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为乡村旅游增添新动力

核心阅读

为乡村旅游增添新动力

乡村 旅游 快速发展,其 旅游 人次占到全国 旅游 人次的一半以上。从农家乐到特色民宿、文化体验,新业态不断成长,为一个个山村注入活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鼓起腰包。可以说,乡村 旅游 成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乡村 旅游 如何恢复元气,如何扩大优质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就这些问题记者在云南进行了调研。

打出政策组合拳,乡村游恢复情况普遍好于预期

背靠苍山,面朝洱海,云南省大理市银桥镇新邑村的“花伴一生”玫瑰庄园内,几对新人正拍摄婚纱照,不少游人在采摘玫瑰、体验鲜花饼加工。

“一批批游客回来,总算慢慢恢复了!”庄园负责人陈黎长舒了口气。

受疫情影响,乡村 旅游 一度按下了“暂停键”。回忆起前段日子,陈黎说:“当时真的发愁,好不容易干起来的产业,会不会扛不过去?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

“政策好比及时雨,帮扶我扛过了难关。”陈黎说,关键时刻,一项项政策干货满满:减免税收,水电费优惠,给自驾游游客发油票补贴……4月初庄园重新开业,他逐渐找回了信心:“现在客房天天都是满的,每天的营业额都过万元。”

“越是困难时候,越要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大理市文旅局副局长林世杰说,市里打出政策组合拳,金融支持,税收减免,针对性加强 旅游 推介,推动乡村游稳步复苏,“目前全市 旅游 市场恢复情况好于预期,乡村 旅游 复工复产率超过95%。”

在云南丽江,乡村 旅游 也在快速复苏。玉龙县拉市镇党委副书记和兆元说,拉市海景区每日游客量已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周边农家乐也在逐步恢复。三川镇翠湖农家乐经营者苏加忠边忙活边说,“天天客满,不提前几天都订不到位,3个月赚了20多万元。”

乡村游人气旺了,农民腰包鼓了。安宁市温泉街道欧罗巴庄园负责人李丽平说,20位在庄园务工的村民已全部返岗,暑假期间,还招了7名大学生来勤工俭学。“有了活干,心里才踏实。”在庄园当领班的农民杨海燕说,庄园停业期间,每个月发600元生活费,大家心里发慌,都盼着早点开工,“现在忙是忙点,可一个月能拿到4000元,手头一下子宽松了。”

乡村游助力特色农业。“游客越来越多,山里的特色蔬菜、洋芋、中药材等也打开了销路,卖上了好价钱。”温泉街道木羊缘农家乐负责人李卫红说,高山蔬菜、野菜等都成了城里人的抢手货,山里人种地更有赚头了。

全国来看,乡村 旅游 基本恢复元气。据统计,今年1到8月,全国乡村 旅游 总人数达12.07亿人次,总收入5925亿元,开工率达94.5%,乡村 旅游 从业人数达1061万人。特别是7、8月份,乡村 旅游 总人次、总收入恢复明显,从业人员数量基本达到去年同期水平。

产业提质升级,从“美丽风景”向“美好生活”转变

今年7月,大理市双廊古镇景区被评为4A级景区。说起变化,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施国东底气十足:“我们对标识牌、公厕等基础设施短板进行了提升改造,发展了婚纱照拍摄、民族文化体验等 旅游 新业态。”

“乡村 旅游 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不少经营者都在思考。

林世杰说,当前,乡村 旅游 已超越传统农家乐形式,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并呈现出从乡村观光转向乡村生活、从简单化转向特色化、精品化,从单一链条转向全产业链等新趋势。

乡村 旅游 不仅要拢人气,更要练内力。“以前客人吃饱就行,现在更加追求特色、追求品质。”李卫红的农家乐不断推出特色招牌菜,“为改进一道菜,我们曾连着试验了两个星期。现在不少客人就奔着我们的招牌菜,从昆明开车一个多小时赶过来。”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启别村,许多人家把农家乐升级成特色民宿,干装修活的陈五生感受到了热潮,“找我干活的都排上队了,每天的工价也从110元涨到了150元!”

