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如何搭建全领域为农服务平台?
在慈溪长河镇蔬菜种植基地,西兰花、甘蓝等新鲜蔬菜长势喜人。“马上就要上市了,这些蔬菜都有买家了吗?”面对记者问询,菜农们的回答异口同声,“有老杨呢!”老杨名叫杨年岳,是长河镇农事服务中心主任,以前一到10月菜农就要担心的销售问题,现在老杨领导的农事服务中心给包了!
在慈溪,因为农合联改革,涌现出了一批像老杨这样的涉农服务新角色,他们穿梭于农业生产、供销、信贷全过程,深受农民欢迎。
慈溪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地。率先发展也率先遭遇了瓶颈——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传统农业组织、服务体系面临着如何从小合作走向大联合的时代新命题。“农合联改革为我们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慈溪市农合联执委会主任沈信波介绍,作为全省首批“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试点县市,通过三年建设,慈溪全市16个涉农乡镇已经实现镇级农合联全覆盖,目前正在筹建杨梅等专业农合联组织。
在农合联改革中,慈溪问需于农,在改革落地上下足功夫,将生产、供销、信贷三大合作的具体构建内容不断具体化、标准化,通过分门别类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3+X”实施办法,在农业全领域建设为农服务平台,初步构建了一整套具有慈溪特色的农合联运行标准体系,让农民的改革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现在,围绕生产、供销、信贷三大合作,慈溪农合联已先后搭建了镇级农事服务中心、农业信息公共服务、农产品品牌建设三大平台,每个平台都明确了具体功能定位和组织架构,为慈溪农民搭起了对接现代农业的三座桥梁。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为农服务
一、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
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周密谋划,有序推进。在大发动大讨论、系统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基础上,省总社五届五次理事会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的决定》。系统各级层层把基层社建设摆上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全力推进。
一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针对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现实,我们重点抓了三项制度的落实。全面推行挂钩联系制度。省、市、县三级总社班子全体成员定点挂钩270个基层社,靠前指挥、具体指导。通过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出谋划策,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实行调度分析制度。省总社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分析会,掌握进度,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积极应对。健全督导考核制度。省总社按照标杆社、示范社、样板社、达标社四个层次,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每年组织两次全系统互评互查,对照指标体系,确定相应达标等级,强化了对工作的刚性考量,保证了“三位一体”建设的质量。
二是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各级供销合作社不断加大对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的指导力度,采取办培训班、研修班、组织实地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深化认识,开阔眼界,增强本领。省总社联合省委党校、南通商贸学校,先后举办了6期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研修班,对594名省总社机关干部和市、县(市、区)社班子成员、基层社主任进行全面培训。去年又启动了“三千一万”培训工程,即用三年时间完成对1000名机关干部、1000名基层社主任、1000名社有企业管理者、10000名农产品经纪人的系统培训。同时,还多次组织13个省辖市社和部分县级社负责同志赴老大哥省、市、自治区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
三是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省总社一方面在苏南、苏中、苏北先期调研,制定方案,开展试点,取得经验后及时总结,全面推广。一方面在推进工作中,大力实施省级“三社”精品工程,在全系统现已培育了50个基层社“标杆社”、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0个为农服务社“样板社”和320个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达标社”,为系统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作出示范、提供榜样。去年省总社召开全省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流动现场会,通过集中的成果展示、现场观摩、典型示范、经验介绍,促进各市县加强交流、共同提高,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出席会议,全国总社领导专程前来指导。
二、多方整合,不断增强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工作合力
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仅仅靠供销合作社一个方面力量难度极大,必须凝聚多方力量、争取多方支持,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我们在工作中主要抓了“四个结合”。
一是与贯彻国务院、省政府文件精神相结合。国务院40号文件出台后,全省供销合作社主动汇报,积极争取,省政府出台了贯彻国务院文件的意见,大部分市县政府都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文件的实施意见。省和市、县都召开了供销合作社工作会议或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供销合作社工作,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和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省、市、县四套班子层层深入供销合作社调查研究、现场指导,极大地推动了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和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各相关部门在基层社项目申报、专业合作社尤其是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创建、为农服务社功能的拓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的组建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热情帮助,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为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与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相结合。