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我国农作物的分布特点是

 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4、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1)稻谷 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2)小麦 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3)杂粮 我国把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杂粮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华北最多,东北次之。②高粱: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③谷子:也称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内蒙古、晋、冀、吉、豫、陕、鲁、辽9省区④薯类:以甘薯为主,主要产区是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华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以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为主要产区,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一半以上。⑤大豆:遍布全国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4、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1)稻谷 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2)小麦 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3)杂粮 我国把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杂粮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华北最多,东北次之。②高粱: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③谷子:也称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内蒙古、晋、冀、吉、豫、陕、鲁、辽9省区④薯类:以甘薯为主,主要产区是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华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以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为主要产区,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一半以上。⑤大豆:遍布全国水稻(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小麦(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3.玉米 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4.其他作物 (1)高粱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的特性,所以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涝洼及盐碱地区多有种植。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北平原最为集中,其次为黄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带。 (2)谷子谷子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谷子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麦低1.5倍左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期较短。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直至黑龙江的克山地区。 (3)薯类我国以甘薯为主,其次是马铃薯。甘薯主要分布在北纬42°以南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珠江流域为主要产区,其中以四川和山东产量最大。 马铃薯主要集中在东北北部、内蒙古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以及四川北部地势较高,气候较凉地区,以东北、内蒙古产量最多。油料作物油料作物品种繁多,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胡麻、大豆、向日葵等。我国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在经济作物中居首位,是世界上油料作物种植最多的国家。 1.花生在各种油料作物中,花生的单产高,含油率高,是喜温耐瘠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最好。花生生产分布广泛,除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广西、辽宁、四川、福建等省区,其中山东的产量居全国首位,其次是广东。目前,全国花生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渤海湾周围的丘陵地及沿河沙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华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的丘陵及沿海地区。 2.油菜油菜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地区分布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世界上生产油菜籽最多的国家。油菜是喜凉作物,对热量要求不高,对土壤要求不严。根据播种期的不同,可分为春、冬油菜,春、冬油菜分布的界限,相当于春、冬小麦的分界线而略偏南。我国以种植冬油菜为主。长江流域是全国冬油菜最大产区,其中四川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贵州等省。春油菜主要集中于东北、西北北部地区。 3.芝麻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芝麻最多的国家之一。芝麻是一种含油率很高的优质油料作物,我国芝麻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其中河南省产量居全国首位。 4.大豆我国是大豆的故乡,早在5000年前,大豆就扎根于华夏沃土,中世纪以后,大豆经阿拉伯传入西方。美国大面积种植大豆只有70年余的历史,却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大豆生产国,2000年产量达7500万吨,占全球大豆总产量的50%。而中国却成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年进口量达1400万吨。年产量目前在世界排在美国、巴西之后,居第三位。大豆既是粮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同时也是副食品的重要原料,营养价值高,因而大豆在农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大豆是喜温作物,生长旺季需要高温,收获季节以干燥为宜,很适宜在我国北方温带地区栽培。我国大豆分布广泛,而以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的黄淮平原最为集中。松辽平原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主要集中于松花江、辽河沿岸和哈大线沿线。其中,哈尔滨、辽源、长春被称作我国大豆的“三大仓库”糖料作物 糖料作物主要包括甘蔗和甜菜,其中以甘蔗为主。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各省区,甜菜分布在北方各省区,所以有“南蔗北菜”的特点。 1.甘蔗甘蔗是热带和南亚热带经济作物,具有喜高温、喜湿、喜肥的特性,生长期长。我国甘蔗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地区。其中以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海南、云南、四川等省区种植面积最大,广东是大陆上种植甘蔗最多的省份。 2.甜菜甜菜喜温凉气候,有耐寒、耐旱、耐碱等特性。我国甜菜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北各省区。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吉林、甘肃、宁夏为主要产地。黑龙江是我国甜菜的最大产区。甜菜生产基地有:黑龙江松嫩平原西部、吉林西部、内蒙古河套地区和新疆玛纳斯地区。其他作物 其他经济作物种类繁多,这里仅介绍烟草和茶叶。 1.烟草烟草原产于南美洲,按初加工的方法不同,分为烤烟和晒烟两种,我国以烤烟为主。烟草具有喜温、喜光、好肥、怕旱、怕涝等特点,生长期间对热量、水分、土壤、肥料等条件要求高。我国烟草分布很广,河南、山东、云南、甘肃、湖南五省是我国重要的烤烟产地。其中河南是我国最大的烤烟产区,其产量占全国的1/3,主要分布在许昌、南阳、周口和驻马店等地。山东烤烟主要分布在潍县到淄博的胶济铁路沿线,以昌潍地区的益都、临朐两地最为集中。云南的烤烟质量最好,分布在曲靖、玉溪、昭通等地。 2.茶叶我国是茶叶原产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就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物资,曾长期独占世界市场。后来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年产仅4.1万吨。建国后,我国茶叶生产恢复和发展很快,1996年茶叶产量达59万吨,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茶区辽阔,广泛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山地和丘陵地带,以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五省产量最多,是我国著名的五大产茶省,其次是云南、广东、湖北等省

