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每年在全省应用面积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每年在全省应用面积已超过4000万亩。
据2022年8月24日召开的“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高原特色农业专场发布会消息,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超过200个(项),每年30余项技术被列为云南省农业主推技术,入选技术占全省推介技术的42%。目前,每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在云南应用面积已超过4000万亩,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围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聚焦粮、花、茶、蔗、菜、果、油、薯等云南特色或优势作物,抓学科支撑体系建设,做大做优生物种质资源、主要粮经饲农作物的育种、农业生物技术等优势学科群;
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与营养、农业信息等学科方向领域,形成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特色优势学科和技术支撑体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和支持乡村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振兴进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跃彬介绍。
“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在全省建立了100个乡村振兴科技示范点,构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筛选云粳37号、云茶1号、云蔗08-1609、赤子之心等一批新品种,研究形成了低纬高原山地玉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丘陵山地甘蔗机械化种植技术等,每年向全省推出十大新品种和‘十大新技术’,进行重点推广应用。”
为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科技助农增收的作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聚焦服务乡村振兴主战场、服务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与省科技厅联合,以全省57个乡村振兴重点县、25个边境县、374个边境村以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服务范围,聚焦“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启动了“百团千员助农增收三年行动计划”,派出农科服务团156个,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000人,奔赴全省各县服务主导产业、集成运用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建立示范推广基地、攻克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培育带动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一批本土实用技术人才,加速推进成果转化示范和服务,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进程。
1、民营经济是湖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湖南省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上升,成为湖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2002年湖南省大口径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702.88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5.3%,占GDP的比重比1992年提高6.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71.3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2%,比重比1992年提高24.9个百分点。2004年,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快。初步测算,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777.7亿元,同比增长11.8%,占全省GDP比重为67.2%,比重比2002年高1.9个百分点。小口径范围的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685.64亿元,增长14.0%,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占GDP比重为47.9%,比2002年高2.7个百分点。
2、推动湖南省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目前,国有经济在湖南省农业中所占比重仅为1%左右,民营经济占到99%的比例。2004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为1144.3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99%。民营经济对农业产业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3年底,全省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7000多家,涉及养殖业、种殖业、纺织、皮革、造纸、中药材、竹木加工等20多个行业,加快了湖南省的农业产业化步伐。如祁东县在民营企业黄花集团的带动下,黄花菜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黄花菜生产加工基地之一。民营企业湖南熙可食品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入,目前公司产品的销售与创汇在全省食品罐头行业中排名第一。
3、民营经济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民营经济是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缓解了城镇就业的巨大压力,促进了湖南省社会的稳定。2003年,全省城镇从业人员为858.42万人,其中,国有经济从业人员为403.60万人,占47.02%。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为454.82万人,占52.98%。民营经济在拓宽就业领域,分流城镇就业压力方面表现出其特有的优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37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