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坝县四川阿坝县海拔多少米
1、阿坝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2、阿坝海拔多高?3、阿坝好玩的旅游景点4、阿坝县海拔多少米(康定的海拔5、阿坝县在哪个省阿坝县属于哪个市6、阿坝县县城海拔多少米阿坝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阿坝县隶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川甘青三省交汇处,与州内的若尔盖县、红原县、马尔康市、壤塘县和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等7县接壤,是以牧为主、农牧林兼营的县,属典型的老、少、边地区。
全县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6%,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阿坝县旅游资源有神座景区、莲宝叶则景区、曼则塘湿地、茸安柯河峡谷等自然景观。
行政区划:
阿坝县辖3个镇、17个乡、2个场:阿坝镇、贾洛镇、麦尔玛镇、哇尔玛乡、麦昆乡、河支乡、龙藏乡、求吉玛乡、甲尔多乡、各莫乡、德格乡、四洼乡、安斗乡、柯河乡、垮沙乡、安羌乡、查理乡、茸安乡、洛尔达乡、若柯河农场、贾柯河牧场。阿坝县人民政府驻阿坝镇。
阿坝海拔多高?
四川阿坝县的海拔高度3290米。阿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川甘青三省交汇处,与州内的若尔盖县、红原县、马尔康县、壤塘县和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等7县接壤,与东侧岷江出境处水平距离仅59公里,高差却达5470米。全州高原和山地峡谷约各占一半。高原包括高平原、丘状高原、高山原。山地峡谷主要有低中山、中山、高山、极高山和山原,其间分布平坝或台地。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地层出露,受龙门山古陆和古海湾阻隔,形成两大地层分区。地质构造总属四川省西部地槽区,并处在东部地台区与西部地槽区的梯级过渡带——龙门山褶断带上。全州地表整体轮廓为典型高原,地势高亢,高原由丘状高原面和分割山顶面组成。
阿坝好玩的旅游景点
去阿坝县旅游哪里最好玩,阿坝县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阿坝好玩的旅游景点,希望大家喜欢。
九寨沟
九寨沟在四川省南坪县城西45千米处,与甘肃省相接,因有九座藏族村居于其中而得名。九寨沟呈人字形,主沟叫树正沟,呈南北延伸,南高北低,向北开口,其上有两条支沟,东名则查哇沟,西名日则沟。沟谷总长约50千米。其自然风景点都集中在沟两侧。
九寨沟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显现“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誉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九寨沟的高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族风情被称为“五绝”。沟内串珠式的分布着108个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海子,虽深过数十米,但可直视海底。因水中植物种类和湖底沉积物不同,水色各异,涟漪多彩,晨曦或夕阳下,海中之倒影,更加明净真切,步移景异,妙趣无限。
九寨沟既是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又是世界人类自然遗产。这里保存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色,有着自己的特殊景观。
九寨沟景区面积62平方公里,现游览区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三沟一百一十八海为代表,包括五滩十二瀑,十流数十泉等水景为主景,与九寨十二峰联合组成高山河谷自然景观。九寨沟景观分布在成Y型的树正、日则、则查洼3条主沟内,总长50余公里。主要有树正景区,长75公里,有盆景滩、树正群海、树正瀑布、双龙海、火花海、卧龙海等景点组成;日则沟景区,有诺日朗、珍珠滩、高瀑布三大瀑布,有镜海、熊猫海、芳草海、天鹅海、剑岩、原始森林、悬泉、五花海等景点;则查洼沟景区,有长75公里的长海和五彩池等景点;扎如景区,有魔鬼岩、扎如寺等景点。
四姑娘山
位于小金县东部,距成都市200余公里。四姑娘山主峰四川仅次于贡嘎山的第二高峰,四姑娘、三姑娘、二姑娘、大姑娘海拔分别为6250米、5664米、5454米、5355米。因这里的雪峰、森林、牧场、河流、藏家组成的独特景观颇具异域风情,故而有"东方的阿尔卑斯山"之称。
四姑娘山终年积雪,冰川绵延,雪山映衬着蓝天,意境幽远;景物倒映入清清的湖泊中,宁静安详;牛羊游走在茵茵的草甸上。怡然自得;山溪奔腾于茂密的林间,欢乐自由。四姑娘山四季的景色各有不同:春天,鲜花铺满山野,雪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夏日,层林在风中翻滚着漫天的碧浪;秋季,五彩的山林装点出一位盛装的新娘;冬天,银装素裹,山水凝固,万籁无声。
双桥沟景区
是人迹最多,最美的一条沟。双桥沟全长34.8公里,面积约216.6平方公里,可观看到十几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景区分三段:上段为牛棚子草坪和长河滩,内有阿妣山,古猿峰,猎人峰,膺喙岩,金鸡岭,血筑墙垣,望月峰,舍心岩,牛棚子,长河坝等景点;中段为撵鱼坝,有人参果坪,沙棘林,尖山子,九架海等景点;下段为杨柳桥,有阴阳谷,白杨林带,日月宝镜山,五色山等奇景。
长坪沟景区
沟长29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是三条沟中景观最丰富的一条。沟内16公里处便是四姑娘山。景区内有喇嘛庙,古柏幽道,沙棘树林,绝壁飞瀑,原野,藏族房舍,雪山,海子,枯树滩等景观。公路只修到距沟口约3公里的喇嘛庙,往前只能骑马或步行了。