我国农作物的分布特点是

简介

作为吉林信息产业厅的一把手,毛健强调重点突破推动吉林信息产业跨越发展。下面是对其采用记录:

时间:2007年9月1日

地点:长春春谊宾馆

对话人:吉林省信息产业厅厅长 毛健

中国电子报社总编辑 刘东

内容:振兴规划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刘东: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日前正式发布,按照规划,东北地区将重点建设“四基地一区”,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东北地区将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我们这次来吉林采访,感到人气很旺。看来吉林的电子信息产业迎来了新的跨越式发展时期。

毛健:是的,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以后,现在东北地区确实很热,特别是吉林更能感受到这种热乎劲。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明天(9月2日)要在长春拉开帷幕,下周(9月7日)中韩IT论坛将在延吉“开讲”,吉林正在变成国际性的贸易和高技术前沿舞台。同时,国内兄弟省市看准了振兴东北带来的机遇,纷纷组团来东北地区考察和投资,大批跨国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也闻“风”而动,抢占东北地区“第四极”崛起先机。

更重要的是,信息产业部和吉林省委、省政府都在大力支持吉林信息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信息产业部对振兴东北非常重视,部领导多次来吉林考察,并提出了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吉林每年有六七个项目获得国家电子发展基金的支持。今年,信息产业部还授予长春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园称号。吉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把信息产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吉林省“十五”期间的GDP年均增速在13%左右,省里提出,信息产业的增速要快于GDP的增速,这给我们带来压力和动力。为保证信息产业快速增长,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建设软件产业强省的配套政策措施》等相关产业政策和意见,并且每年拨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明年还有望增加到3000万元。因此,按这两年的势头,吉林省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能达到25%以上。

具体举措

刘东:吉林发展信息产业的良好外部环境已经形成,作为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吉林信息产业厅将采取什么具体举措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毛健:作为吉林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来说,我们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引进来,走出去。首先,要营造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认真落实国家和吉林省有关扶持信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信息产业法制建设。研究加快制定信息产品市场监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规,完善信息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其次,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规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产业风险投资与退出机制,并积极引入国内外风险投资。过去一个时期,东北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观念相对落后,现在,吉林省把扩大开放、全方位招商引资作为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切实抓在手上。近几年来,我们多次组织代表团到南方信息产业发达省份学习考察,与华为、中兴、TCL、德赛、海信、海尔等著名IT企业加强联系,寻求合作意向。

当然,要壮大吉林信息产业,关键还在练“内功”,培育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在产业政策、重大工程、科研开发、对外合作、投融资、政府采购等方面,大力扶持对产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优势企业,培育壮大一批能够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企业集团。同时,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和服务创新体系。

区域联动

刘东: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地区等产业集群。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出台后,吉林信息产业如何与辽宁、黑龙江甚至内蒙古加强区域联动,加快促进东北地区成为信息产业新的重要“一极”?

毛健:东三省过去的工业基础都很雄厚,但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辽宁的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吉林的汽车和石化产业具有独特优势,吉林与辽宁两省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同质竞争并不明显。吉林GDP在全国排第20位,但人均GDP吉林排十四十五位,辽宁依托大连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和集成电路产业,黑龙江则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机遇发展行业解决方案和应用软件。吉林的光电子产业基础好,“十一五”期间将发扬光大。此外,一汽提出要年产100万辆自主品牌汽车,为吉林发展汽车电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在区域联动方面,我们要借振兴规划出台的东风,积极加强与辽宁及黑龙江的合作,特别是软件外包方面要学习大连的经验与做法,在对韩、日外包方面取得突破。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要积极学习黑龙江,探索出一条走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子。同时,要大胆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信息产业的转移,依托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元器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消费类电子制造基地。

目标和规划

刘东: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出台后,吉林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是否会做些调整?

