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手,隋唐的农作物,水利灌溉分别是什么
隋唐时期作物种类有了较大的变化。唐末韩鄂《四时纂要》记载的作物品种比北朝时的《齐民要术》有所增加,其中粮食作物除传统的粟、麦、稻、黍、菽外,又有薯蓣、荞麦和薏苡等。这三种作物可能在唐以前已有所种植,如荞麦在陕西咸阳的汉墓中曾有出土,但是到了唐朝才见于文献记载。笔者推断这三种作物在唐朝时可能已有较大面积种植。即便是传统作物粟、麦、稻、黍、菽的种植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在《齐民要术》的记载中,粟居首位,麦、稻则稍后于粟。而在《四时纂要》中,已成为粟、麦、稻并称,说明这个时期稻麦的种植比前代更加普遍。据考古发现,唐代洛阳含嘉仓里收藏的粮食主要是粟米和稻米。杜甫《忆昔》诗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值得一提的是,中唐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向南推移,出现了“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宰相求杭州启》)、“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韩昌黎集)卷十九)的局面。此时南方稻米岁运已为300万石(《旧唐书?食货志下》记载),可见南方水稻在当时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
随着水稻种植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水稻的优良品种。据唐诗和《四时纂要》的零星记载,这个时期的水稻品种主要有蝉鸣稻、玉粒、江米、白稻、香稻(香粳)、红莲、红稻、黄稻、獐牙稻、长枪、珠稻、霜稻、罢亚、黄稑、乌节等15种。除白稻、香稻和黄稑外,其余品种均未见于前代文献,应为隋唐时出现的新品种。其中香粳还是苏州和常熟的贡品,黄稑和乌节则为扬州的贡品。⑼
这个时期麦类则在北方大规模种植,在南方有小面积地种植于丘陵旱地,如樊绰《蛮书》记载“小麦即于岗陵种之。”此时麦类已成为仅次于稻,而与粟处于同等地位的粮食作物,并在全国形成了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
在《四时纂要》中还有关于茶叶、棉花、食用菌的种植记载。至于茶叶的种植虽然在西汉时就有茶市的记载,但在唐代以前所饮茶叶,主要以是采集野生茶为主,栽培尚不普遍。就连这个时期出版的《茶经》中也很少关于茶树栽培的记载,而仅仅提到“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但是在《茶经》之后,茶叶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唐朝全国产茶地已有五十多个州郡。除南方老茶区之外,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区也都有茶叶生产。《四时纂要》一书中以“种茶”和“收茶子”两节写了茶叶的种植和管理。可见茶树的大规模种植应该是从唐代开始。
李唐建国之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凋零;“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①在这样严重摧残后的经济局面上建立起来的政权,要使其巩固起来,首先必需逐渐恢复农业经济,而兴修水利灌溉沟渠,又是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
唐一代对水利工程的兴修甚为重视。中央政府设有水利郎中之职,兼理全国航运、灌溉事务,《唐六典》卷七:“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棹灌溉之利,咸总而成之。”在京畿之内的水利沟渠更为重视,专设官吏管理,《唐六典》卷23:“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决坏,则下于所由而修复之。每渠及斗门,各置长一人。至于溉田时,乃令节其水之多少,均其灌溉焉。”在特为重要的堰渠,专设渠堰使,《通鉴》卷213开元十六年(728)正月“丙寅以魏州刺史宇文融检校汴州刺史,充河南北沟渠堤堰决九河使。”《唐会要》卷89:“贞元十六年(800)十一月以东渭桥纳使徐班,兼白渠、漕渠及升原、成国等渠堰使。”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唐代中央政府对水利建设的重视,是有甚于前代的。在唐政府的重视下,人民发展了水利事业,劳动人民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开凿了许多灌溉渠道和修筑了无数的堤堰。《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了这些水利建设的情况,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卷12水利:“欧阳永叔作唐书地理志,凡一渠之开,一堰之立,无不记之,其县之下,实兼河渠一志,亦可谓详而有体矣。”顾炎武所谓“无不地之”,未免言过其实,但记载较为全面倒是事实。今以《新唐书地理志》所记水利建设的数目为本,并补之以两唐书本纪列传中关于水利建设的记载为地志所遗漏者,试列一表,并以安史之乱前后为分期,以观其地区分布的情况及前后的比重。
鱼苗、虾苗是不是鲜活农产品
按加工程度可分为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初级农产品是指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为主的产品;加工农产品是指那些必须经过某些加工环节才能食用或使用的产品。按特殊程度可分为普通农产品和名优农产品,普通农产品指常见的农产品,如高粱、花生、玉米等;名优农产品指经济效益显著,成为当地有品牌、有标识的农产品。
一、农产品品牌按不同标准可分为哪些种类
1、按照加工程度划分
(1)可分为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
(2)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产品。包括谷物、油脂、农业原料、畜禽及产品、林产品、渔产品、海产品、蔬菜、瓜果和花卉等产品。
(3)加工农产品是指必须经过某些加工环节才能食用、使用或储存的加工品,如消毒奶、分割肉、冷冻肉、食用油、饲料等。
2、按照其特殊程度划分
(1)可分为普通农产品和名优农产品。
(2)普通农产品是指平常见到的农产品,如如高粱、稻子、花生、玉米、小麦以及各个地区土特产等。
(3)名优农产品是指由生产者志愿申请,经有关地方部门初审,经权威机构根据相关规定程序,认定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显著、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主导产业,有品牌、有明确标识的农产品。
3、按农产品基因形成的方式划分
(1)可以分为转基因农产品和非转基因农产品。
