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002-2007
2002-2007 我国财政预算支出和实际支出逐年数据
中国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半年一统计计算分析比较的。
收入情况:从2002年中国财政收入不足2万亿元,到2006年接近4万亿元,再到今年上半年突破2.6万亿元,短短5年间中国国家财政收入实现高速增长。
中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6117.84亿元,同比增长30.6%,完成预算的59.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收额创近几年同期最高。
据了解,2002年,中国国家财政收入尚只有18904亿元,2003年首度突破2万亿元,2004年突破2.5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再到2006年接近4万亿元。
支出情况: 专家指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和企业效益的不断好转,是近年来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原因。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的高增长,今年上半年增速更是达到11.5%的高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分析认为,在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国家税收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税收收入增长持续高于同期GDP增长,成为推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收入,2006年税收收入已经占到了全部财政收入的95.7%。
目前,中国正在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政策体系,围绕解决民生问题来确定财政投入的方向,加大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致力于多层次调节收入分配。
财政部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内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为11142.9亿元,年均递增15.6%。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2.76亿元,比2006年增长86.8%。旨在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也将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
此外,2007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中国政府今年还将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在此基础上,中央财政还将进一步加大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支出,并将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制度。据悉,今年上半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同比增长29.7%。
乡村振兴有哪些优惠政策
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主要指标拟安排如下:中央财政收入55920亿元,比2011年执行数(下同)增长9%;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00亿元,合计可使用的收入总量为5862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总量64120亿元,增长13.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8519亿元,增长12.1%;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5101亿元,增长13%;中央预备费500亿元,与2011年预算持平。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比2011年执行数减少10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82708.35亿元。
根据地方预算初步安排情况,中央财政代编的地方本级收入57680亿元,增长10%,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51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合计102781亿元;中央代地方发债2500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05281亿元,增长13.9%。发行地方债比上年增加500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安排,全国财政收入113600亿元,增长9.5%。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00亿元,可安排的收入总量为116300亿元。全国财政支出124300亿元,增长14.1%。收支差额8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比上年减少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2012年中央财政主要收入项目指标拟安排如下:国内增值税20250亿元,增长10.8%;国内消费税7700亿元,增长11%;关税和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7528亿元,增长8.7%;企业所得税11120亿元,增长11%;个人所得税3400亿元,下降6.4%;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9950亿元,增长8.1%;非税收入2826亿元,增长5.6%。
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拟安排如下:教育支出3781.32亿元,增长16.4%。科学技术支出2285.46亿元,增长12.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93.84亿元,增长18.7%。医疗卫生支出2035.05亿元,增长1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750.73亿元,增长21.9%。住房保障支出2117.55亿元,增长23.1%。农林水事务支出5491.45亿元,增长14.8%。节能环保支出1769.1亿元,增长9%。交通运输支出3565.93亿元,增长8.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877.26亿元,增长6.1%。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974.19亿元,增长9.4%。国防支出6503.11亿元,增长11.4%。公共安全支出1826.64亿元,增长7.7%。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安排情况: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5101亿元,增长13%。其中:税收返还5188.55亿元,增长2.2%;一般性转移支付22526.19亿元,增长23.1%;专项转移支付17386.26亿元,增长5.2%。
汇总各项支出,2012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计13848亿元,增长19.8%;用在农业水利、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与民生相关的支出安排合计15124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2286.6亿元,增长17.9%。中央基建投资安排合计4026亿元。
(四)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2990.35亿元,下降4.3%。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17.31亿元,可安排的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为3807.66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3807.66亿元,增长22.7%。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31806.41亿元,下降16.8%。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对地方转移支付1310.33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为33116.74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33116.74亿元,下降11.7%。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安排,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34796.76亿元,下降15.9%,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17.31亿元,可安排的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为35614.07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35614.07亿元,下降10.2%。
今年我国财政收入还在稳定增长,财政支出向基础设施倾斜,向西部开发倾斜,向农村基本建设倾斜,向社会保障体系注资,加速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设施。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具体如下:
第一,简化立项审批程序,创建绿色通道。。
第二,政府加大税收、补贴优惠力度。
第三、国家设立亿万级别乡村振兴基金。
第四、银行贷款倾斜助力乡村振兴项目。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第五十八条 国家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先保障用于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发行政府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第五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帮扶长效机制,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第六十条 国家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构建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第六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坚持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原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调整完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现代种业提升、农村供水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和管护、农村教育、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支出,以及与农业农村直接相关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以工代赈工程建设等。第六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相关专项资金、基金应当按照规定加强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国家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优化乡村营商环境,鼓励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第六十三条 国家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依法完善乡村资产抵押担保权能,改进、加强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和服务。财政出资设立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应当主要为从事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经营主体服务。第六十四条 国家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多渠道推动涉农企业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促进涉农企业利用多种方式融资;丰富农产品期货品种,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功能。第六十五条 国家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机制,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将更多资源配置到乡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业务范围内为乡村振兴提供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应当结合自身职能定位和业务优势,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加对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规模,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服务。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当主要为本地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当年新增可贷资金主要用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59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