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曹操每年能获得几千万石军屯粮食,他为什么这么阔?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无数割据势力趁机而起。这些割据势力往往有大小不一的军事力量,而他们想要站住跟脚,除了有兵之外,还要有相对充足的粮食保障。“民以食为天”,对民如此,对兵亦如此。

曹操每年能获得几千万石军屯粮食,他为什么这么阔?

曹操之所以能逐渐发展壮大,除了他本人的雄才大略等因素外,其推行的屯田政策,对曹操一统北方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屯田政策的背景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给了东汉王朝以沉重打击。虽然起义很快被镇压,但是流民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许多原本肥沃的土地成为无主荒田,朝廷赖以征收赋税的根基丢失了。

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

流民的问题是一个严重而棘手的问题,对当时的政权造成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地农民起义不断,需要维持庞大的军事力量镇压。第二,流民就食各地,不从事生产,官府丢失税收根基,亦对治安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第三,流民中的许多人,投奔了当时一些颇有势力的世家大族,成为他们的部曲、佃客。这些人只需要对世家大族承担义务,而不必给朝廷承担赋税或者徭役。长此以往,对于政权的存立极为不利。

而见识过农民起义威力的曹操,便不得不采取措施,解决流民和土地结合的问题。而屯田政策的两个关键因素,土地和人,也很快被曹操解决,从而为屯田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当时屯田所需的土地是不成问题的,大量的无主荒田被收为国家公田。

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

而在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巩固了在兖州的统治,开始围攻汝南、颍川的黄巾军。在这个过程中,大胜黄巾军的曹操,收编了其中许多农民以及他们的劳动工具。

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

土地和人都具备了,曹操破解流民这一问题的方案,终于具备了实施条件。因此,曹操采取西汉、东汉以来,边疆军事屯田的制度,把这些人强迫性地安排在土地之上进行生产。试点成功之后,曹操便开始在自己所统治的地区大力推行开来,且迅速取得了成果。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这样不但解决了军粮,使得曹操有实力扫灭群雄,一统北方。也使得原本流徙各地的农民,又重新和土地结合起来。在屯田政策中,官府成了大地主,从事生产的农民、士兵成为屯田客、佃兵,构成了官府大地主和屯田客、佃兵的生产关系。

那么,曹操时期的屯田是怎么实施的呢?

屯田怎么实施

屯田政策既然是从两汉边疆军屯发展而来,自然是带有极强的军事色彩。而在曹操手中,屯田发展为民屯和军屯两种形式。

民屯是由中央朝廷的大司农掌管,大司农下设置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屯司马等各级官僚体系。其中,典农中郎将负责郡国的民屯,其地位和郡守相当。典农都尉负责所在县的民屯,其地位和县令相当。民屯的基本生产单位是“一屯”,管辖屯田客50人,由屯司马负责。

这样从上到下,就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加大了执行效率和执行力。而从这些官职的设置来看,中郎将、都尉、司马这些称呼,民屯有着严重的军事色彩遗留。

军屯则要相对简单一些,由所在军将负责劝课农桑。而大司农也会派遣司农度支校尉、度支都尉到军屯所在地,专管军队中的屯田事项。军屯以营为单位,每营有佃兵60人。

不论是民屯还是军屯,他们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官府有权力随时把他们搬迁到其他地方。而且,在平时的生产过程中,各个屯田单位都有着自己固定的场所,而不能任意迁移。除此之外,这些屯田客、佃兵要承担的赋税是十分沉重的。

兵持管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

如果用官府配备的耕牛,那么官府要收取所获粮食的六成。如果自己有耕牛,那么耕作者和官府是五五分成。这比两汉时期的十五税一或者三十税一,甚至比地主收租的十分之五,都要沉重,这无疑严重打击了屯田客、佃兵的生产积极性。

除此之外,和原来那些自耕农相比,屯田客、佃兵被严重束缚在土地上,其劳动直接受屯司马或者度支都尉的管辖,远不如自耕农自由。因此,在屯田初期,屯田客、佃兵经常发生逃亡或者起义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亦不得不做出了让步。但是对民屯和军屯,曹操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

