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韶关乳源以前叫什么名字?

1、乳源简介编辑本段

韶关乳源以前叫什么名字?

面 积: 2227平方千米

人 口: 20.5万人

代 码: 440232

邮 编: 512700

驻 地: 乳城镇

拼 音: Ruyuan Yaozu Zizhixian

区 号: 0751

车 牌: 粤F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区西部31千米处,东邻武江区,西连阳山县,南毗英德市,北与乐昌市接壤,西北角与湖南宜章县相依。全县总面积2227平方千米,总人口20.5万人(2006年),其中农业人口16.5万;瑶族人口2.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2.2%。

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溶蚀高原地貌显著,多峡谷,境内森林、水力、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2、乳源 基本概况编辑本段乳源位于南岭山脉南麓,贯穿弧形山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西部峰峦环峙,属高山地带,溶蚀高原地貌显著,是韶关市主要石灰岩地区之一。东北部属丘陵地带,河流两岸地势平缓。县境1000米以上山峰102座,主要山体有北部呈东西走向的头寨山、南部东西横亘大东山、北部瑶山主峰狗尾嶂,与湖南省宜章县和广东省阳山县交界的石坑崆主峰1902米,是广东省境内最高峰。主要河流有由乐昌流入县境东北角,经桂头镇流向韶关的武江河;发源于县境西北与阳山交界的丫叉顶,由西向东流入南水水库,穿过县城,汇入北江的乳江河(又称南水河);发源于县境西北面与湖南省宜章县交界的猛坑石东麓,由西北向东南经大坪、大桥、必背、桂头流入武江的杨溪河;发源于天井山北麓的蚁岩,由北向南流经洛阳、大布汇入英德市的大潭河。全县总人口20.37万人,其中瑶族人口2.3万人,占11.3%;大桥、洛阳、大布3个石灰岩山区镇人口5.95万人;瑶族聚居地必背、游溪、东坪3个镇人口2.82万人;乳城、一六、桂头3个平原镇人口11.2万人。全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间气候悬殊,东南部平原和丘陵区全年平均气温19℃—20℃,西部山区全年气温16℃—17℃,北部高山地带全年平均气温为15℃。降雨量东南部及西部山区偏多,全年平均有2000毫米以上;南部和北部降雨量偏少,全年降雨量平均1400—1500毫米。无霜期308天,四季明显,昼夜温差大。乳源境内水力、森林、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开发蕴藏量达56.25万千瓦。现已探明矿产有27种,主要有锑、花岗石、石灰石、钾长石、重稀土等,其中石灰石储量100亿吨,花岗石25.亿吨,钾长石1.2亿吨。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仅兽类就有100多种,其中有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华南虎、云豹、黄腹角雉、黑鹿、蟒蛇和二类的短尾猴、黑熊、大灵猫、苏门羚、穿山甲等共16种。县境北缘的青溪洞珍贵动物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十大自然保护区之一。植物种类有2000多种,具有高等植物178科,611属,1158种,其中乔木树种73科181属473种,占广东大陆树种的80%,国家保护的25种,占全国67种的37%,有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福建柏、长苞铁彬、观光木、广东松等以及药用植物资源207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1%,活立木蓄积量达534万立方米。境内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国内罕见、景色神奇,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的广东乳源大峡谷;有全国重点寺观,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千年古刹云门寺;有风光旖旎,民风淳朴,瑶族风情令人陶醉的必背瑶寨;有海拔1902米岭南第一高峰的石坑崆和拥有10多万亩原始森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有常年碧波荡漾,水面面积达5.5万亩的南水湖;有地貌奇特、人迹罕见的地下森林“通天箩”;有巧夺天工的仙人桥和中国最大的旅游观光和养殖一体的鸵鸟养殖场等生态旅游景区;县城附近还有国公岩、白石岩、双峰山等景观和温泉度假区等。乳源交通便利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46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65.7公里。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县境60公里,并在县城、东坪镇南水湖和大桥镇设有3个进出口,2.5小时可直达广州。国道323线和省道248、249、250、258线贯穿县境。县城至9个镇公路已全部实现硬底化;100%的村委会通公路,其中硬底化率达73%。距乳源38公里的韶关市直通车到达香港行程5个多小时。全县各种等级公路与乡村公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距县城35公里的北江货运码头可直通抵达港澳。京广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武广客运专线铁路途经县境东北部。县城距新建的韶关火车站30公里,客运专线建成后1小时可达广州,4小时可至武汉,是粤北韶关地区交通条件最好的县。乳源通讯畅顺,全县城乡已实现电话交换传输数字化,开通了数字移动电话等业务,通讯信号已覆盖全县90%以上的地域。目前,全县程控电话总容量达6.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40000多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达18700多户;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县9个镇,用户近10000户,小灵通用户8000户,每百人拥有电话15.5部。乳源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坚持依法治县的方针,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二是积极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按省一级学校标准兴建了乳源高级中学。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高考上线率达92.6%。三是积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多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的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四是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乳源瑶族龙舟队1999年代表广东省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夺得4枚金牌、2枚银牌,实现了广东省在全国民运会竞技项目奖牌“零”的突破;2002年,代表广东省参加浙江嘉兴南湖国际龙舟邀请赛,包揽了3枚金牌;2003年代表广东省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夺得了5枚金牌1枚银牌。另外,乳源卫生、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县9个镇100%建有文化中心,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5%,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了政通人和、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1999年,乳源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同年,夺得了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大禹杯”;2003年,乳源被评为“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2005年,乳源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乳源,历史悠久,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被誉为“粤北瑶山的一颗明珠”,正成为国内外、港澳台等社会人士投资置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保健的首选之地。

