏”、“奉”、“ 圣”、“乐”的字样。其间有领舞、群舞及领唱、齐唱,段落分明,衔接紧凑,内容浩繁, 规模宏大,此次演出振动了长安,载入史册。
另外,也有一些是吸收了汉族舞蹈后结合白族的习惯、爱好予以改变,目前已经流传在白族民间的舞蹈。
如“耍船”,与汉族“跑旱船”类似,但装束是白族的,船身亦装饰着白族图案,这种舞蹈常被白族人民用在每年的“耍海会”上。
又如“耍马”与汉族“跑驴”基本相似。在“三月街”盛会上就能见到这种表演形式,但伴奏的音乐已变为典型的白族音乐——“吹吹腔”了,并且依据白族人民的爱好,加上了唱腔 ,边跑边唱,使形式更为活泼,为白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保安族
人口为12212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在聚居区的保安族人使用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大多数保安族人通晓汉语。保安族人以汉文做为交际工具。信仰伊斯兰教。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保安是由地名而来的自称,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区设置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过去人们因其信仰伊斯兰教、习俗与当地回族相近,而称其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据民族内部的传说、语言特点和类似蒙古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可以认为保安族是由元、明以来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地区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人,与周围生活的回、汉、藏、土等民族长期交往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
保安族受封建农奴主的欺压,被迫迁徙到现在保安族唯一的聚居地----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3个毗邻的村庄,当地习惯地称其为保安三庄。保安族人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
宴席舞--宴席舞是具有代表性的保安族传统民间歌舞,通常在娶亲时表演。遇丰收或其它喜庆日子也常跳。
宴席舞来源于保安族的婚礼习俗。结婚时由新郎和本村的青年组成“迎亲队”到女方娶亲,女方村里的男女青年也组成迎亲队,在村口以墨笔涂男方陪送者的面部,并用拳击之,以相戏谑。娶亲后,新郎新娘骑马回家,举行宗教仪式,随后即散发核桃、红枣。凡是贺喜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向主人索取一份,祝贺他们吉祥如意,红喜临门,夫妻和睦。最后宴席开始,在篝火的映照中,请本村最好的歌手唱宴席曲,大家也就随着唱词边歌边舞。宴席舞的表演者,人人能触景生情,随口填词。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舞步稳健、潇洒,一般多为对唱、对跳,即兴表演。?
宴席舞的动作特点是头部有规律、有节奏地摆动。动律是由下颏的左下侧向右上侧自然摆动,摆动时节奏性强并有停顿。整个身体的左右摆动较明显,尤其是两胯部分更为突出。腿部屈伸较大,脚落地时有力、稳健,多属邀请动作。手形为半握拳,大拇指伸展,其意为夸赞保安族在气质上是一个“有自豪感的”民族。这种手式在保安族民间舞蹈中运用甚为普遍。保安人民在舞蹈时喜欢昂首挺胸,整个动作和情绪都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扇舞--保安族另一种类型的民间舞蹈是男子扇舞,它成舞于宴席舞之后。自保安人民迁到甘肃以来,和周围的汉族、回族、藏族、撒拉族、东乡族等民族的生活习俗、贸易、文化生活、宗教等方面都有交往。男子扇舞是保安族人民利用汉族扭秧歌时用的扇子,在执扇和舞法上创造了许多花样,如抖扇、翻扇、绕扇、平扇等。舞时手全把执扇,手腕的抖动非常灵活,并带动整个臂部,摆动时有股韧劲。同时使胯部的扭动,腿部的屈伸,相与呼应。脚下步伐在拖、挪、靠步的表现上亦甚细致,尤其将要结束时,脚步跳出的一下自然动作,即一腿稍弯踏地,另一腿弯靠其后的舞步,更加突出了该舞独具的风格,使保安族男子扇舞成为一个特色鲜明、潇洒大方的民族民间舞蹈。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23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