毛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是国家的战略规划,对此,我省信息产业发展目标不会有大的变动。具体来说,到2010年,吉林省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把光电子、汽车电子、新型元器件等产业,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光电子、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和具有特色的国家级新型元器件产业园,并涌现一批带动能力强、有较大规模的骨干企业。软件业实现快速发展,部分应用软件和信息安全软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拥有年销售额超亿元的软件企业10户以上,把长春、吉林软件园建设成具备较大规模和显著特色的软件产业园区。

建立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和主要经济领域的信息服务体系及市场化机制,电子政务重点系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大型企业实现生产装备自动化管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信息化全面推进,信息服务基本满足政府、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

重点发展光电子、汽车电子和软件

刘东:提到吉林信息产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吉林的光电子产业。吉林是我国光电子的发源地,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两个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之一。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专门提出,东北地区要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建设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请介绍一下吉林光电子产业的发展现状、规划和前景。

毛健:光电子产业是吉林的强项。5年前吉林提出发展优势产业时,就瞄上了光电子产业,当时的叫法是“光电子信息产业”,似乎有涵盖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意味。我来信息产业厅后,觉得叫“光电子信息产业”太窄,还是叫“电子信息产业”好。从这可以看出,当时吉林把光电子看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代名词。当初国家确定两个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和长春。武汉的实力强,长春虽然基础好但发展慢,现在要做实。

目前,在光电子产业中,光显示系列、激光器及激光加工系列、光电医疗系列、光电子器件系列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前瞻性和广泛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已经把长春纳入全国光电子产业重点发展的战略布局。2006年,全省光电子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的19.7%。以激光技术为特色的能量光电子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材料、器件、系统设备同步发展的局面。其中激光晶体材料、发光二极管、半导体激光器、光电传感器、激光调阻机、激光医疗设备、激光加工设备等产品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部分产品出口国外。

我们将全面推动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和利用长春市在光电领域的现有产业基础和人才、科技优势,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光电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

相关举措

刘东:今年6月,信息产业部批准设立了国家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园。在国内各地整车产业的拉动和政府规划的影响下,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吉林的汽车电子将如何利用国家产业园的优势尽快做大做强?

毛健:与光电子一样,汽车电子也是吉林的固有优势,这当然是因为一汽的缘故。在汽车电子产业中,一汽集团的带动,德国西门子、美国盈佳、日本杰克赛尔等汽车电子企业的进入,长春一汽启明、吉林航盛宏宇、四平慧宇、白城红钻、通化超越、辽源鹰力等一批省内汽车电子企业的成长壮大,使吉林省汽车电子产业生机勃勃。产品涉及汽车刹车防抱死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汽车影音系统、燃油喷射系统、行驶安全监视系统、各种传感器件、整流桥以及数字化车辆管理系统等。2006年汽车电子类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的40.3%。2007年6月,信息产业部批准设立了“国家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园”,标志着国家(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园区正式成立。园区建成后,将进一步吸引更多知名汽车电子龙头企业落户长春。

我们将积极推进吉林省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建设,依托中国一汽集团,面向一汽市场,组织为一汽集团整车提供汽车电子产品配套服务,形成集聚效应,建立相关产业集群。以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园区为主体,在吉林、四平、辽源、白城等地区分别支持相应的汽车电子企业发展。

思路和做法

刘东:除了光电子和汽车电子以外,软件产业也是吉林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吉林在发展软件产业方面有什么思路和做法?

毛健:吉林具有发展软件产业明显的人才优势,全省40多所高等院校,几乎都设置了计算机、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业,吉林大学等高等院校还专门成立了软件学院。2006年,我省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30%,已累计认证软件企业283户,其中有13户企业被列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数量列全国第五位。产品登记731项,基本形成了以信息安全、教育、生物特征识别、企业管理、农业应用和系统集成服务等六大类产品为主的产业格局。

我们将集中力量,加快长春软件园和吉林软件园建设,使其成为集投资服务、技术研发、企业创业和教育培训四位一体软件产业园区。同时,支持和引导软件企业开拓国际应用服务市场,推进同德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国的软件企业间合作,以长春、延边为核心,建设吉林省软件出口园区。

计划和安排

刘东:我们知道,吉林是最早发展显示产业的省份。这次我们在长春希达公司看到了大屏幕LED,在长春新产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看到了60英寸的激光彩电。新兴显示产业已经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吉林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和安排?