3、乳源经济概况编辑本段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构筑优势,不断探索乳源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按照“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和“绿色乳源”的经济发展战略,以资源开发和招商引资为主要突破口,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积极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经济建设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连续多年居韶关市各县(市)前列,提前二年完成“十五”计划的预期目标,经济总量五年实现翻一番。200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6亿元,同比增长17.5%,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增长64.5%,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增长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11万元,增长10%。近年,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乳源的县域经济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一是经济结构实现了以工业为主导地位的重大突破,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过渡转变,开始进入工业代的时代,第二产业比重占经济总量的67%,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二是工业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全县380座、装机容量为52.6万千瓦的小水电站构成了水电优势产业。乳源东阳光高科技园是全国最大的光箔、亲水箔和大电容器产品的生产基地,2004年公司产值20亿元;三是招商引资强力拉动经济发展。全县现有招商引资项目127个,引进资金累计35亿元,2004年外资民营企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85.9%,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乳源充分发挥水电、旅游等优势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成为韶关市外商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片热土,并创造了以招商引资发展振兴工业的乳源发展模式;四是绿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2002年8月在全国首个提出建设绿色食品示范县的构想,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思路,已建成8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巴西果王汁等1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的标志认证,是广东省绿色食品认证项目最多的县;五是开发旅游资源,主动融入韶关大旅游圈,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以开发大峡谷为龙头,突出高山、峡谷、瑶家源这个主题,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2004年来乳源的旅游人数达55万人次,经济收入同比增长13%。2002年,该县利用山区特有的生态环境优势,根据国内外食品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思路,并编制了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的规划。经过三年多的建设,目前全县已建立蔬菜、笋竹、巴西果、香蕉李、三角鲂、茶叶等8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遍布全县9个镇,总面积7.1万亩,约占全县农业生产用地的30%。三年共培育发展绿色食品企业18家,其中,生产、经营绿色食品的企业12家、加工绿色食品的企业3家、专门营销绿色食品的企业3家。通过推行绿色生产和标准化生产,该县的大峡谷牌还原笋、生菜、结球甘蓝、辣椒、荷兰豆、菜心、香蕉李、瑶山白毫茶,源雾山牌玫瑰茶,银源牌三角鲂,绿鲜冠牌巴西果王汁和高盛牌西洋菜、芥兰、白菜、菜心等15个农产品相继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全县绿色食品年产量达2.63万吨,年产值约1.12亿元。绿色食品企业辐射带动农户10624户,其中紧密型农户占30%以上。2004年,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的农户户均增收2032多元。

