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巴西1700万农民种40亿亩耕地,未来会有粮食危机吗?

刚看到一个做美食的小女孩这样喊粮食危机,不禁真有种震撼了。说实话,我是个卖化肥的,所以有人跟我说:你三句话不离本行,除了卖肥料,就是替农民算成本收益。粮食危机跟你也没半毛钱关系吧。

巴西1700万农民种40亿亩耕地,未来会有粮食危机吗?

有篇文章说巴西的待开发耕地都可以跟美国的总耕地数相比了,巴西将来几十年将会是全世界的粮食出口老大,特别是转基因粮食,对,他们就是靠着转基因粮食来获取更高的产量的,来与世界各地的粮食相竞争。我也是倒吸一口凉气,我国一定是巴西出口的主要国家,也许会没有之一。

巴西大豆以出口为主

我做了个决定,过了今天再不给农民算种地的成本收益了,还算什么收益,农民都在说成本太高收益太低,几乎百分百的农民在这样说,再算还有意思吗?

昨天到今天我连续发了三条关于粮食问题的微头条,都被怼了回来,赞成的当然是为了我的面子,或许是对国家粮食政策有比较深的研究。不赞成的直接说我都不种了,跟我聊这些,或者说给我讲一讲中国产6亿吨粮食,有1亿吨是进口的,还是转基因的,这是为什么?还有人讲给我算一算进口的那么多转基因大豆为什么一转眼就变成了非转基因大豆油了呢?

相信问问题的大多数是农民,他们不懂国家政策,不懂得粮食安全的内层涵义,也不懂得算账,说说也说罢了,一听到算种玉米会投入多少,然后会收益多少,立马让你开路,我种地的我能不懂能挣几个吗?想想自己从前站在台上台下跟农民朋友掰手指头算种地成本,什么种子50块,播种30块,浇水100块,肥料100块,除草10块,收割80块,算得农民心里一阵阵的透心凉,不时地还会给加上些费用,问你包地就需要人工费,我们自己种就不需要点人工费?那么加上,该加多少呢?这就吵开了,一吵就吵得农民唉声叹气起来了。

在地头的农民

好容易把种地成本算下来了,一次和一次不一样,我也挺奇怪,有时候一算就是7、800块/亩,有时候却是4、500块/亩,管他呢,算好了成本赶紧去算收入吧。一讲收入,就又会扛起来,主要的原因还是粮价,现在8毛6的玉米了,农民说不行,打上1000来斤,连1000块钱也收不下,抛了本钱也就3、400块钱,够个啥?有时候我也辩解,但老百姓是这样算的,就算有10亩地,也就几千块钱吧,够做啥?还不够出去打工一个月呢。

其实这种争辩一直在进行着,我是个卖化肥的,老百姓都认为我是为了卖化肥,所以总把种地成本算得小,把收入算得大,这样就能让老百姓多投资买肥料了。其实从心底讲,我没有这么想过,现在的问题是你不种,有人种呀,并不是说谁都不想种,我该卖多少化肥还是多少,讲得好还能多卖呢。而粮价就成了农民怒怼的对象了,这么低的粮价怎么能有收益,我问他们多高的粮价就可以了呢?有人说玉米1块钱,有的说1块5也不行,有的说根本就不能种,不是为了这地是自己的,早就不种了。

这两天不是有疫情嘛,中国才刚刚好转了,但境外的病例一天比一天多了,中国人齐心,国家让在家隔离,一个人也不走出去了。现在意大利、美国厉害了,美国甚至一天上万例的增加,还采取着消极态度,甚至连口罩都不戴,一问原因,原来美国口罩本来就缺乏,是供不起,没地方买,口罩直接成为了现在世界各国的亲亲宝贝了。

戴口罩防疫

有人说了,连个小小口罩都会成为香饽饽,那咱中国的粮食以后会不会也有危机感呢?有人直接调侃,说如果中国的农民两年不卖粮,会是什么结果呢?有人说为什么工资老涨,但粮食10年不涨呢?有个河北的农民说自己种了6亩小麦除了费用剩下3500,玉米卖了6500,这是农村最好的。还有的农民直接调侃了:种地不如种树,种树不如种房。也是挺滑稽的。

每年春天我都会在农村,在农民中间,今年没有,我躲在了家里,所有的信息都是农民朋友直接传给我的。湖北一位农民朋友跟我说他们买不下肥料,我说不可能,过了几天发现确实是这样的,因为防疫,大家谁都不能出门,想去地里头看看也不行,老汉后来买下肥了,说国家让农民出去了,也送过肥来了,稍微落了点时间,他说啥不啥没叫这块地给荒了。晋北的一个退休公务员说他的14亩地均了2100斤玉米,除了成本纯收入亩1100块钱,挺好。有人就说了,你是10来亩地,你种上100亩试试。意思种得多了就得赔钱,我其实也测算了一下,就这地,除去600块钱包地费还有500的纯收入呢,怎么就不能干了呢?