省总社与省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全省供销合作社“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力扶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整合网点资源,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服务网点,基本做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中心超市、每个村都有便利店。努力打造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田头市场等产地市场,着力建设与区域物流中心、市县批发中心、农产品集贸市场相配套,与农产品营销公司、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专卖店相联手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者的劳动价值,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三是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加快组建消费合作、购销合作等新型合作组织,探索开展信用担保、小额贷款、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非银行金融业务,积极开拓物业管理、乡村旅游、家政服务等新兴业态,既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又走出了基层社发展的新天地。
四是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基层社有效资源,在乡镇繁华地段建设集购物、餐饮、休闲、商住、社区服务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既改造了农村商业,营造了良好环境,为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贡献,又开拓了农村市场,扩大了消费,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基层社的发展壮大。
三、多元推进,着力探索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有效模式
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是一项创新工程,没有现成的模式。我们按照壮大实体、提升载体、发展联合体的总体要求,集中精力,大胆探索,初步形成了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五种新模式。
一是联合统筹型。由党委政府牵头,分管领导挂帅,基层社主任负责,组织辖区内农经、信用、农技等有关单位和各类经营企业、专业合作社、为农服务社及农业种养大户、农产品经纪人,成立本乡镇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通过“农合联”整合各类资源,联合合作、服务“三农”,开拓市场、助农增收,深受党委政府的赞赏重视和农民群众的欢迎。全省第一个试点镇江都市小纪镇通过将原有基层社和社会资源统筹起来组建“农合联”,帮助农民打开走向市场的通道。去年,“农合联”销售额达8.6亿元,利润475万元,固定资产近亿元。
二是综合发展型。基层社实体、载体、联合体全面开花,为农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农合联齐头并进,超市、商场、市场综合发展。东台市三仓基层社通过“三位一体”同步推进,发展迅速,实力大增。目前,该社拥有经营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超市2个,4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购物中心2个,领办专业合作社7个,牵头建办“农合联”1个,为农服务社21家、其中三星级社14家,各类经营网点58个,去年实现销售7.06亿元,连续4年入选“全国百强基层社”。
三是专业合作型。基层社通过领办、参办专业合作社,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以专业合作带动基层社发展。金坛市尧塘基层社领办、参办4个专业合作社,牵头组建江苏省苏南花木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去年实现销售5.5亿元。
四是龙头拉动型。鼓励基层社主任带头投资领办经营实体,展开自主经营,打响品牌,拉动发展。江宁区江宁中心社主任创办南京怡华金属回收有限公司,以此为龙头带动,去年销售各种废钢7.6万吨,实现销售6.5亿元,实现利润680万元,夯实了基层社为农服务的基础。
五是开拓创新型。基层社大胆开拓创新,全面开拓新的经营服务领域,打造新的发展优势。东台市范公基层社创办的资金互助合作社,在不到一年时间发展入社农户1400户,业务量突破2700万元。互助合作社通过资金纽带,组织农民发展生产,既解决了农民借不到低利息资金的难题,又为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打开了新的领域。
不断拓展为农服务新领域。继续深化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为农服务新模式,全省有42个市、县参与了试点,共组建农信担保公司超过30家,累计投入资本金近4亿元,全年提供担保额逾20亿元。会同省信用联社等有关部门在全省17个县市供销社开展了“新农村合作结算网”试点,组建了由供销、合作银行、农业、科技等部门参加的农村合作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合作开始启动,台州忘不了柑桔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丽水缙云县兴农资金互助协会成立2008年,流转资金1134元,效果明显。嘉兴市成立了“农合联”,探索建立市、县、镇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已完成全市7个县(市)、61个乡镇“农合联”的组建,拥有会员2163个,较好地发挥了综合服务功能。行业协会建设加快推进,全省系统总数达到88家,入会会员1.2万个,省农资、果品、宁波再生资源行业协会通过发挥自身作用,赢得了行业代表的地位。此外,全省共建立庄稼医院271个,农机队68个,在各地建立的商品基地14624个,其中:种植业1132个,种植面积164.3万亩,养殖业329个;联结农户64万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50.5亿元。为农民建立科学试验示范田28541亩;开展测土配方施肥224884亩;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50.1万人次;提供种子、种苗服务4779万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39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