同质化倾向要进一步克服。林世杰说,由于田园花海项目门槛低,环洱海周边最多时一度有近20家,现在还有11家,其中,只有一半经营还过得去。

“除了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乡村生活等打造好了同样能够吸引游客。”大理木田时间野奢酒店负责人白海峰说,下一步还要开发更多高品质产品,优化服务,更好满足人们需求从“美丽风景”向“美好生活”的转变。

“一盘棋”统筹规划,紧密利益联结,促进农民增收是落脚点

翻过双廊古镇后的山脊线,梨花潭村的乡村游现状发人深思。尽管沿路可以俯瞰苍山洱海,到双廊古镇开车不过20分钟,梨花潭却游客不多。

“推介力度不够,外地游客不知道。”梨花潭绿雅生态农庄经营户赵军说,村里一共有3家农家乐,但因为客源少,有一家已经关门了,“现在一个月毛收入万把元,跟山下双廊古镇的客栈没法比。”

施国东说,如今的双廊古镇核心区内别说建房,就是插根针都难,新的 旅游 业态势必要往周边扩散,而梨花潭村目前还没有承接住这一需求。

“只有合理布局,才能将游客从景点向周边疏散,既扩大乡村 旅游 的带动面,也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安宁市温泉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洪良认为,乡村 旅游 是个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打造一个个 旅游 景点,从基础设施建设到 旅游 项目规划,都需要“一盘棋”统筹规划好。

“道路、停车场甚至公共厕所,都需要根据游客量来配套。”王洪良认为,乡村 旅游 要高质量发展,有关部门要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解决发展中难题。

乡村 旅游 升级对资金投入、经营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吸引 社会 资本参与不可或缺。“山下可看,山上可闲,双廊只是小天窗,山上才是大庄园。”施国东说,未来 旅游 转型升级,必须要进一步丰富 旅游 业态,“但这不可能靠一个个农户单打独斗,需要引入有实力的 社会 资本,与农民一起打造。”

乡村 旅游 升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落脚点。梨花潭村赵军的农家乐对村里的贫困户带动不小,“打一天零工100元,卖一只土鸡120元,土鸡蛋一个一块五,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万八千。”村民王辉说。

“乡村 旅游 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营主体和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农产品销售收入,让农民从乡村 旅游 中获得实在收益,产业才能做长久。”新邑村村委会主任杨宏说。

对此,陈黎也很期待:“庄园周边群众开办民宿、餐饮,发展特色种植、采摘,也能提升 旅游 体验。”

林世杰认为,要创新机制,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村集体引导农民入股、合作,共同参与乡村产业,建立完善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让乡村 旅游 美了乡村、富裕农民。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8日 18 版)

学校建校八十多年来,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他们中有基层农业技术干部、专家、学者,也有省部级领导干部、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的杰出代表有:(以毕业时间为序)

邓如淼(1930年蚕丝本科毕业生;革命烈士)

胡炎基(1936年高级农艺科校友;革命烈士)

卓秋华(1937年高级农艺科毕业生;原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副局长)

刘国霖(1937年蚕桑毕业生;原国防科工委特种装备部部长(副军级))

丁 农(1938年高级农艺科肄业生;原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原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副院长)

卢 龄(1949年农艺科校友;原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

陈耀邦(1953年高级农艺科毕业生;原国家农业部部长)

翁光宇(1953年高级农艺科毕业生;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陈朝庆(1953年高级农艺科毕业生;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旱地作物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陈可毅(1953年高级兽医科毕业生;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靳永年(1954年蚕桑专业毕业生,原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曾溢滔(1957年蚕桑专业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卫生部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良式(1957年蚕桑专业毕业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丘鸿诠(1957年农作物专业毕业生;原广东省土壤肥料站站长)

陈日中(1957年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原广东省农学会秘书长、副会长,高级农艺师)

伍丽芳(1959年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原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全国“三八”红旗手)

区志广(1959年农学专业毕业生;高级农艺师、全国劳动模范)

刘伟常(1959年土地规划专业毕业生;原深圳市水务局副局长、全国水利系统劳动模范)

杨永雄(1980年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高级农艺师、广东省农业厅植保总站副站长)

谭炳林(1980年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研究员、省农业害虫综治实验室果树组组长)

郑业鲁(1981年农作物专业毕业生;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院一级学科带头人)

肖维良(1984年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党委书记)

蔡树淦(1982年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广东省农业厅总畜牧兽医师、新闻发言人,省科协常委)

叶道德(1982年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珠海市粤华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谢伟平(1985年园艺专业毕业生;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

张亮驰(1994年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吴伏虎(1988年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生;深圳市绿雅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

唐洪胜(1991年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毕业生;烈士,生前任兴宁市下堡镇武装部长,1999年因扑救山火英勇牺牲)

林满扬(1996年园林设计专业毕业生;广东棕榈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华南区域工程总经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5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