对于民屯,曹操改原来强制屯田改为自愿应募,且在民屯之后,可以免除兵役义务。如此一来,自愿民屯的农民多了起来,民屯的问题得到解决。

但对于军屯,曹操却是保持了高压态势。对于逃亡的士兵,除了其本人要受到军法惩处外,其妻子和孩子也要受到惩罚。如此一来,即使士兵想要逃亡,也不得不顾及自己的家庭。从此后,佃兵多是父子相承,身份也远低于自耕农。因为他们不仅受到军法的威慑,还要受到军屯法的制约。

屯田制度使得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也使得曹操有实力逐渐扫灭群雄。而随着曹操地盘的扩大,屯田的实施范围亦随之扩张。

淮南淮北,皆相接连,自寿春到京师(洛阳),农官田兵,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而为了配合屯田制度,曹操对于农田水利也是十分关心。曹操在位期间,西到关中,北到幽州、冀州,南到河南、湖北交界处,东到淮南,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使得屯田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屯田制的消亡

曹操时期,对于屯田客、佃兵的剥削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后来的曹操也不得不做出适当妥协,才使得屯田政策得以继续推行下去。但到了魏末晋初,这种剥削更加严重了。

(魏末晋初)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及无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

这就使得屯田之人生活更加困顿,生产积极性也不高。即使有严刑峻法,也不能阻挡屯田客、佃兵的逃亡。他们或走上流民之路,或者投靠了其他世家大族,和东汉末年的情形十分相似。

而官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是让屯田客、佃兵扩大种植规模,借此想获得高额税收。但是在如此严重的剥削制度下,这种设想无疑会落空,最后甚至收成还没有原先播下去的种子多。再者,官府发放奴婢去屯田,然而效果甚微。

而此时的大官僚、大世族也想着多霸占屯田,甚至一次会霸占上百顷,更是加快了屯田制度的消亡。官府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自然是无法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等到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后,屯田的军事目的已经消失,屯田制也需要新的土地政策来取代。因此,屯田制便开始逐渐消亡了。

屯田制的影响

虽然屯田对于屯田客、佃兵的剥削十分严重,但在其相应的时期,亦有其积极影响。

首先,使得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复苏,流亡的农民又有了相对安稳的生产环境。其次,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冶铁业得到长足发展。大量铁制农具得到使用,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最后,屯田制加速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步伐,为后来西晋一统天下打下了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曹操时代的屯田制,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虽然屯田制是以严重剥削佃客为基础,却无疑加快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而“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对此亦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隋朝在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上承秦汉,结束了我国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统一,为唐朝的长期统一和繁荣构筑了新的历史平台。政治上:隋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了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选官制度,隋律令废酷刑、宽缓简明,对唐朝及后代王朝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以至远及东亚。经济上: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推行到全国,调整赋役制度,巩固自耕农经济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隋大搞基础建设:兴建两都、广设仓储、修筑驰道、开通大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统一,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关系上: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加强同西域联系,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对突厥等少数民族较开明的政策,对唐有积极影响。由于隋炀帝的暴政,隋朝仅存在了37年即为农民战争所推翻,为唐初政治革新提供了前车之鉴。隋朝开创了自汉以后又一个封建社会盛世之端,在我国历史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是在江淮、河北经济发展和隋统一的条件下开凿的。隋朝政治中心在陕西西安,后又营建东都洛阳,为了沟通漕运,解决京城大批官员军队的粮需,也为了解决“关河悬远,兵不赴急”问题,方便军事运输,加强对河北、江南等地的控制,而开凿了大运河。隋炀帝于605~610年,开通了自北至南的永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成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解决了我国通航河道无南北流向问题,成为水网纵横的南北交通运输大动脉。它对巩固统一和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的城市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在长达5000余里复杂的地理、水文环境下,巧妙地借用天然河道和古代运河通道,反映了当时我国水利勘测、工程设计方面高超的水平,证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经年常役上百万人,役期严急,不顾农民死活。加上隋炀帝多次巡游征用民工,给劳动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4.贞观之治与唐前期的繁荣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统治集团较开明廉洁,人才济济,能居安思危,重视民意,从而出现了一段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治世。此间政治清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定、国力逐渐强盛,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隋末农业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贞观之治的内容: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用人“唯贤是与”、“量才授职”、政府机构精炼、办事效率高。纳谏使臣下直谏蔚然成风,下情上达,避免决策失误。②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③重议门第,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加强皇权,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地位,扩大统治基础。经济方面: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唐太宗继续推行均田制、纳绢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②戒奢从简,太宗贞观前期提倡节俭,减轻了社会负担,亦有助于经济发展和政风廉洁。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兴办学校。这些文化措施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及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唐代专科学校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坚持反击突厥的侵扰,在华夷一体思想指导下,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注意保存少数民族部落体制,任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唐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与吐蕃的友好关系,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为唐朝持续发展,出现“开元之治”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和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5.盛唐衰亡的原因

