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来之不易的粮食

要] “十一五”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5年;韩长赋:粮食连续第七年增产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最大亮点,确实来之不易。可以说这5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5年,创造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十一五”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5年;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困难更多、起点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

来之不易的粮食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尤其是特大干旱、低温寒潮、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虽然遭遇了极大的困难,但交出了一份令世人瞩目的答卷。

全年粮食总产10928亿斤,增产31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7年增产,连续4年超过1万亿斤。预计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7850万吨、2760万吨和3740万吨,比上年增长2.6%、1.5%和0.2%。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800元,实际增长10%左右,增速创1984年以来新高。

相关新闻:

宗庆后:解决三农问题要从救穷转为鼓励勤劳致富

农家“小账本” “三农”这一年

工行河南分行以银银合作助力河南三农金融服务

港媒评农村工作会议:“三农”首务稳粮食建水利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大兴水利强基础 六举措保三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闭幕后,《了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来之不易的粮食7连增

记者:今年粮食总产实现10928亿斤,而且是在各种自然灾害偏重发生、频繁发生、异常发生,国际农产品市场发生剧烈波动的空前挑战之下。您如何评价?

韩长赋:粮食连续第七年增产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最大亮点,确实来之不易。

应该看到,虽然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今年中央出台强农惠农政策数量之多、针对性之强、含金量之高都是多年少有的,农业部门争取和落实政策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效果之好也是多年少有的。

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针对今年自然灾害特点,我们确定了以丰补歉、减灾增产的工作思路,做到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不减产、非灾区多增产,实现了南方损失北方补、夏粮损失秋粮补。

其中,科技增产是最大的亮点。最突出的是,今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超过了52%。这两个52%意味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转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新阶段,也意味着科技正在成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除此之外,今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种子统供率达到66%;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到12%(专业化统防统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4380个粮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65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20多公斤。 在我看来,科技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农业的根本出路和希望也在科技。

“十二五”使命

记者:“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将如何发展?

韩长赋: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是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农业基础地位显著加强的5年;这期间,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农机装备跨越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农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可以说这5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5年,创造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不但粮食实现连续7年增产,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也得到稳定发展。肉蛋奶、水产品、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迈上4000元、5000元台阶,年均增长8%以上,增速超过“七五”以来各个时期,增收幅度之大历史少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启示我们,在新征程中,“三农”工作仍然至关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尽管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农业依然是短腿,农村依然是短板,农业农村发展依然相对滞后。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摆在更突出位置,应有拓展农业功能的深度。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基础是解决好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摆在更突出位置。作为初级产品的产出部门,虽然农业可能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关键时候其重要性可压倒一切。

因此,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基本盘。随着时代发展,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下降,但农业的多重功能多元价值日益凸显。要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掘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功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农村现代化要把提高农民收入摆在更突出位置,应有维护农民利益的厚度。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农民与农村是共同富裕的着力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虽然连续,但前者重点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后者主要解决“三农”问题,也更具综合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善于处理更复杂的利益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已经5年,乡村格局正处在演化调整的关键期。伴随乡村建设行动,有的地方酝酿大拆大建,有的地方打起农民土地主意。农村的资源取之于农,理应主要用之于农,要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和土地增值收益,让农村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农民。各地应多听农民呼声,多为农民着想,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要一并推进,应有促进城乡融合的高度。从地图上看,城市是一个点,乡村是一大片,城市的发展要靠乡村的托举。城市和农村是命运共同体,衰弱的乡村无法承载繁荣的城市,振兴乡村必然涉及城乡关系的深刻调整。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农业农村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优先任务,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一方面,改变以往农业农村资源要素单向流出的情况,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综合施策,统筹解决农业农村面临的“人、地、钱”难题。另一方面,顺势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保持足够的耐心,让农民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进退有据。

总之,唯有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才能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让广大农民生活得更美好,将广袤乡村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更加和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37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