4、行政区划编辑本段乳源瑶族自治县辖9个镇:乳城镇、一六镇、桂头镇、洛阳镇、大布镇、大桥镇、东坪镇、游溪镇、必背镇。共有115个村(居)委会,1082个自然村。县人民政府驻乳城镇。

5、历史沿革编辑本段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置乳源县。因县北丰岗岭溶洞产钟乳,穴中有源泉流而得名。

建县前

乳源,秦属南海郡,汉属桂阳郡,三国吴属始兴郡,唐属韶州。

南宋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划曲江西境乳源乡4里,崇信乡8里;乐昌南境新兴(依化)乡3里,共3乡15里设置乳源县,隶属广南东路韶州。

元代

乳源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

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广东布政司韶州府。

清代

清属广东省韶州府,光绪年间属南韶东道韶州府。

民国

民国3年(1914年)属南韶连道,民国8年属南韶连道韶州府,民国35年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9日,乳源解放,属广东北江行政公署(后改称粤北行政公署)。1952年3月,乳源与曲江合并曲江乳源县。1953年5月,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后,恢复乳源县建制。1958年12月,乳源县撤销,合并韶关市,县地为韶关市郊区。

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先后属韶关专员公署,韶关地区革委会、韶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韶关地区与韶关市合并,乳源属韶关市。

2000年,乳源瑶族自治县辖15个镇、2个乡:乳城镇、红云镇、必背镇、桂头镇、附城镇、洛阳镇、柳坑镇、游溪镇、一六镇、大布镇、大桥镇、东坪镇、古母水镇、龙南镇、大坪乡、杨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7894人,其中:乳城镇 32355人、附城镇 9359人、侯公渡镇 20856人、一六镇 13620人、桂头镇 22121人、龙南镇 3253人、洛阳镇 4723人、古母水镇 3294人、大布镇 9662人、大桥镇 17200人、红云镇 10303人、东坪镇 5448人、游溪镇 1430人、必背镇 4936人、柳坑镇 5223人、杨溪乡 5839人、大坪乡 3602人、乳阳林业局虚拟镇 1875人、天井山林场虚拟镇 1596人、方洞林场虚拟乡 1199人。

2002年,乳源瑶族自治县辖15个镇(乳城 必背 桂头 一六 大布 大桥 游溪 附城 龙南 洛阳 红云 柳坑 东坪 侯公渡 古母水)、2个乡(杨溪 大坪),106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

2005年4月26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005]21号)批准撤销乳源县侯公渡镇,并入乳城镇;撤销古母水镇,并入洛阳镇;撤销龙南镇,并入东坪镇;撤销红云镇,并入大桥镇;撤销柳坑镇,并入游溪镇;从桂头镇划出方洞村委会并入必背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乳源瑶族自治县辖9个镇(乳城、必背、桂头、一六、大布、大桥、游溪、洛阳、东坪)。