唐朝从安史之乱走向衰落,地方藩镇割据,战乱连绵,朝廷中宦官专权、朋党相争,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朝政黑暗、统治力量极大削弱,广大人民困苦不堪,终于在唐末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政权趋于瓦解。907年,藩镇朱温代唐,存在了290年的唐朝灭亡了。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除了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因、果掌握外,更应认识到封建王朝的治乱更替是由封建制度固有矛盾的发展变化导致的。①经济方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唐初,在隋末农民起义打击下,调整统治政策,推行均田制,但并未触及官僚地主的土地私有制,相反对买卖土地限制放宽,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经济基础的变化影响到:a.官僚地主经济势力迅速发展,权利欲望膨胀。b.军事制度变化,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导致藩镇节度使成为军阀割据势力。c.农民生存处境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②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封建统治的基本特征。唐初,完善三省六部、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扩大统治基础,稳固统治。唐中期天宝以后,唐玄宗不思进取,奢侈腐化,委政于佞臣,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一般讲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皇权与其他政治势力,如外戚、丞相、宦官的权力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官僚中朋党宗派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③军事方面:举措失当,唐玄宗在边地设军镇,形成外重内轻;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在各地任命藩镇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究其实质,统治者腐败,政治败坏、中央集权削弱是唐后期政局出现混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的主要原因,根本上源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6.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交通发达,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政策,民族交往和中外经济交流加强,经济发展环境宽松。①建立在均田制、租庸调制基础上的农业全面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②手工业方面,官府重要而私营和家庭手工业发展,产地分布广,生产规模大,产量多,技术分工细,品种繁多,推陈出新,技艺高超。③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商品流通便利;货币统一,发行量大,早期金融机构“柜坊”出现;市场发达,城里设“市”,管理规范,乡村举办草市;商业服务机构发展,道有私家店肆、城中设有邸店。④城市兴旺。商业都会繁华,海外贸易发展。

7.唐朝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1)唐朝时,北方先后有突厥、回纥,东北有靺鞨,西南有南诏和吐蕃。

(2)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通过战争;设立管理机构(都督府、都护府);册封(封回纥、南诏首领);和亲会盟(吐蕃)等。

(3)唐朝民族关系史上既有友好往来,又有兵戎相见,其主流是和睦友好。

(4)各民族之间有大小之差,有先进和落后之别,但各有所长。

8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唐王朝是当时的世界大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享有很高威望。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交通发达,造船和航海技术较先进。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肯于吸收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唐朝周边国家多处于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需要学习借鉴,经济互通有无。总之,这些都促进了唐朝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盛唐文化对新罗、日本影响很大;与东南亚的交往以佛教为纽带;自西亚大食传入伊斯兰教,中国的造纸术西传大食;交流范围远及东罗马帝国和非洲。

二、分析下列历史现象

1、隋朝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隋朝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1)江南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南北经济的相互交流,为隋朝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2)分裂混战,不利于经济发展与交流。北方民族大融合,造成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趋于消失,重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3)南朝时士族势力衰落,削弱了封建割据的社会基础,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4)南方陈国因腐败而日衰,军纪松弛,不堪一击;(5)隋文帝加强了军队建设,做好渡江准备。隋朝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使中国再度走向统一。(2)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为我国封建社会走向繁盛创造了条件。(3)隋在统一和巩固统一中开创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2、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认识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由于隋炀帝暴政使隋朝速亡,故历史上对这一巨大工程的评价褒贬不一。正确的认识是:(1)从主观上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①加强南北交通,有效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这是主要目的。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③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2)从历史背景看,大运河的开凿是南方经济发展的结果。因为自三国以来,南方不断得到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赶上北方。隋朝统一后,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故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巩固统一。(3)从客观上看,一方面,开凿大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故人们把它归为隋炀帝的暴政。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对巩固统一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泽被后世。