猫鼻梁
位于长坪村沿公路上行7公里处,是拍摄四姑娘山日出日落的好地方。
锅庄坪
位于长坪沟和海子沟之间的一个青草丰美的草坪。每年农历五月初四的转山会是当地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届时会举行祭祀山神,对歌,赛马、篝火晚会等活动。
海子沟景区
全长19.2公里,面积126.48平方公里。沟内有花海子、浮海、白海、蓝海、黄海等10多个高山湖泊,湖水清澈见底,蓝天、白天以及层次分明的四周山色倒映湖中,清新宜人。海子沟边成群的高原黄鸭伴着林中飞鸟那如美妙音乐般的啁啾在水面嬉戏,让人冥想此海子的灵性。湖中现存的无鳞远古鱼类是今天人们了解这块土地的活化石。
地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日隆乡境内
类型:国家公园山雪山冰川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天
大禹祭坛
大禹同炎黄两帝一样,是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始祖,历代都深受海内外华人的敬仰,他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流传至今。大禹治水的历史就是从岷江开始的,作为江源岷山导江的第一人,他创造了独有的治水方式、体系和理念,形成了“上善若水”,尊重自然生态法则的精神,开创的“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治水经验贯穿古今。
大禹死后,后人把他尊为水神,各地兴建禹王宫、禹王庙,对他进行祭祀,主要是怀念他的治水功绩,并祈求他保佑风调雨顺,河流安定。大禹文化可谓古蜀与藏羌复合文化集成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禹文化组成要素相融互动,争奇斗艳、相得益彰。大禹的影响,“不仅仅在历史,而且还在当下”,大禹精神中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应该与时常新。大禹文化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蕴藉还在于他能以文象的力量和文脉的形式于潜移默化中给受众以启迪和教益,并使之获得人文精神的钙质,点燃止于至善的文化光焰,从而不断地走向睿智与崇高。
大禹农庄
四川大禹农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在大禹故里——汶川绵_成立。公司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导,并把文化休闲旅游作为新型农庄发展的灵魂,让公司走上了从生态农业到文化旅游、从餐饮住宿到度假休闲的多元化发展道路。通过在国家AAAA风景区——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区内建设“大禹农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已迅速成长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及“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四川大禹农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辖多个子机构,包括汶川大禹高山食品有限公司,主营生态农产品、地方特产、保健品;阿坝州大禹农民培训学校,主要培训项目有,乡村旅游、果树园艺、养殖种植、酒店服务与管理、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加工、烹饪、农机维护与操作、电子商务、羌绣竹编等。并与四川休闲农业协会指定网站“麦味网”结成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公司拥有业内最专业的团队,将为您打造不一样的休闲体验。文化与科技交相辉映,古朴与现代完美结合,大禹农庄,因禹而大;农庄大禹,缘农而庄。
品牌口号:大禹农庄快乐健康
品牌性格:专注专精绿色农业,关注生态环境
务实服务休闲娱乐,实践健康生活
品牌价值:我们是值得信赖的生态农庄,为您提供包含浓郁文化气息的绿色生活
经营使命:呵护生态环境研发绿色产品贡献健康生活
文化氛围:古老而独特的羌族风韵结合现代化酒店,为您带来全新的体验;崇高而无私的大禹精神融入产业化农庄,给您的人生留一处世外桃源。
企业精神:弘扬大禹奋发创新、吃苦耐劳、励精图治的顽强拚搏精神,打造国内一流生态农业集团公司。
团队理念: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坚持以人为本,发扬团队精神,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打造学习型团队、创新型团队、精英团队。
花湖
一、花湖简介
花湖位于四川若尔盖和甘肃郎木寺之间的213国道旁,是热尔大坝草原上的一个天然海子。热尔大坝是我国仅次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第二大草原,海拔3468米。在藏语中,“热”指一种名为“热”的经,“尔”指部队。因当年吐蕃国征服此地时,出兵前念了一种名为“热”的经,故以“热尔”名之。热尔大坝上有三个相邻的海子,最小的叫错尔干,最大的叫错热哈,花湖是居中的一个。花湖因水中盛开妖艳奇异的不知名小花而得名,这里是中国最大最平坦的湿地草原,花湖四周数百亩水草地就是“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黑颈鹤为主,可以走上浮桥,陶醉在湖水和鲜花的美景中,与水鸟嬉戏,寻找黑颈鹤的足迹。
二、民俗
当地的'婚嫁风俗,男人可以娶四个老婆;夫权;彩礼简单,朋友们每人出一袋青稞就是酒席了(农区的,不是牧区;朋友结婚时,也同样出一袋青稞,也就算是红包,很实在;第一个老婆是父母之命聘的,还有喜欢的可以自己娶,父母不再干涉(当地人很少超过2个老婆,说是太多家里就搞不定;一个老婆可以生3个孩子,再多的话计生委就要管了。
三、路线
交通:山高路远,自驾车或包车前往,可沿途欣赏黄河第一湾。也有班车直达若尔盖,成都茶店子客运中心站发车,大约需12小时。成都茶店子客运中心站电话:87506610。每天上午有7点和7点20两班,参考票价81~88.5元一人,视当时出车的档次而定。
