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姐要出国去阿曼可靠么什么经济啊
阿曼
国 情
国名:阿曼苏丹国(The Sultanate of Oman)。
阿曼位于阿拉伯半岛东端,北部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交界,北部及西部与沙特阿拉伯接壤,最西边与也门为邻。面积约300,000,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700公里。人口约232.54万,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另有印度、巴基斯坦等外籍人。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本国居民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90%居民属伊巴德教派。首都马斯喀特(Muscat),人口约72万。阿曼的海产较为丰富,主要有龙虾、对虾、梭子蟹、墨鱼、鲐鱼、鲳鱼、石斑鱼及养殖大虾等。家禽主要有鸡、鸡、牛、羊等。
除东北部山地外,均属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分两季,5月-10月为热季,气温高达40℃以上;11月至翌年4月为凉季,平均温度约为24℃。
阿曼是一个传统的阿拉伯君主国。1507-1649年曾被葡萄牙统治。1742年波斯人侵入。1749年赶走波斯人,艾哈迈德.伊本.赛义德被推荐为教长,建立赛义德王朝。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阿曼沦为英国殖民地。在1913年,阿曼山区部落成立阿曼伊斯兰教长国。根据该教长国与英国、马斯喀特签订的《西卜条约》,阿曼分为马斯喀特苏丹国和阿曼伊斯兰教长国两部分。1967年前苏丹泰木尔统一阿全境,建立马斯喀特和阿曼苏丹国。1970年7月23日卡布斯执政,同年8月9日宣布改名国为阿曼苏丹国,并定国庆日为11月18日,是苏丹卡布斯的生日。
政 治
阿曼是君主制国家,禁止一切政党活动。由苏丹颁布法律、法令和批准缔结国际条约、协定。1996年11月6日,卡布斯苏丹颁布诏书,公布了《国家基本法》(相当于宪法)。该法对国家体制、政治指导原则、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内阁及其成员的职责、公民权利与义务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现政府实行自由和开放的经济政策,繁荣民族文化和改善人民生活;对外一贯奉行睦邻、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平衡温和、全方位友好及以对话解决争端等颇有特色的外交政策
协商议会1991年11月12日由卡布斯苏丹颁布诏书成立,是在原国家资讯委员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审议监督机构,无立法权,但可向苏丹及政府提出建议,每三年换届一次,委员可以连任。总部设在首都马斯喀特。下设法律、经济、卫生和社会事务、教育和文化、服务和地方社会发展5个常设小组委员会。
政府内阁是苏丹授权的国家最高执行机构,成员由苏丹任命。
行政区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3个省(马斯喀特省、佐法尔省、穆桑达姆省)和5个地区(巴推奈地区、达希莱地区、内地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省区之下设有59个州。
司法机构阿曼是伊斯兰教国家,司法系统依据伊斯兰教教律判案。政府设司法、宗教基金和伊斯兰事务部,主管司法及宗教事务。全国设有47所法庭,在首都和一些州设上诉法院。1999年11月卡布斯颁布昭令,决定公布阿曼司法,成立独立司法机构和司法最高委员会。
经 济
阿曼政府利用石油收入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实行开放政策和自由经济,发展外向性生产行业。重点发展农、渔业、中小工业、服务业、旅游业、转口贸易及开发其它矿产资源;采取紧缩政策,增收节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阿曼约40%以上人口从事农、牧、渔业。主要种植椰枣、柠檬、香蕉等水果和蔬菜。粮食作物以小麦、大麦、高梁为主,不能自给。近年来农业自给率有很大提高。渔业是阿曼的传统产业,是阿曼非石油产品出口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自给有余,同时阿曼是阿拉伯半岛牲畜主要出产国之一。
阿曼的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目前仍以石油开采为主,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兴建中小型工业以安置本国劳动力。通过与外资合作发展加工业,建立依靠本国资源的外向型工业,主要为石油化工、炼铁、化肥等工业。除少数较大型企业如炼油厂、水泥厂、面粉厂等由政府参与投资经营外,其它均属私营中小企业,主要从事非金属矿产、木材加工、食品、纺织等生产。
几个重要经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1999年):156亿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9年):6355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1999年):1.1%。
通货膨胀率(1999年):1.3%。
失业率(1999年):8%。
货币名称:阿曼里亚尔,1里亚尔=1000比索。
人 文
阿曼当地人,由于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在饮食上喜食牛、羊、鸡、鱼、龙、虾、对虾及各类蔬菜,其中对油炸菜肴很感兴趣。高层人物对中国口味趋于清淡适中的广东、淮扬菜比较欢迎,尤其是扬州炒饭、苏式炒面更是每客必食的。另外象春卷、馄饨、烧麦、锅贴、油条、蒸饺、馒头、各式小吃,也十分好销。纵观阿曼苏丹国的饮食风情,其特点为:市民酷爱牛肉,口味好咸和辛辣,油炸烧烤为其特色。大龙虾、石斑鱼为其特产。
穆斯林禁吃猪肉和饮酒,但允许驻阿曼的外交团免税进口酒类。对有轻侮国王的行为(如污损国王肖像或批评国王),会判以不敬罪,而受到严厉的处罚。