毛健:紧跟世界显示技术潮流,开发与引进并重。如最近我们由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牵头,引进美国PLED生产线,这是全国第一条生产线,吉林动手最早。此项目投资12亿美元,吉林占60%股份,美方占40%。除此以外,吉林还积极开发其他新型显示技术,包括未来的前瞻性技术。彩色激光电视机虽然现在还面临成本高、噪音大等问题,但相信几年后如能规模生产,将掀起又一次显示革命。

支柱产业

刘东:吉林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很小,销售额占全国的份额不到1/100。而且吉林在大项目建设、大企业培育方面,还缺少叫得响的品牌和主打产品。你们在“十一五”期间将如何发挥后发优势,真正把吉林信息产业从优势产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

毛健:提到吉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汽、吉化,信息产业规模不大,这是客观事实,而且东北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被“边缘化了”。为什么东北这些年落后了,我认为主要是基础差,投入不足,企业规模小。同时,体制未理顺,认识不到位。

吉林已意识到这些问题。最近,吉林也在努力克服整机项目少的瓶颈。

但近年来吉林开始逐渐引进大项目,包括启明的合资项目,因为汽车电子跨国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像摩托罗拉等企业。此外我们也在与瑞萨接触。在半导体领域我们的华微是行业老大,今后我们要多培养这样的行业巨人。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利用省级园区和国家级园区培育骨干企业。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发展壮大省内企业。现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很好,他们利用民族区域优势和区位优势,利用韩国和朝鲜发展IT产业的时机,正在建立起延边信息产业集群。三是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吉林省政府在财力紧缺的情况下,设立了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发改委、科技厅等部门也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倾斜,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当前,吉林的信息产业规模还很小,在全国的排位靠后,在全省来讲也不是支柱产业。但吉林省政府对发展信息产业非常重视,提出要逐渐把信息产业从吉林的优势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作为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

以信息化促进老工业基地改造

刘东: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我们知道,吉林省已经出台了“2007年全省信息化工作要点”。吉林省信息化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毛健:信息化我们确定三个重点:一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抓好汽车、石化、冶金、农产品加工、医药、建材等行业在产品研发、节能降耗、市场营销和管理创新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推动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的改造,加快推进一汽、吉化、客车、通钢等企业信息化工程。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特别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继续组织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行业公共信息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工程。扶持建设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的行业信息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引导和促进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支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促进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加快中小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和数字证书认证服务平台建设。

二是电子政务。年初吉林省信息化领导组会议通过了《吉林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关于推进吉林省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这是我们“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的纲领。按照国家有关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吉林将综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形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三是农村信息化。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利用电话、互联网等手段的“村村通”基础通信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要与城市同步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改造。鼓励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网络资源,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和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对龙头企业、农业合作与中介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信息服务。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和信息化。加快推进“金农工程”各类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和普遍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试点、信息技术应用试点,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资金投入

刘东: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方面的投入都很大,吉林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毛健:基础设施方面,吉林将建设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基础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以现有基础电信传输网、有线电视传输网和宽带IP网为基础,以IP技术为融合点的高性能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资源共享和业务融合。完成基础通信网扩容后,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1300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600万户,全省本地电话网固定电话达到770万户,移动电话达到1250万户,数据和多媒体用户达到300万户;全省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100%,并基本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全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党政机关信息系统为切入点,以金融、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信息系统为重点,开展基础网络和重点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协调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信息安全管理和监控体系。加强互联网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推进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构筑网上正面舆论宣传强势。认真贯彻落实《电子签名法》,加强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加快网络信任体系建设,鼓励引导行业部门和企业广泛应用数字认证,保障信息安全。建立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和安全通报制度,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重视信息系统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分析,强化安全监测,维护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创造良好的网络安全环境。加强无线电频率台站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保障无线电通信安全。

信息服务业

刘东:吉林省今年还出台了“吉林省信息服务业三年跨越计划”,请介绍一下吉林发展信息服务业的重点、具体措施和目标。

毛健: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服务业,实施信息服务业跨越计划,逐步完善我省信息服务产业体系。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扶持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加快发展数字化产品。发展信息咨询、市场调查、互联网服务以及信息加工等新兴行业。大力发展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出版、动漫和网络游戏等,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整合社会公共事业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一批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库和公共信息应用系统,促进社会各领域信息资源共享。鼓励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全方位开展电信增值服务,开发各种虚拟业务和多媒体业务。加强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省共享数字电视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数字付费电视、交互电视、数据广播、宽带互联网和专网业务。促进软件及系统集成企业开展外包业务、系统集成与监理、网络应用服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服务等,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创品牌。开展重点领域与行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试点。

经过三年努力,建设一批有我省特色的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相对完善的信息服务产业体系。到2009年,全省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390亿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2亿元,占全省服务业比重由2005年的8%增加到11%;全省电话普及率达80%;互联网普及率达18%,互联网用户数达484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0%,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6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