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农作物,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途径有哪些?管理措施是什么?
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只有产量上去了,质量达标了,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促进农作物生长得更加健壮,进而获得更高的产量呢?通常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是多方面综合而成的,只有各个环节的管理操作措施科学并协调,才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主要包括培育与选择种子,合理密植,采用立体间作套种,科学施肥与灌溉,增加作物间的通风透光能力,提高田间二氧化碳的浓度,采用中耕除草,保墒疏松土壤,以及科学防治病虫害多措施并举。
1,通过培育良种,通过各种杂交选育,基因工程,单倍体,多倍体,诱变,细胞工程等科研技术培育优良品种,这些只是科学专家持续研究的课题,我们作为普通农作物种植经营者,只要做好选择新的性能稳定的优良品种即可。
通过选择新培育的,高产稳产的农作物种子,就可以提高种植农作物生产的潜力。
2,合理密植与立体间作套种,任何农作物,在种植的时候都有要求,一定的种植密度,最佳的种植密度,就是相邻的农作物,既能满足生长需要,又不浪费空间,不浪费光能,以利于作物的光饱和点能满足而又不多。
比如,玉米选择紧凑型适宜密植的玉米品种种植,春播玉米大约在3800~4000株每亩,夏播玉米则达到4200~4500株。
松散型的玉米,每亩地3000株左右,这样就能保证每亩地的产量最大化。
为了提高种植土地的效益,在玉米行间套种西瓜,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通过提高复种指数,来增加作物的总产量。
西瓜提前育苗,在玉米齐腰高西瓜成熟采摘,并不耽误玉米的生长,还可以多收一季西瓜,这就是立体套种的好处。
3,增施肥料,农作物要想生长的好,生长的健壮,产量高,肥料的投入必不可少,要想高产稳产农家肥唱主角,化学肥料做辅助使用,因为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容易造成土壤酸化,理化性状变差,进而引起作物产量低下,质量降低。
而多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则不会出现土壤酸化的弊端,有机肥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疏松、透气、肥沃的程度。
让根系处在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中,作物实现增产就非常容易了。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一般是在0.03%左右,这远远满足不了农作物制造光合营养所用的量,通过勤通风是好一些,但不如通过增施气肥二氧化碳更方便。
合理延长光照的时间,大棚采取“早拉晚盖”保温草帘,增加光照。
释放二氧化碳一般在上午,日出一个至一个半小时进行,因为此时蔬菜得不到足够的二氧化碳,就会影响到产量的形成。
4,中耕与除草,农作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湿度与疏松的土壤,通过中耕松土,可以提高地温,起到保墒保水的作用,中耕还可以将杂草除掉,避免与庄稼争夺养分。
从而让庄稼生长得更好。
5,防治病虫害,从事农业生产,防治病虫害是离不开的话题,将病虫害控制在初期,及早发现,采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将病虫害控制在萌芽状态。
比如,辣椒炭疽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最容易发生的一种病害,在符合了高温高湿的条件之后,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喷洒百菌清+代森锰锌,就可以很好地预防,但若是爆发之后再喷洒药剂,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多用药效果也不理想。
草地贪夜蛾最关键的防治时期是在卵孵化的低龄幼虫期,可用氯虫苯甲酰胺喷洒防治即可有很好的效果,如果是危害形成之后,受损失是肯定的了。
好了,本章节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收藏,喜欢的朋友点个赞再走吧。
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解读
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对这项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农业部部长韩长赋11日接受记者采访,全面解读了这份意见。以下是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解读,欢迎阅读!
差别化、定向化扶持: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包括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五类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韩长赋说,建立?两区?本质上是把种植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优势区域相对固定下来,以生产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为功能,实施差别化、定向化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韩长赋说,建立?两区?有三方面考虑: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以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为重点,以耕地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在水土资源环境条件较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优势产区划定并建立?两区?,是落实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迫切需要。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通过建立?两区?,进一步聚焦核心品种和优势产区,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用地细化落实到地块,优化区域布局和要素组合,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坚实支撑。
?完善农业调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两区?为平台,推动农业科技集成和推广应用,创新农业发展机制,有利于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完善农业宏观调控方式,实现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精准定位、精准施策、精准监测和精准评价,更好地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发展粮棉油糖生产积极性。
?划、建、管、护?:确定?两区?建设四大抓手
?两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抓手、最核心的工作任务,韩长赋概括为?划、建、管、护?四个字。
划?3年内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9亿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2.38亿亩,扣除复种、重叠面积,?两区?耕地面积10.4亿亩,占现有耕地面积20.3亿亩的51.2%,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5.46亿亩的67.3%。
建?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新型主体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管?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到?两区?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形成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种植结构全国?一张图?,实施精准化、动态化管理。
护?通过加大对?两区?的政策支持,增加基础建设投入,完善财政政策,创新金融支持政策,形成有力度、有约束的政策体系,激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和农户重农抓粮不吃亏、得实惠。
韩长赋表示,争取用3年完成划定工作,?两区?内的粮食作物和重要农产品种植全部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用5年基本完成建设工作,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两区?。
9亿亩和2.38亿亩:着眼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划定
《意见》提出要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9亿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2.38亿亩,并明确了科学合理划定?两区?的标准。韩长赋说,这主要是着眼于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结合供需形势预判和生产形势分析进行划定的。
按照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稻麦两大口粮自给率100%和玉米、水稻、小麦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为目标,测算了粮食生产功能区9亿亩划定面积,其中,6亿亩用于口粮生产。
即,划出现有稻麦用地面积83%,实现保障95%的口粮产量;划出现有三大谷物用地面积80%,实现保障90%以上的'谷物自给率。加上?两区?之外的产能,?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就有充分保障。
同时,按照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种植结构、稳定农民收益的思路,测算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2.38亿亩,可确保现有供给水平不降低。其中,大豆保护区1亿亩、油菜保护区7000万亩、棉花保护区3500万亩、糖料蔗保护区1500万亩。
支持和保护:确保?两区?用途不变化
韩长赋说,《意见》明确在大力推进?两区?建设和加大对?两区?政策支持两方面发力。
在推进?两区?建设上,把?两区?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安排的重点领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骨干水利工程等大中型工程建设,配套完善田间工程、节水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上,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两区?所属县(市、区)的人均财力保障水平,推进?两区?范围内各类资金整合统筹使用,率先在?两区?范围内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
在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上,在符合条件的范围内探索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加大信贷支持,优先在?两区?范围内探索农产品价格和收入保险试点,推动?两区?农业生产灾害保险全覆盖。
为了确保?两区?的用途不变化,《意见》明确要求?两区?耕地严格按照永久基本农田管理,严控对?两区?的占用;强化监督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相关政策支持挂钩,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农民种植目标作物;加强监测督察,保障?两区?用途;落实管护责任,地方各级政府逐级签订?两区?管护责任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90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