门票:花湖10元,不要妄想逃票,守门人有上了膛的x枪,且到处是藏獒。可以作讲价的努力,比如说,22个人买20个人的票,但不要抱太大希望。(现在已经是20元,但人多不要票可以少一半。景区大门修好之后,可能会涨为:60/人;月亮湾,停留一秒拍照,马上就有红袖笼前来收费:10元/人
住宿:视时间安排,可住若尔盖县城的宾馆,标间价格从100到380不等,人多的话,50一个的也有。想拍落日或朝霞的人可住在花湖的帐篷宾馆,条件一般,收费也不高。湿地气候比较阴冷,加上高原气候多变,要注意保暖,最好自备睡袋。
虹桥沟
虹桥沟景区地处两河乡中枢地带,属两河乡虹光村和两河村辖地,沟口距两河乡政府3公里。虹桥沟为规则的东西走向,地势北高南低,沟口至沟尾约30公里,沟口海拔3125米,沟尾(黄鸭海子海拔3870米,山峰与河谷高差在2000米左右,景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景区公路由于多年失修,现已成马道。顺沟而上,随着海拔的上升,气候从沟口的温带气候到沟尾的高山寒带气候变化。
虹桥沟景源由峡谷、沙棘林、森林、飞瀑、溪流、草甸、高山湖泊等构成,沟内有绕林穿梭的溪水,遒劲挺拔的千年沙棘,色彩斑斓的花丛草甸,轻沙般飘逸的飞瀑,带相和季相十分鲜明的植被分布与座座奇山异峰浑然一体,营造出神秘气象,让人神思万千。沟内的主要景点有手板印、青草坪、鱼海子、两叉河等,沟内最引人入胜的是沙棘林。
沙棘林:在虹桥沟景区,沙棘如同精灵样到处闪烁着身影,他们或独树一处,或三五株相簇,或成百上千漫延数里,沙棘树遒劲横斜盘曲交错的苍劲枝条塑造出千姿百态,造型意境丰富,极上镜。青草坪(海拔3540米一带的沙棘林更是规模宏大,气势壮观,造型别具一格。
海子:景区内海子有10多个,最具特色的海子属黄鸭海子(海拔约3870米,面积2000余亩,周围雪山林立,森林环绕。夏日,山和树倒映碧净的湖面,黄鸭休憩于沙丘之上,水下鱼翔浅底,幽僻宁静之中,尽显蓬勃怡然生机;秋冬时节,雪覆冰封,湖面平明如镜。
湖泊、飞瀑:虹桥沟的水充满精气,湖、瀑、溪、河、滩,连缀一体,飞动与静谧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千颜万色,多姿多彩。高低错落的群瀑高唱低吟;大大小小的群海碧蓝澄澈,水中倒映红叶、绿树、雪峰、蓝天,一步一色,变幻无穷;水在树间流,树在水中长,花树开在水中央。
看点:蓝色的涓流,五彩的海子流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珍稀的奇花异兽,梦幻的流云霞光,浪漫的红叶白雪,斑斓的野花草甸,构成了生机盎然的原生画卷,让观光旅游、写生和摄影爱好者的理想去处。
景区由于公路长年失修不能通车,只有宽敞的马道适合于步行或骑马-。景区路面均为泥巴路。
建议一日游,吃住可安排在乡政府招待所。也可以安排在景区的农户家,以农家饭为主。
若尔盖湿地
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洲若尔盖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9′--102°59′,北纬33°25′--24°80′,总面积16670.6公顷。
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于1994年经若尔盖县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动物。若尔盖县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四川省阿坝州北部,地处黄河、长江上游,其湿地涵养了大量水分,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特别是黄河30%的水来自若尔盖湿地。
区域特色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若尔盖县境内,总面积16670.6公顷,其湿地沼泽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保护区于1994年经若尔盖县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后又升级为国家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动物。该保护区不仅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还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位于若尔盖沼泽的腹心地带,是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区内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
为平坦状高原,最高海拔3697米,最低海拔3422米,气候寒冷湿润,泥炭沼泽得以广泛发育,沼泽植被发育良好,生境极其复杂,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特有种多,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也是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据初步调查,区内植物(包括菌类有207种,其中星叶草、冬虫夏草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脊椎动物有21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鹤、胡兀鹫、秃鹫、大天鹅等30多种,并为黑颈鹤的集中繁殖区之一,种群数量达480只左右。本区还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黑河和白河两条黄河上游的支流纵贯全区,便该区生态系统脆弱,一旦破坏后很难恢复,辖曼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动物,研究自然环境变迁,古老生物物种保存,繁衍,分化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周边有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的若尔盖、阿坝、红原、壤塘四县,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四周分别与甘肃省玛曲、碌曲、卓尼、迭部四县接壤。距兰州533公里,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驻地马尔康330公里,南距成都596公里。人口6.41万人。每平方公里6142人。
