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为何再次被提?背后大有深意!

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为何再次被提?背后大有深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拆旧盖新”似乎已成为普遍的事。

尤其对于农村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到了城市,一些村子成了“空心村”、“留守村”,“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了农村留守老人们的真实写照。

人少了,村子空了,人口稀稀拉拉,一方面,将这些人口集中起来也方便管理,而另一方面,人口集中以后,闲置的土地资源也就集中起来,避免了土地浪费。

这听上去挺美好的,但是到了实际中却是另一番模样。

一、撤并村庄、合村并居为何被抵触?

如果按照发展来看,撤并村庄、合村并居后,小村庄变成了大村庄,方便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同时也可以把资源集中起来。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把分散的人口聚集起来。

这个为什么重要呢?

因为人口的变迁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中国几十年的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庞大的人口变迁史。

比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人口主要以农村人口为主,当时百业待兴,于是农村这个劳动力最集中的地方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后来的“上山下乡”,大量知识青年下乡到农村,既消除了劳动力过剩的城市的压力,从而也补充了农村生产力的不足。

在当时情况下,农村的生产力和人口成正比,人越多,生产力也就越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开荒热潮。

也正是依靠着农村强大的生产力,以及对农产品的剪刀差,使农业不断支撑工业,农村不断支撑城镇,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沿海城市快速发展,开始吸引大量人口涌入,进而又到城市,最后催生了城市的发展,成为大城市、超大城市。

所以,在发展这件事上,是没人离开过人口红利的。

但是为何撤并村庄却被抵触了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些地区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政策的本意,背离了初衷,走了样。

一些地方不管三七二十一,采用“一刀切”地方式,不论村民是否愿意,通过强拆农民房子,让农民上楼,甚至搞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堆盆景”,给农民造成不便,而且劳民伤财,反而造成了更大的资源浪费。

其次,农民搬迁上楼后,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模式。

很多农民家里还有地,以前种地离得近,也方便,但搬迁后,距离远了,而且能不能继续种了都不好说,而不种地又能干什么呢?

当前留守农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本身就不强,失去了土地靠什么生存这是一个担忧。

第三,农村和城市不太一样,农村的人情关系比较重。

街里街坊都互相串门,聊天,一起干活,但搬迁以后熟人没了,熟悉的环境也没了,让人很难适应。

再加上一些地方的拆迁补偿很低,并不够购买新居,往往自己还要再掏一部分钱,再加上生活成本也增加了,收入没了着落,支出还增加了,让不少农民心里没底。

二、政策再次强调,有何深意?

后来国家明确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严禁强拆农民房子,而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再次明确提及“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那么,数次提及背后有何深意呢?

首先,是三农工作重心再提升。

自2020年,我国完成了两件重要的大事,即脱贫攻坚和小康社会以后,三农工作的历史重心发生了重要改变,即从原来部分的、阶段性的发展转变为全面的乡村振兴。

而从近几年的一号文件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已连续三年主题全部落在了乡村振兴。

而乡村振兴与农村改革不一样,乡村振兴是全面式、全方位的,而尤其在涉及农村土地、农村生活这方面是稳之又稳、慎之又慎。

其次,尊重意愿就是尊重规律。

多尊强调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意愿是什么呢?就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为什么说尊重意愿就是尊重规律呢?

回顾过去每一次的人口大迁移,其实都是意愿,大量人口涌入沿海城市就是意愿,因为那里有更好的发展,更多的希望。

如果强行拽去,别别扭扭地拉去,肯定是不行的。

第三,体现了三农工作的核心。

很多人认为,三农的核心是农业,农业发展好了,农村、农民才会好,但新农观认为,农业是基础,是支撑,但并不是核心,那核心是什么呢?是农民,以人为本,这个“人”既是人民,也是农民。

三、城镇化的本质

虽然城镇化是大趋势,但是城镇化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有多少农村人口进城,而在于城镇能否给进城农民提供足够的生活支撑和保障。

以前农民收入主要是靠种地或者养殖,但搬入城镇后,生活成本增加了,那么城镇的收入能否支撑农民失去土地以后的生活开销以及增加的这部分生活成本,这是一个城镇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这不仅包括就业,还包括医疗、教育以及养老,这也是今年的一号文件中为什么提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从今年的文件中可以看到,以乡村振兴为重心全面推进三农改革的这条路已经十分清晰了。

相信在未来还会有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利好三农发展。

更多热点,欢迎收藏“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

C2F模式对于深化“三农”改革起到什么作

分类: 社会/文化 >> 社会话题

解析:

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后,参与国际竞争,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 *** 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农业带来的风险。

2、为何“三农”问题成为关注热点

影响社会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 *** 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 就业压力大

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3、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但是学者们却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的其实就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城镇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

徐宏源还指出,对于现在各大城市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

国民待遇

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另外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

减税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国的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我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 *** 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厉以宁还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 *** 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

*** 措施

国务院总理 *** 在3月5日的 *** 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 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起到对稳固经济恢复基础、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势头,对稳固经济恢复基础、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83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