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洲
经济综述
滁州市经济格局呈现“西北-东南”两极。传统滁州府各县区(即位于东南部的琅琊、南谯、来安、天长、全椒)以家电、机械、模具、地板、纺织、化工等工业经济为主,经济较发达;建国后新划入的西北部各县市(凤阳、定远、明光)经济以农业、旅游、农产品深加工、非金属深加工为主,经济实力较弱,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全市目前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拥有西门子、康佳、扬子、天大、白云、天康、全柴动力、东菱电子、行田科技等等一批大型工业企业。滁州年产彩电、冰箱、空调等1600多万台,其中彩电产量占了安徽省的“半壁江山”、冰箱占1/3、家用空调占10%。滁州正是因为聚集了一大批诸如西门子、康佳、扬子空调等国内生产基地,渐渐演变成长三角地区的家电集群。 “鱼米之乡”的滁州是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常年粮食总产约占安徽省的七分之一,年调出商品粮总量约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商品率高达60%以上,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粮仓,有“安徽第一粮仓”之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淮安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5.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9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47.10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508.00亿元,增长14.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5.2:48.3:36.5调整为14.1:48.1:37.8。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其中:食品类上涨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衣着类上涨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7%、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3%、居住类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略降0.1%。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5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7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2%。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7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培训3.26万人,在岗农民工培训2.01万人。◇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 京沪高速公路、淮连高速公路、宁宿高速公路、宁淮高速公路 徐淮盐高速公路都已建成;新长铁路全线贯通并投入营运,即将开工建设连淮扬镇城际铁路;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及其入江、入海水道等航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淮安涟水机场的开通将淮安与国内国际各大城市的时空距离大为缩短。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空并举的交通网络,凸现了淮安在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大城市的框架正在形成。 市区建成区的面积达110平方公里,成为仅次于徐州的苏北第二大城市。瞄准新淮安中心城市的定位,规划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已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一个富有特色的“绿水”景观风貌的大城市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区域性商贸都会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 境内商厦林立、网点棋布、商贾云集。全市拥有各类商品市场418个,其中超亿元的市场22个,形成了以市区淮海广场商圈为商业中心,以新亚商城(南京中央百货)、金鹰国际、万千百货等大型商贸企业和汇通市场、清江商场等老牌骨干商品市场为龙头的极具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市 淮海广场
场网络体系,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沃尔玛超级购物中心、乐天玛特超级购物中心、华润苏果超级购物中心、卜蜂莲花超级购物中心等新型流通业态及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味千拉面等现代快餐业点缀其间,交相辉映。 此外作为城区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渡口也在蓬勃发展中,除去丰惠广场,会展中心等辅助项目之外,大连万达集团斥资40亿元在淮安打造首个城市综合体项目——淮安万达广场将于2010年底盛妆开业。淮安万达广场由TESCO乐购超市,万达国际影城,大歌星KTV以及国美电器和万千百货等主力店入驻,淮安万达弥补了除淮海广场外主城区缺乏大体量商业的尴尬局面,将为淮安主城区商业品质的提升以及商圈的外扩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思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淮安迈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500万勤劳智慧的淮安人民,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人均超全国、财政再翻番、建设大城市、苏北争先进”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新淮安精神,全面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外向带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 加快落实“4221”工程(40项经济发展目标、20项党建和精神文明目标、为全市人民办20件实事、办市区人民办10件实事)目标任务,与时俱进、奋发有为,致力于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小康、环境良好、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城市。 ◇一是谋求大发展,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分三步走:到“十五”期末,人均GDP达到12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到2020年,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建立富裕小康社会。 ◇二是实施大调整,产业发展增创新优势。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优化升级,加快“两大基地”和“三大中心”建设。即建设新兴的工业基地、全国优质农产品产加销基地,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中心。 ◇三是开展大招商,对外开放展示新格局。加大行政推动、载体建设和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力度,举全市之力推进招商引资,加速资金、技术和人才向淮安集聚。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对内开放格局。 ◇四是建设大城市,城市发展塑造新形象。“十五”期间,投入260亿元,实施500万元以上大项目350个,将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5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85万,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的目标,充分体现“绿水、名人、历史、文化”特色,凸现苏北中心城市地位。 ◇五是思想大解放,各项改革实现新突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上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公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全面退出。深化事业单位产权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运行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淮安正处在后继勃发,蓄势一跃的新阶段,560万勤劳智慧的淮安人民在科教兴市、工业强市、?外向带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引下,正在把淮安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小康、环境良好、社会文明的现代都市。
就此看来 是滁州
三、河南经济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重要的交通、通讯和能源枢纽 自古就被认为“居天下之中”的河南,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枢纽。
1、铁路 三横五纵的铁路网络在河南交汇。
河南地处全国铁路网中心,国家铁路干线京广、陇海、京九、宁西、焦枝、焦新、新荷、候月以及孟宝、新密等支线在境内交汇,还有漯(河)阜(阳)、汤(阴)台(前)等地方铁路。
河南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
郑州、商丘和洛阳都是重要的铁路枢纽,其中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
国家规划的北京—深圳、徐州—兰州铁路客运专线纵贯河南,并在郑州交汇。
2、公路 河南公路交通发达。
全国众多的高速公路和国道在河南交汇,连霍、京港澳等9条国家规划的高速公路及107、310等9条国道经过河南。
截至2007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556公里,居全国第一位。
3、航空 河南民航事业正在迅速崛起。
目前全省共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民用机场。
其中郑州新郑国际机场2007年旅客吞吐量超过500万,新扩建的新郑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超过1200万。
河南省正在努力把郑州建成国际性航空枢纽,国家民航总局已经把郑州列为全国八大航空枢纽之一。
鲲鹏航空是首家将总部和运营基地迁往郑州的全国性航空公司。
4、通讯 河南省公用电信网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省会郑州是我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国家骨干公用电信网“八纵八横”有“三纵三横”途径河南,加上南北、东西两条架空光缆干线从河南穿过,构成全省“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
5、能源 全国众多的能源管道在河南交汇。
包括西气东输等至少四条天然气管道和至少四条石油管道在河南交汇。
另外,南水北调和北煤南运也在河南交汇。
在未来,来自中国西北和中亚的石油将与来自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的石油在郑州交汇。
河南,尤其是郑州将成为我国极其重要的能源枢纽。
(二)农业——中国第一农业大省 1、农业概述 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49亿斤,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新增粮食产量占全国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不仅解决了河南这一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要外调大约200亿斤粮食支援外省。
河南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小麦、玉米、烟叶、豆类、芝麻等农产品和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
2、河南特产 河南还有很多名优特产品,如原阳大米、新郑大枣、开封西瓜、杞县及中牟大蒜、信阳毛尖、确山板栗、洛阳樱桃、郑州蜜桃、南阳月季、西峡猕猴桃、灵宝苹果、林县山楂、内乡山茱萸、西峡琥珀、洛阳牡丹、民权葡萄、永城辣椒、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怀药等,都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三)工业——新兴的工业大省 1、工业概述 近年来,河南工业由弱变强。
河南工业门类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的39个大类,形成了食品及饮料、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750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工业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2%。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438.06亿元、增长24.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947.17亿元、增长38.2%;实现利润总额1959.55亿元,居全国第四,增长68.5%。