地形简介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若尔盖县内,若尔盖县地形复杂,海拔3400米以上,群山环抱,东西与南北最大距离约150公里,土地总面积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将全县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单元和自然经济区。中西部和南部为典型丘状高原,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植被以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的草原为主。平均海拔3500米,境内丘陵起伏,谷地开阔,河曲发达,水草丰茂,适宜放牧,以饲养牦牛、绵羊和马为主,为纯牧业区,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也是全国三大草原牧区之一。属河曲马品系的唐克马是全国三大名马之一。西部草原是半农半牧区,有耕地8万亩,适宜种植一年生农作物,以青稞为主,其次有小麦、豆类作物和洋芋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和亚麻,还出产少量苹果和花椒。该地区木材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01139.5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123.22万立方米,主要有冷杉、云杉等树种。原始森林与雪山草地,河谷农业交相辉映,草地连绵,积水成沼。
阿坝县海拔多少米(康定的海拔
1、阿坝县海拔高度是多少米。
2、阿坝县海拔有多高多少米。
3、四川阿坝县海拔。
4、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海拔。
1.阿坝县的海拔高度为3290米。
2.阿坝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年波也则山平均海拔4900米以上,境内最高峰5154米,终年积雪。
3.北以鹅持下仍山为天然屏障。
4.东南部查理乡境内有阿依拉山。
5.北部和东部是广阔的高原浅丘草地。
6.西部和中部为深丘状草地,逐渐向南部高山峡谷林区过渡。
7.高度由海拔5141朱递减到2936米。
8.地貌分为东北丘状高原、平坦高原区。
9.中西部盆地、高原山地区。
10.南部高、中山河谷林区三种不同地貌区域,并有高原山地向高山峡谷过渡的地貌特征。
11.地貌分为东北丘状高原、平坦高原区。
12.中西部盆地、高原山地区。
13.南部高、中山河谷林区三种不同地貌区域,并有高原山地向高山峡谷过渡的地貌特征气候阿坝县境属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秋相连,于雨季分明。
14.年均降水量712毫米,湿季(5—10月降水集中,占全年的86%。
15.年平均气温3℃,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相对无霜期33天。
16.水文阿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巴前颜喀拉山槽区,位于川西高原北隅长江、黄河支流分水岭河源地带,地形复杂。
17.县境垮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境内有麻尔曲河、阿柯河和贾曲河及其支流和溪沟以及大小海子(高原湖泊。
阿坝县在哪个省阿坝县属于哪个市
截至2019年8月,阿坝县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等13县、市,219个乡镇(镇51个,乡168个,1354个行政村。
阿坝县(101°18′—102°35′,北纬32°18′—33°37′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位于川、甘、青三省结合部。
扩展资料:
阿坝县的历史沿革:
1951年8月和平解放。
12月建立相当于县的阿坝藏族自治区人民***。
1954年1月,西南行政委员会批准设县。
1956年3月正式完成建县。
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统治人民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90年底,全县行政建置为1镇、5区、18乡、2场、83个行政村。
1997年,阿坝县面积10369.6平方千米,人口5.4万。
辖1个镇、18个乡:阿坝镇、哇尔玛乡、麦昆乡、龙藏乡、河支乡、各莫乡、甲尔多乡、四洼乡、德格乡、安斗乡、求吉玛乡、安羌乡、洛尔达乡、茸安乡、垮沙乡、柯河乡、麦尔玛乡、查理乡、贾洛乡。
县***驻阿坝镇。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达到62312人。
2004年,阿坝县辖1个镇、18个乡。
阿坝县县城海拔多少米
;
1、四川阿坝县的海拔高度3290.米。
2、阿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川甘青三省交汇处,与州内的若尔盖县、红原县、马尔康县、壤塘县和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等7县接壤,是内地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是重要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是以牧为主、农牧林兼营的县,属典型的老、少、边、穷、病地区。