(2)转基因农产品是指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即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些生物的基因上,进而培育出人们所需要的农产品。
(3)非转基因农产品是指不含有任何转基因成分的农产品或者含有转基因总量极低的农产品。
二、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1、农产品滞销的原因
(1)农产品自身的属性
农产品的周期性一般比较固定。在收获的季节会集中上市,瓜果蔬菜等不易贮存的农产品需要尽快卖出,同时农民为了回收资金以便于再生产,加上流通紧张的问题,大量的供应会压低价格,造成?卖难?的现象。
(2)短暂性的供大于求
当某个农产品的产量大于需求,也就是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幅度大于增产幅度,就出现了丰产不丰收的现状。
(3)农产品种植的盲目性
农民生产的盲目性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当某种农产品出现赚钱效应的时候,大多数人就会一哄而上种植这种产品,结果导致这种产品的严重供过于求;当某种产品亏损的时候,多数人又都大量减少甚至停止该种农作物的种植,结果导致该种农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暴涨,这样的价格暴涨暴跌,使农产品陷入一个周期性循环。
(4)缺乏品牌意识
在农村,能够意识到品牌问题的农民寥寥无几,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不管丰收与否,农民都很难赚到钱的原因所在,只靠销售原材料的销售方式,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价格的竞争。农村基本是包产到户的生产方式,每一户人家种植的农产品的规模都是有限的,销售的时候各自为战,无法进行品牌的统一宣传,另外政府在这方面也缺乏有效的引导,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多年来农产品始终贱卖的现象。
(5)运输成本高
不断飙涨的燃油价格,造成蔬菜运输成本增加,还有高速公路过于密集的收费,都加大了蔬菜流通环节的成本,加剧了蔬菜滞销。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规划不合理,流通环节过多,导致迂回运输、长距离运输,流通费用过大,这也是导致蔬菜生产价格与销售价格悬殊的重要原因。
2、农产品滞销的解决方案
(1)低成本高品质
价格是市场竞争的法宝,同品质的农产品价格低的,竞争力就强。生产成本是价格的基础,只有降低成本,才能使价格竞争的策略得以实施。要增强市场竞争力,需要实行低成本低价格策略。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优价正成为新的消费动向。要实现农业高效,必须实现农产品优质,实行?优质优价?高产高效策略。
(2)提前掌握信息
种植之前,农户必须了解市场供求信息,学会错位看市场,不要盲目跟风。除大宗粮食类农产品外,尽量选择独特、稀少、珍贵的品种,这样才可以保障自家产品的竞争力。
(3)规模效应
加入农村合作社,与广大农友们抱团合作,建设稳固的直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既降低运营成本,有便于产品安全可溯。农户们还可借助农业会展,推介自己的品牌、形象,与终端消费者直接沟通,了解本行业最新产品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
(4)反季节化策略
由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与市场需求的均衡性的矛盾带来的季节差价,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要开发和利用好这一商机,关键是要实行?反季节供给高差价赚取?策略。实行反季节供给,主要有三条途径:
①尽可能使产品提前上市。
②通过科学手段,使农产品销售期可以延长,让生产旺季销售变为淡季销售。
③开发适应不同季节生产的品种,实行多品种错季生产上市。
(5)特殊性
因地制宜的选择品种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耕种。这样除了可以让农户朋友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利于营销之外,也降低了在耕种过程中的风险。
当然是.
农产品的概念
农产品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 生产的各种植物、动物的初级产品及初级加工品。具体包括种植、饲养、采集、编织、加工以及捕捞、狩猎等业的产品。这部分产品种类复杂、品种繁多,主要有粮食、油料、木材、肉、蛋、奶、棉、麻、烟、茧、茶、糖、畜产品、水产品、蔬菜、花卉、果品、干菜、干果、食用菌、中药材、土特产品以及野生动植物原料等。
水产品
水产品是指水生的具有一定食用价值的动植物及其腌制、干制的各种初加工品。水产品,特别是鱼、虾、贝类等,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的重要食物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蛋白质需求量的不断增长,水产品作为动物性蛋白质的来源,其重要性日益显著。
水产业是以栖息、繁殖在海洋和内陆淡水水域的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和海兽类等水产资源为开发对象,进行人工养殖、合理捕捞和加工利用的综合性社会生产部门。我国沿海渔场的总面积达43.6万平方公里(1994年),占世界渔场总面积的23.7%。我国海洋鱼类约有1700种以上。我国淡水鱼类有800种以上,其中有经济价值的有250多种,体型较大、产量较高的有50多种。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方针是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重在保护。近年来我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严格采取休渔制度,使我国的海水、淡水捕捞和海水、淡水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水产品按生物学分类法可分为藻类植物(如海带、紫菜等)、腔肠动物(如海蛰等)、软体动物(如扇贝、鲍鱼、鱿鱼等)、甲壳动物(如对虾、河蟹等)、棘皮动物(如海参、海胆等)、鱼类(如带鱼、鲅鱼、鲤鱼、鲫鱼等)、爬行类(如中华鳖等);按商业分类可分为活水产品(包括海水鱼、淡水鱼、元鱼、河蟹、贝类等)、鲜水产品(含冷冻品和冰鲜品,包括海水鱼、淡水鱼、虾、蟹等)、水产加工品(按加工方法分为水产腌制品和水产干制品:包括淡干品、盐干品、熟干品;按加工原料分为咸干鱼、虾蟹加工品、海藻加工品、其他水产加工品)。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79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