原煤、铝、黄金、十种有色金属、平板玻璃、水泥、拖拉机、纱、化纤、机制纸及纸板、卷烟、家用电冰箱、速冻食品、方便面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2、知名企业 (1)食品行业:双汇、众品、永达鸡、华英鸭、三全、思念、白象、科迪、 *** 、莲花味精、王守义十三香、金星啤酒、杜康酒、仰韶酒 (2)冶金行业:安阳钢铁、舞阳钢铁、中国特钢、栾川钼业、灵宝黄金、中孚铝业、长城铝业、豫光金铅、神火集团 (3)能源行业:永煤集团、平煤集团、郑煤集团、鹤煤集团、义煤集团、焦煤集团、神马集团、中原油田、豫联能源、洛阳石化、洛阳新安电力集团、伊川电力集团、神火集团 (4)汽车行业:宇通客车、洛阳一拖、少林客车、郑州日产、郑州海马、红宇冷藏车、宏达专用车、大阳摩托、新飞冷藏车 (5)装备制造业:许继电气、中信重机、宇通重工、卫华集团、开封空分集团、正星科技、郑纺机、郑煤机、大方桥梁 (6)医药化工:宛西制药、羚锐制药、辅仁药业、太龙药业、天冠集团、神马集团、银鸽纸业 (7)其它行业:新飞电器、金龙铜管、风神轮胎、隆丰皮草、黄河旋风、瑞贝卡发饰、建业地产、鑫苑置业 (四)高科技——羽翼日丰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全省共建设了2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1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2家。
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20亿元,比上年增长25%。
许继、宇通进入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试点行列。
洛阳中硅、中信重机、威科姆科技、华兰生物、华晶金刚石等一批高技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五)郑州商品交易所——再度雄起 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是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也是全国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
目前上市交易的期货合约有小麦、棉花、白糖、精对苯二甲酸(PTA)、菜籽油、绿豆等,其中小麦包括优质强筋小麦和硬冬白(新国标普通)小麦。
小麦、棉花、白糖和PTA期货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市场功能日益显现,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郑商所注重加强与国际期货同业的交流与合作。
1995年6月,郑商所加入国际期权(期货)市场协会。
先后与日本关西农产商品交易所、美国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巴西期货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东京谷物商品交易所、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和蒙特利尔交易所等国际上多家期货交易所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
(六)中原城市群——迅速崛起 1、总体规划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为了实现中原崛起而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规划。
中原城市群是一个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以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和济源九个城市为核心区域,以安阳、鹤壁、濮阳、商丘、周口、驻马店、以及山西的晋城、长治和山东菏泽等城市为外延的城市密集区。
2007年中原城市群九市生产总值588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57%。
中原城市群2007年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15个城市群第七、中西部地区第一。
中原城市群九市功能定位: 郑州:河南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洛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
开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工业基地,郑州都市圈重要功能区。
焦作:国际山水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重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新乡: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轻纺和医药工业基地,职业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北部区域物流中心。
平顶山:中国中部化工城,中原城市群化工、能源、原材料、电力装备业制造基地。
许昌: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
漯河:中国食品城,中原城市群轻工业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南部区域物流中心。
济源: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2、郑汴一体化 郑汴一体化就是通过实现郑州和开封两个邻市的产业对接和实现一体化发展来带动开封市发展的战略举措。
具体就是让郑东新区和汴西新区向中间靠拢。
这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一步棋。
郑汴产业带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起步区,也是核心区之一。
目前已经有大批项目在郑汴产业带上投产。
在郑开大道上举办的郑汴国际马拉松比赛,已经成为中国比较有影响的马拉松比赛之一。
3、郑东新区 郑东新区是郑州市为了实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而在郑州东部建设的现代化新城区。
郑东新区规划占地150平方千米,计划用二三十年建成。
郑东新区的规划具有世界先进河南省艺术中心水平,在世界建筑师年会上获得首届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
郑东新区CBD被国内外权威金融机构评为“2007中国最具投资价值CBD”。
国际一流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后,郑州会展经济迅速崛起,大型国际性展会频频在郑州举办,2007年郑州会展面积跃居国内城市第六,未来几年郑州很有可能成为继上海、北京和广州之后的中国会展第四城。
郑东新区使郑州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其建设也得到的国内所有地级市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
郑东新区已经成为河南的一张新名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76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