3、对贞观之治的认识

首先,贞观是唐太宗在位时的年号。“贞观之治”则是对当时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的社会景象的誉称。其次,“贞观之治”的内容应理解为唐太宗为治理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这些措施主要有:政治上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任贤和纳谏;经济上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轻徭薄赋等;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第三,“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①隋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举措,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奠定了基础。②隋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作用。③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认真总结和吸取隋亡教训,励精表治,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④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直接创造了当时经济的繁荣。第四,“贞观之治”不是人间天堂。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在位期间,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就是常为后人称道的纳谏,唐太宗后期也不如前期那样从谏如流。

4、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三省六部制是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不断发展的结果。在此制度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且各有分工,这就使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品级较低,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权互相牵制,互相监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它表明封建国家的专政机构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了,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必须注意的是:三省互相制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他们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它能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之。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落

唐朝之所以出现“安史之乱”,主要在于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的腐朽,这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其次是唐玄宗用人失当,中央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地方重用安禄山等人。三是藩镇节度使的设置和权限扩大,他们总揽一方军事、行政和财政大权,便于扩展力量,形成割据势力;同时也造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使他们敢于反叛中央。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其表现在:①破坏了北方的经济,百姓流离失所,商旅断绝,人口锐减,满目荒凉。②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平叛将领拥兵自重,安史部将名义归降,实际上独霸一方,不服朝廷节制。③造成边防空虚,少数民族乘机进扰,边疆地区不时告急。唐朝衰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政治上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其中藩镇割据是主因;宦官专权造成了政局混乱黑暗;朋党之争使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崩溃。经济上则为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破坏。由上述因素导致的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朝统治,使唐朝名存实亡。

6、两税法的特点和意义

(1)两税法的特点是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两税不征力役,征收的是实物。其得名,一说源于夏秋两次征税,一说源于按土地、财产多少收税。

(2)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上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变革。①它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②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和财产为征税依据,意味着封建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③两税法与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相比要合理一些。因为租庸调制下,田连阡陌的地主与占少量土地的农民交税完全一样。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封建社会主要为土地)为征税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富不均现象;同时因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从而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也可相应地减轻农民负担。但两税法实行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故越来越严重;地主千方百计隐瞒财产,将赋税转嫁到租佃农民头上,而政府在两税之外又增加许多杂税,因而农民负担更加沉重。两税法只严格地执行了一个很短的时期。

7、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唐朝时期边疆地区发展的条件: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这是三国以来民族大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以前的民族融合,唐朝时期民族间的隔阂大为减少;唐太宗能采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通线”中的陆路交通也可通往不少边疆地区。

(2)要正确理解唐中央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四种和平方式——设机构、册封、和亲和会盟。唐在少数民族区域设置管理机构的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派官吏管理;二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官管理当地人民。册封是唐朝皇帝给少数民族首领加上某种名称或封号,目的在于加强对其民族的联系和管理。注意,唐朝册封的少数民族首领很多,不只是书上提到的这些。唐同吐蕃和亲与汉同匈奴和亲不同,它没有被迫因素,旨在加强汉藏联系。唐蕃会盟,旨在约束双方行动,维护和好局面。应该说,唐中央这样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从而大大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3)注意民族交往的双向性。一般来说,内地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经济文化比边地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先进,故对其影响很大。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也对内地汉族产生过重要影响,如长安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就是明证。

8、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史实、特点和原因、影响分析。

唐朝和新罗、日本、印度、中亚、西亚各国如波斯、大食等发生过友好往来关系。(具体史实见教材第四章第七节)。

特点是:①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③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有:①唐朝政权的强大,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②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④唐朝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⑤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影响: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亚、欧、非洲诸国土特产品输入中国;唐大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外来宗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对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②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唐与各国遣使往还,接纳外商和留学生。民间贸易交往不断。玄奘和义净到天竺探求佛学;鉴真东渡日本;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客死唐朝都城,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话。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a.新罗参用唐朝制度,行科举、设国学、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和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中华文化色彩。b.日本大化改新即是由留唐日本人回国策动的。其中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是以唐制为蓝本;律令大体采用唐律;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教材;佛教受到中国影响;文字、建筑、生活风尚都留有唐文化风范。c.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算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9、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光照四邻。主要原因在于: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繁荣奠定了雄厚基础。②统治者重视文化事业,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③文化交流频繁,国内各民族文化兼融,同时得以吸收亚、欧外来的优秀成分。④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使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隋唐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哲学、宗教、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都名家辈出,成就斐然,多姿多彩,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文化鼎盛发展的壮观局面。

