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1995年中省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订购的文件是什么标题?在那里能找到?有照片的请给我说在哪里?

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市场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一方面,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成立了国有粮食经营系统和管理组织体系,逐步收紧对粮食的集中统一管理;另一方面,私营粮食企业的合法经营仍然被认可,但已经对它们施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其中两条主要措施是:调整公私经营范围,调整批零差价和地区差价。 进入伊妹儿的网络豪宅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1950年,政务院成立全国统一的粮食经营和粮食管理领导机构粮食管理总局,该局归属财政部领导。1952年,原贸易部的粮食公司和原财政部的粮食总局合并,成立粮食部。 1953~1984年统购统销制度 1953年10月16日,11月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分别公布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标志着粮食流通体制从此进人长达31年的统购统销时期。 1985~1997年合同定购、国家定购和价格双轨制 1985年元旦,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一文件的发布,是中国农产品购销体制由统购统销走向“双轨制”的转折点。至此,中国实行了31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被打破。 1991年底,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通知》,要求在保证完成国家定购任务的情况下,对粮食实行长年放开经营政策。1992年9月,出台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这是第二轮粮改的真正起点。 1993年2月,国务院再颁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同年4月,全国95%以上的县市都放开了粮食价格和经营。至此,全国的粮食销售价格基本全部放开,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即统销制度)被取消。 199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规定继续坚持政府定购,并适当增加收购数量。除定购5000万吨粮食落实到户外,还下达了4000万吨议购计划,落实到县级政府。 1995年,粮食购销政策仍是实行“双轨制”,即在保证政府能够稳定地掌握一定数量的粮食,以稳定粮食供给的前提下,放开粮食市场购销。但政府重申了议购粮食应随行就市,不允许搞“二定购”。 1995年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明确提出“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要求各省一把手亲自抓粮食问题。 1997年7月,国务院明确规定,国家定购粮仍按1996年确定的定购价收购,而议购粮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保护价就是国务院确定的定购基准价。政府要求全国粮食部门敞开收购、常年收购、不拒收、不限收、不停收,不压级压价,不打“白条”。 1998年至今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199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发2号文件中提出“四分开”。即实行粮食系统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粮食财务挂账分开。同年下半年,又进一步推出“实行顺价销售、农发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但这些措施始终没有达到1992年“粮改”政策中所谓“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高度。, 1998年5月1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起了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此次粮改的原则是“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帐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并指出改革的重点是国有粮食企业,近期主要是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 2000年春天,经国务院批准,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省份。 2001年8月20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工作会议,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8号),将改革范围扩大至全国,重点是浙江、上海、广东、福建、海南、江苏、北京、天津八省(直辖市)。意见将改革浓缩为16个字,“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第三次粮改由此启动。 2004年5月26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正式对外颁布,赋予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全社会的粮食流通和对市场主体准入资格审查的职能。 2004年5月3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宣布,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

1995年中省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订购的文件是什么标题?在那里能找到?有照片的请给我说在哪里?

(一)生鲜超市的运营方法:

整个商品管理过程包括了从收货、库存管理、陈列和卖场管理四部分,而针对于生鲜商品的管理来说每个部分又有其独特性,在生鲜商品的管理中品质保证和损耗是管理的重点。

1、订货的重要性:

订货是生意的开端也是门店正常运营的前提,有效的订货策略将提升生鲜盈利能力?

一般在国际生鲜超市的商品管理中,都有严格的收货管理流程,而制定流程的核心是围绕着如何控制商品的品质,在收货区有严格的冷链控制标准,从温度、运输工具、包装等方面严加控制,同时针对每个商品都有其专门的验收标准手册和检验方法,另外还应用了很多简单而有效的管理方法,比如为了控制保质期而采用的色带管理制度和包装物分类管理方法等。

2、收货的重要性

商品验收对生鲜经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有若咽喉一-般,负有把关的任务。整个验收作业,必须扣牢每个环节,若任何一一个环节发生错误,都会导致损失。?