在阿曼,女性尽量不要穿暴露的服装,除了在家里、旅馆之外不要饮酒。伊斯兰教历9月,是属于白天斋戒的日子,所以不要在室外包括公共场所进食、饮酒及吸烟;用餐时不能用左手,在别人面前,不要用食指或中指比划。和女性交谈、亲近女性或拍摄女性照片都是不允许的。
阿曼同非阿拉伯国家的外籍人行握手礼,但只限于同性;对阿拉伯国家的人行拥抱和亲吻礼;以茶待客是阿曼的习惯,不论你走到哪里,主人总是先敬上一杯红茶,有时也用阿拉伯茶待客。
阿曼对妇女给予方便,在街上、商店里、或办事机构,都对妇女优先照顾。男子不可斜视妇女,并且不可行握手礼,只可点头示意。阿曼人送客,-般要熏香、洒香水,完成一整套的礼仪。如果是在办公室,主人会携起客人的手,一直送至大门口。
工作环境
阿曼的经济、社会生活严重依赖外籍劳工,阿曼人口225万,其中本地人仅167万,其余为外籍劳工。这些劳工分布在阿曼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信领域,为阿曼的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实际上已成为阿曼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印度人已经渗透到了阿曼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司、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几乎全为印度人把持,而其他国家的劳工基本上在各自国家传统的势力范围内谋求生存,互不干涉,他国外劳也很难插进本属于一国上劳的势力圈。
阿曼的劳务市场相对比较低价,阿曼劳动法规定阿曼人就业其基本工资不得少于100里亚尔/月,交通、伙食补助不得少于20里亚尔/月,即雇佣一个阿曼人,业主每月至少支付120里亚尔/月(约312美元/月)。而外劳的工资,技术工人、餐厅服务人员在200美元左右,而服装厂工作的工人工资最低。在阿曼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由业主向外劳提供免费食宿。故上述工资水平是净收入。
基本消费
在阿曼,计程车甚多,但均未装设计资表,故搭乘时,要先告知目的地,并询明车资,在途中亦可招手搭乘已坐有乘客的计程车。如方向相同,加搭一人,车资甚低,不超过阿币300派沙。由机场至市区约32公里,车程需三、四十分钟,普通收费阿币5里亚。此外,各公司行号,私用汽车甚多,欲拜访客户时,可电话请客户派车到旅馆接送。旅馆有汽车出租,如路途熟悉,备有国际驾驶执照,可租车使用,收费可面议,依车型不同,每日收费自阿币14里亚至27里亚不等。
阿曼虽无小费的规定,但大多数外国人均给予小费,行李每件约给200派沙-1里亚:餐厅及旅馆大多已收服务费一成,但另加小费亦极欢迎,计程车免给小费。
保 险
阿曼是个高福利国家,实行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
汇 率
汇率: 100阿曼里亚尔 兑换 2149.92元人民币
城市
小房伴王宫 老城新城隔山口
马斯喀特是一座中世纪的古老港城。历史上,马斯喀特曾有过许多名称。阿曼是以盛产玫瑰花、茉莉花等香料作物闻名于世的国家,马斯喀特历来就是经销这些香料的地方,因而它最早的名称为“米斯卡”,意为“香料之地”。
后来,称之为“马斯喀图”,意为“打足了气的皮囊”。本世纪初,阿曼历史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将它写成“马斯卡德”,意为“一张皮革”。其后,“马斯卡德”逐渐演变成“马斯喀特”,在阿拉伯语中,意为“东西飘落之地”,也有人将马斯喀特解释为“圣者之墓”。
最东部的马斯喀特区,是古城区,城市最早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城内有壮丽的王宫,小街窄巷深处是传统的阿拉伯小房,并保留有两座古老的城门和一段城墙。古城区依山临海,山势峭拔多姿,与海水相映,蔚为壮观。
1508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马斯喀特,一直统治到1650年。在这期间,先后在附近山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米拉尼古堡和约雷力古堡,马斯喀特古城因此得名。同老城区隔一个山口的芦苇区,是商业中心,这里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大型商场连成一片,是马斯喀特最繁华的地区。
丘尔梅区临近海湾,海滨浴场宽阔而宁静,海滨的许多小山头上,盖满了绿瓦红墙的小别墅,是著名的旅游区。密庭艾·卡勃西区是外国使馆和居民住宅区,外国驻这个国家的使馆整齐地排列着,掩映在一片翠绿的树木之中。
语言
语言颠倒念 文字从右往左写
初到马斯喀特时,我们先后雇佣了两个司机,都是土著人,看上去皮肤颜色比较深,更像非洲人,但他们坚持说是当地人。第一个小伙子,拉我们熟悉了我们比较关注的路线,带我们去央行、政府及办理手机SIM卡的地方。
小伙子看上去很和善,像是不善言辞,属于比较拙朴的那种类型。问他多大年纪,他也听不懂,后来说起“AGE”,他终于明白是问年龄。他说:“FOUR TWENTY。”我很疑惑,明明是很年轻的小伙子,怎么一下子成了420或42?我说是TWENTY FOUR吧,他说是的,朝我直笑,很不好意思。
后来,我猛然想起阿拉伯文的写法是从右到左,这个小伙把英文的顺序也给颠倒过来念了,于是24读成了42。
习俗
咖啡加香料 不续请晃杯
阿曼人管咖啡叫“喀赫瓦”,他们喜欢在咖啡里加豆蔻等香料。于是,这里的咖啡呈浓黑色,含有类似中药的苦味,与西方的咖啡有所不同。
我们到马斯喀特不久,被阿曼人请去做客。一通大饼烤肉后,已是心有余而肚不济。偏偏,阿曼人在待客接近尾声时,还有邀请客人喝咖啡的习俗。客人若不喝,通常会引起主人的误解,还以为你对他的招待有什么看法。
在主人连声相劝中接过滚烫的咖啡,虽面有难色,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一点点勉强喝起来。好容易喝完一杯,持壶立在一边的侍者说时迟那时快,又要给斟上一杯。“够了,够了,谢谢!”我们连忙阻止,但侍者满脸疑惑地望着我们,不解地反问道:“够了?真的不要了吗?”见我们重重地点了点头,侍者才问:“那你为什么不摇晃杯子?”“摇晃杯子?”我们一头雾水。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69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