3、县境内地形复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县城海拔3290米,境内最高海拔5154米,最低海拔2936米,径流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无明显四季之分,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太阳幅射强,年均气温4°C。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不到黄河心不死 跳到黄河洗不清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中流砥柱/砥柱中流
鲤鱼跳龙门
泾渭分明
海晏河清
河清海晏
河山带砺
黄河水清
砺山带河
俟河之清
黄河谚语、成语诗句、名句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到黄河心不甘。说 尽 黄 河 只 为 水(谚语)
意 思:比 喻 说 了 多 少 话 , 只 有 一 个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争 辩 了,~,还 是 对 我 有 意 见。
跳进黄河洗不清。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看来他是不 到黄河心不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黄河的形成:
之一
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惊人的抬升运动中,跃然升出地面,其他板块边缘发生断裂褶皱,形成阶梯状地貌,原来广泛分布的湖泊汇集成河。一条由湖泊汇集而成的大河随之奔腾而下,形成地质构造史中惊心动魄的一幕。
之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是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黄河与我国其他江河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17,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4位。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二是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水量的60%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场暴雨洪水。这种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给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三是地上悬河。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目前黄河下游堤防临背悬差一般5~6米。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约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约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约5米。悬河形势险峻,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灾害频繁。
黄河北抵天津,南达江淮,洪水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同时黄河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长期难以恢复。由于洪水灾害频繁,历史上黄河洪水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黄河情况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余次,该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防洪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小浪底工程浩大,总工期十一年。它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讯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工程于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二日正式开工,于1997年11月截流。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用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达80多亿元,完成各类土石方14亿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当于建造13座万里长城。群众投劳近5亿工日。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已连续夺取50年黄河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胜利。