3、商品陈列

商品陈列制定的关键是生鲜食品的季节性和价格敏感性,商品部门制定年度商品陈列计划,而在一些国际生鲜超市的陈列计划中,明确了每月一份不同的商品陈列图。同时依据商品销量和周转率定期分析排面量比例,以保证排面量的合理安排,这样保证了排面陈列的高效利用,并减少了缺货、库存金额和损耗。

运用“黄金陈列线”陈列:对水果来说应在陈列面的中间部分,如:可摆放上下三层塑料方盘时,就在中层可将前一日进货或当日先上的货放中层,上下层放新货。顾客的选择多在中层,那么可使旧货加快售完。

前提是旧货仍保持良好鲜度。若比例过大,则水果在货架的滞留时间长;若比例过小,则每日补货的次数频繁。此外,店主还要注意当前温度、湿度下,此种水果所能维持的生命期。

4、损耗管理

卖场管理的核心是保证生鲜商品的品质和损耗,而一般在国际生鲜超市从店长到各部门经理都有详细的每天检查清单,检查清单包括了陈列、品质、价格、商品结构、促销、设备、卫生、员工、仓库、收货等内容,甚至在检查清单中细致到诸如大白菜的供应、西红柿的陈列检查项目等,而且这些检查项目不仅每天要逐项检查,而且还要评分,最后汇总每月对每项检查项目的总评分。

这样的评分不仅是对各级经理管理做出定量的评价,关键是可以通过评分分析可以准确的发现每个部门出现的关键性问题,进而才能得以改善。

另外在卖场管理中,还应制定详细规范,包括如何出台面、保持台面和收台面,同时还要明确的规定了晚上和早晨上台面的商品,以及晚上可以撤台面和保留台面的商品等,而所有这些在国际生鲜超市都需要细致到每个单品。

(二)进货渠道:

1、自采。生鲜超市有时因为规模或距离或缺乏适当供应商等的因素,不得不采取自采的途径。

2、供应商供货:这是大部分超市的供货模式,由采购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为超市提供生鲜商品,并签定一定期间的供货合同协议。

3、产地直供:是由生产者直接供应超市生鲜商品。目前在熟食日配组别的部 分。因为是工厂制造的产品,所以容易做到这种供货方式。

4、配送中心供货:是由产地、供应商、工厂等所生产的生鲜商品送到配送中心,经由配送中心、验收、储存、加工、包装、贴标、拣货、配送到店铺的供货方式。

以上介绍四种生鲜商品供应链的管理重点各超市必须以自己的规模及需求来选择适当的供应链,并严格管理才能为公司带来好的销售及丰厚的毛利额。

扩展资料:

生鲜保鲜方法:

1、温度与湿度管理——防止蔬菜的散热作用及抑制呼吸量最有效的方法。

2、冰冷水处理——利用冰冷水及碎冰覆盖于生鲜产品上面的方法。如:冰鲜水产、葱蒜保鲜等。

3、冰盐水处理——提供一个盐浓度3.5%、加上碎冰、使水温降至0°C环境下的处理。此方法可保持生鲜商品养分不易流失、保持新鲜。如:水产。

4、强风预冷设备——利用强风预冷,使其呼吸未达到高度时就迅速下降,因而保持叶面翠绿,常用于刚采摘的叶菜。

5、冷藏苏生——将鲜度开始减退的生鲜商品再次提高鲜度的方法,其苏生库房的环境在3~5°C低温及90~95%湿度条件下,方可执行。

6、保鲜膜包装——抑制水分的蒸发,防止失水、皱缩,以达到保鲜目的。抑制呼吸作用,防止呼吸热的无谓消耗,以达到保鲜目的。

7、冷藏库冷藏——将生鲜商品保持在0~5°C的低温条件下保鲜。

8、冷冻库冷冻——将生鲜商品保持在-18~-40°C冻温条件下冷冻。

9、清洁、卫生条件——作业场地、设备、处理切割刀具清洁,作业员工个人卫生好、服装干净。

10、冷藏、冷冻的运输设备——防止长时间的运送而产生的鲜度减退问题,是极重要的鲜度管理。运送过程中,温度过高、风吹、无冷藏、冷库、退温等均需防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生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6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