6、“乳源”县名的由来编辑本段

乳源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建县。何为乳源?因清溪秀壁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石钟乳丛生的洞穴,也叫乳宝。石钟乳,石,指石英石、紫英石、赤石脂之类。古代用上述诸石制成药物,统称乳石。查中华民国四年十月出版的《辞源》:石钟乳,泉水含酸石灰,由岩隙下滴,其石灰质日久凝积,累累下垂,状如钟之乳,故名三石钟乳,或单称钟乳。广东省乳源县乳岩最著,每年要收钟乳作贡品进贡朝廷。昔人或以为药,颇珍视之。《后汉书?邓后传》后梦抖天,即浮生暂寄梦中梦,当事如闻风里风。言下志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若有钟乳状,乃仰嗽饮之。历任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吏府的庚信(513-581年),因他是文学家,在《庚子山集?三秦》和《赵王隐士诗》是这样写的:“洞风吹户里,石乳滴窗前”。唐朝高季辅传曰:“帝赐钟乳一剂,而进药石之言,朕以药石相报”。查阅《宋史?食货志》,悉宋时茶分二类:片茶,散茶。片茶分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石乳,至遵中造。

乳源地域辽阔,山高林密,河溪众多。民间有歌谣:双龙出武布深山,大小花容仙厥南,上下洲塘去溪竹,黄牛蹬打古辽湾。地势西北高,为多山中之古灰岩山地,蚀落高原,地乳显著。多岩溶漏斗,其状如俯卧之乳房,乳水滴水上岩如雪霜,潺潺水流至此,往往不知所终。乳岩之水,味甘性温,酿酒或沏茶尤为佳宜。

此产乳之洞,非一处也,乃有多处,其产量也众。自西汉王朝至明朝逾千年间,年年都要乳源县进贡乳石,故名“乳源”。

乳源瑶族自治县绿之源种养专业合作社怎么样?

广东省十大特产有新会陈皮、端砚、凉茶、南山甜桃、梅菜、石碣龙眼、郁南无核黄皮、四会沙糖桔、梅州金柚。其中石碣龙眼皮薄肉厚、甜脆爽口,而且营养很丰富,不仅可以鲜食,还可以加工成龙眼干,有安神、补血、养颜的功效。

新会陈皮:

新会陈皮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柑皮以贮藏的时间越久越好,存期不足三年的称果皮或柑皮,存期足三年或以上的才称为陈皮。陈皮以广东所产为佳, 历史 贸易中特称“广陈皮”,以别于其他省所产。清代大医师叶天士所开的药方“二陈汤”,特别写明“新会皮”。因不是新会所产的其药效远逊,且乏香味而痹口(即苦辣味),所以新会陈皮价格较高,皮比肉贵。新会陈皮散发芳香扑鼻的香味,是其独有品质。由于新会陈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香料和调味佳品,所以向来享有盛誉,早在宋代就已成为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现行销全国和南洋、美洲等地区。

端砚:

端砚,广东省肇庆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 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凉茶:

凉茶是中草药植物性饮料的通称。广东凉茶是凉茶文化的代表。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凉茶对于广东人,可以说是“生命源于水, 健康 源于凉茶”。除了清热解毒外,凉茶还可去湿生津、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等,还可治目赤头痛、头晕耳鸣、疔疮肿毒和高血压,夏天完全可以当清凉饮料饮用。体质偏寒凉的不宜多饮,孕妇和儿童也不宜喝凉茶。

南山甜桃:

南山甜桃是南山区特有的地方名优水果,已有近百年的栽培 历史 ,70年代初,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南山甜桃果肉脆、味清甜爽口,皮色美观,深受当地群众及广大港、澳、台同胞的欢迎和喜爱。南山甜桃与南山荔枝、后海鲜蚝并称为“南山三宝”。

南山甜桃清甜透红,大的有碗口那么大,达250克重。1972年,南山公社(现南头片区)种植的南山甜桃千余亩,达3万多株。改革开放初期,南山甜桃曾一度是宝安县的农产品出口大户,南山甜桃曾是南山的骄傲。上世纪70年代末,因“流胶病”、“穿孔病”、“炭疽病”及“介壳虫”等病虫害日益严重,导致树势迅速衰退,甚至整棵桃树枯死,果实品质下降,产量和经济收入逐年下滑,大部分果农因此砍伐桃树而改种荔枝。

马蹄糕:

马蹄糕是一种广东省传统甜点小吃之一。以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荸荠,粤语别称马蹄,故名。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极香甜。这个产品以广州市泮溪酒家最有名。因其所处的泮圹是盛产马蹄的地方。所产的马蹄粉,粉质细腻,结晶体大,味道香甜,可以做成多种点心、小吃。以它做成的马蹄糕,是泮溪酒家的传统名食,四季皆宜。

梅菜:

梅菜是广东(梅州、惠州)的特产,惠州又称为“惠州贡菜”。乡间用新鲜的梅菜经晾晒、精选、飘盐等多道工序制成,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不仅可独成一味菜,又可以制作配料制成梅菜蒸猪肉、梅菜蒸牛肉、梅菜蒸鲜鱼等菜肴。梅菜有三种:菜芯、菜片和粗叶,味道清甜爽脆。其中菜芯以芯嫩,色黄,味香为上品,它不但可以做菜,同时又有消暑解热之功效。因此,在炎热的暑天或蔬菜青黄不接的季节,人们特别喜爱用梅菜做膳食的佳品。

石碣龙眼:

龙眼,又名桂圆,属无患子科龙眼属常绿乔木,树高8-15米,春季开花,夏季结果,是原产我国的华南热带水果,著名岭南佳果之一。龙眼可鲜食,但常用晒或火焙的方法加工成龙眼干,取其肉可入药,名为桂圆肉,具有益脾、安神、补血养颜之功效。眼树材质坚硬、质重、耐水湿而不腐,是造船、家具等的良材。

郁南无核黄皮:

郁南无核黄皮,广东省郁南县特产,由于郁南无核黄皮母树在郁南,加上郁南具有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优质的水资源,从而使郁南无核黄皮以其无核、果大、肉厚、多汁、色鲜、味美、无渣、甜酸适中、果皮薄、果肉黄白色、肉质结实嫩滑的特点而出类拔萃,是数中国十种黄皮品种中的珍品。1964年被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专家确认属广东省优稀水果之一;1986年在广东省第二次优稀水果鉴评会被评为优质水果。

四会沙糖桔:

四会沙糖桔,果实为扁圆形,色泽橙黄。分布于广东省等地区。四会沙糖桔,原名十月桔(以下简称:沙糖桔),原产四会,是四会沙糖桔主栽品种之一。因其味甜如沙糖故名。沙糖桔是四会传统土特产,又是柑桔类的名优品种,并被《羊城晚报》誉称“一枝独秀”。沙糖桔果实扁圆形,顶部有瘤状突起,蒂脐端凹陷,色泽橙黄,果壁薄,易剥离。果形指数0.78,单果重62-86克,可食率71%,含可溶性固形物11%,每100毫升含全糖10.55克,果酸0.35克。果肉爽脆、汁多、化渣、味清甜,吃后沁心润喉,耐人寻味。该产品驰名中外,60-70年代,曾批量畅销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四会沙糖桔知名度比较高,广东沙糖桔主要为四会沙糖桔正宗,尤以黄田镇出产的为正宗,唯其鲜美而极甜,无渣,口感细腻,实为极品。

梅州金柚:

梅州金柚是广东省梅州市现辖行政区域(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梅州金柚果大,外形美观,果形端正,呈葫芦形,果皮**,光滑、匀整。果肉清甜爽口,有蜜味,质脆而化渣。富含营养物质和较高的药用价值,又由于其耐贮藏运输,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可贮藏半年而不改风味,故又有“天然罐头”之称。2006年11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梅州金柚”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乳源瑶族自治县绿之源种养专业合作社是2014-01-23在广东省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地址位于乳源县东坪镇汤盆河围村13号。

乳源瑶族自治县绿之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34402320923941060,企业法人杨卜崇,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乳源瑶族自治县绿之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是:种植、销售:水果、花卉;正餐服务;零售:预包装食品;为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在广东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694928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3046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乳源瑶族自治县绿之源种养专业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6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