确保黄河岁岁安澜,不仅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据综合分析计算,黄河下游50年不决口,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亿元。避免人员伤亡、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环境恶化、影响社会稳定等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处,提水工程2.9万处,干流设计引水能力已超过6000立方米每秒。流域内及下游沿黄地区灌溉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120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1亿亩,增长了8倍,其中宁蒙河套灌区、汾渭灌区和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这3大片灌溉面积占全河的70%以上,用水量占80%。灌区农业增产效益显著,在约占耕地面积4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以上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许多灌区已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棉基地。
黄河下游现共修建引黄涵闸94座,引黄灌溉和抗旱浇地面积达3600多万亩,平均年引水量近100亿立方米,豫、鲁两省沿黄20个地、市的百余县用上了黄河水。
黄河水资源利用范围,已从过去主要用于农田灌溉,转为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沿河兰州、包头、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矿企业,均以黄河为主要水源。农村27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也靠黄河供水得到解决。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岛)、引黄济卫(河)等跨流域调水工程。
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共580亿立方米,目前已耗用307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高达53%,与国内外大江大河相比,已属较高水平。据综合分析计算,建国50年来,引黄灌溉、供水的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亿元。
防洪历史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黄河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区别于其他河流的显著特点。因此,在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史上,就有了源于下游决口改道而带来的多个黄河故道。如禹河故道(亦称《禹贡》河道)、西汉故道、东汉故道、明清故道等。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禹河故道。行河时期,从大禹治水开始算起,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1400余年,是黄河史上有记载以来最早的一条古河道。
黄河水神与灵物的传说
黄河水神,由来已久,但历史上各朝各代水神的具体名称不同,大河上下各段各地所敬奉的河神与致祭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史籍上记载的黄河水神,最早的一位是河伯。河伯在史籍记载上有“冰夷”、“冯夷”、“无夷”等名。最初很可能是大水有灵一类的自然崇拜,后来渐渐变成为人格化的水神。
他们说,有个叫冯夷的人,被黄河水淹死,一肚子怨恨,就到天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天帝听说黄河危害百姓,就封冯夷为黄河水神,称为河伯,治理黄河。
大禹,是国人最崇敬的历史人物之一。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是为世人所无限敬仰。透过现象看本质,其真正意义却在于:首先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真正创立者,其次是在他的治理下,黄河历1400余年无河患,世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大禹治水后的黄河河道也被世人认为是最佳的河道,并长期影响着后人的治河活动。
伴随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人们有时也把大禹当作黄河水神来敬奉。
郑州一带民间有《河伯授图》的传说,说是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一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这故事所要交代的就是大禹是继河伯之后的黄河水神。河南武陟县嘉应观,最高的建筑是禹王阁,阁内塑禹王锁蚊像,而且站在阁上,就可以看到茫茫黄河。开封城东南有一座禹王台,高丘上建有禹王殿,原殿中供奉有高八尺的禹王铜像。山东济南龙洞山,旧名禹登山,传说为大禹治水登临处。
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 。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九曲
黄河的弯多,素有"九曲黄河"的说法。黄河在黄土高原转了许多的大弯之后,呼啸奔腾远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还在我们耳旁回荡:"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说明黄河的弯曲多。黄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弯曲,干流的主要大弯有6个,小弯更多了,大多在黄土高原。大弯中,180度的大弯有3个,90度的大弯有2个,45度大弯有1个。而黄河总的走势就构成一个"几"字型的大弯,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仅为2068公里,但实际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64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7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