1.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一、工艺流程

 1.落经:将生丝调到织机后轴上。

 2.牵经(穿竹筘):把生丝经线按需要的根数、尺寸牵出。

 3.上经:包括接经头,拖刷经面,打结,嵌经面,捎紧。

 4.挑交:把经面上的经丝交替分成为一根上一根下。

 5.打翻头:把每根经丝扣上丝线圈,结在木条板上,分成上下两排,使经面可上下交替开口。

 6.拉经面:在上好的经面上,拉上几梭纬线,使经面排列均匀。

 7.上样:把图案勾稿用撑样板托于经丝下面,用蘸墨毛笔依样在经丝上勾画出来。

 8.摇线:将熟丝色线摇绕至梭子中的竽筒(古称“棦”,材料为竹子或木头)上,然后将线筒装进梭子。

 9.缂织:足踏竹棒,控制翻头上下开口,手工穿梭,穿梭后将梭子在纬线上均匀拨压,另一手将线条轻轻按捺,逐渐放松使纬线,拨压好后交替经面开口穿梭拨压。完成后将作品从织机上剪下。

 10.修毛:完成后的缂丝织品正面附毛(纬线线头),织品铺平后用剪刀将线头修剪无痕,至此作品全部完成。

 11.装裱上框:将织品裱装于镜框之中,精品多以红木镜框装裱。

 二、缂丝制作器具

 缂丝制作工具主要有:织机、竹筘、梭子、梭子、剪刀、撑样板。

 三、缂丝技法

 平缂、掼缂、勾缂、搭梭、结、短戗、包心戗、木梳戗、参和戗、凤尾戗、子母经、透缂、三蓝缂法、水墨缂法、三色金缂法、缂丝毛、缂绣混色法。

2.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的商帮:

 (1)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商业中心

 (2)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3)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5)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3.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

 ①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远航到达美洲,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①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许多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同时市场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成立了一批享有特权贸易公司,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新航路的开通,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②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又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演变.价格革命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新航路的开辟,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的作物带回欧洲,传遍世界,引起英国下层人民食谱的很大变化.欧洲的植物、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同时,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

 ④新航路的开辟还极大地冲击了西欧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可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科学探索的热枕,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此,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影响下,各文明世界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4.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1.新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政府要干预经济事务,使经济有序发展,以减少或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2.新的特点:在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同时,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缓和社会矛盾。

 3.新的起点:实际上是对生产资料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和继承,促使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美国以独立战争和民主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旧思想、旧势力的消除比较彻底,这是罗斯福新政能够成功的历史条件。

 2.美国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这是新政能够成功的有利国际条件。

 3.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一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这是新政能够成功的经济基础。

 4.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主制度较健全和民主势力较强大是其成功的政治基础。

 5.民众参政意识较强是其成功的思想基础。

5.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

 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

 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

 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

 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

 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

 ②南方相对稳定

 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

 (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商周青铜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

 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4、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5、官营手工业进:官府统一经营,明代中期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工艺高超)地位。产品不进入市场,采取强制工匠劳动。

 6、私营手工业:为了牟利,私人创办,明中期之后占主导地位,并孕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7、家庭手工业:由小农经济决定了其主体(女织,人们生活用品主要来源)地位

 五、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产生、发展

 1.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2.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3.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

 4.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草市兴盛。

 5.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6.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广泛使用白银,货币经济(由于朝廷要求农民把粮食换成钱,用钱交税)占据主要地位,

 ③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糖、棉花、茶)的商品化(人们把农产品拿到市场去买,变成商品这个过程)。形成大商帮。

 (二)城市的繁荣:

 1、周到唐代: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三)重农抑商

 1、原因:根本原因:古代生产力低下,需要大量劳动力耕种。直接原因:商人不稳定的流动性

 2、产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演变:

 (1)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

 (2)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广州十三行)

 4、评价:

 (1)战国秦汉时期,此政策有利于保护发展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

 (2)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六、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

 1、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重大变化)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商业:广泛使用白银,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评价: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有量无质,技术含量低)

 (二)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特征:机户(拥有生产资料,为了致富)、机工(没钱,只能劳动)、自由雇佣、分工明确,生产力强

 3、概况:苏州:纺织业。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农业生产领域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的原因: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86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