农民种玉米

确实有人认为现在种地就是赔钱,是跟打工相比的,种10几亩玉米的收入还不如打工一个月挣得多呢,所以就喊玉米价格不高,但当你问要多少钱时,又闭口不谈了,因为他们也真不知道多少钱的玉米才能让自己心里高兴。这就是现实,所以我说你们赶紧把地租出去吧,别一边打工一边种地了,有人就说了,家里的老爷子种了一辈子地扔不下这块田,那该怎么讲呢?所以,咱不能老拿地开涮吧。我也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民的苦楚,反过来讲,你不适应社会,社会就会抛弃你,让变革的洪水把你淹没了。

看看巴西的那些耕地吧,巴西至少有40亿亩耕地,农民只有1700万,大家又有何感想,现代农业真不是只需要人的时候了吧。

11月22日,今日头条创始人兼CEO张一鸣在2017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上宣布今日头条推出“千人百万粉计划”,即在未来1年内,在平台上扶持1000个拥有一百万粉丝的账号。

张一鸣表示,今日头条的粉丝红利期才刚刚刚开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今日头条可以为更多创作者,更快更好地获取、沉淀粉丝。

张一鸣在主旨演讲中解释说:“我们的这个会从‘头条号创作者大会’,变成了‘头条创作者大会’,我们认为各种形态的创作者都是内容创作者。”

他还表示,在短视频领域,今日头条已经是全球第一。他公布了今日头条及旗下平台的最新进展:

1、头条号平台,头条号总数超过120万,平均每天发布50万条内容,已成为第一智能内容平台;

2、今日头条及旗下平台,短视频产品日均总播放量过100亿。

在演讲的最后,张一鸣还宣布:“今日头条今年也会推出内容付费的产品,也请各位拭目以待。”

内容付费又来了一个“搅局者”。

其实,内容大战已经如火如荼。此前,腾讯千方百计扶持内容创作,甚至许以三个“百亿计划”——以100亿流量、100亿资金和100亿产业资源,在流量和变现、投资孵化、线下文创基地等领域全面扶植内容创业者——矛头直指今日头条。

而去年7月的一度有传闻称腾讯欲收购今日头条,张一鸣随后发了一封内部信正式回应:“有位同事郑重地跟我说,他来加入头条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成为腾讯员工。答:我当然也不是。我创立公司,才不想成为腾讯高管,躺在QQ和微信大树下模仿别人,这样多没意思。The big become bigger,全球范围都是如此。”

在说完The big become bigger后,今日头条在全球范围开启了买买买的收购+投资海外头部竞争对手的扩张路线,来打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我们希望能够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很大价值的平台级公司,头条还是有自己的志向的。”不想为腾讯打工的张一鸣在央视《对话》上说。

为了鼓励和奖励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今日头条去年6月份弄了个金字节,每月评选一次,基于内容生产的专业标准,评选出当月最优秀的科技内容。

以下是张一鸣的演讲全文:

大家早上好,欢迎各位今日头条的内容创作者、各位媒体朋友来到2017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

这是我第三次站在创作者大会的舞台上,我还记得我们在2015年9月第一届创作者大会上公布了千人万元原创扶持计划,那时头条号的账号总数是3.5万个,平均每天创造5.1亿次内容消费。去年9月,在第二届创作者大会上,我们宣布拿出至少10亿人民币,分给头条号上的短视频创作者。这时,头条号总数达到30万,每天创造18亿次内容消费。

今年10月,超过120万头条号,平均每天发布50万条内容,创造超过48亿次内容消费。

我们非常骄傲地说,经过三年多的茁壮成长,头条号平台已成为第一智能内容平台,这份荣耀属于每一位头条号作者。

现在,当我们谈论今日头条的创作者,已经不仅是百万个头条号作者,更包括来自美国、巴西、日本、印尼等全球各个国家1亿多作者,他们是微头条用户、悟空问答的用户、抖音达人、火山小视频的用户、内涵段子的段友、musical.ly的用户、topbuzz作者、图虫摄影师。他们每天在今日头条以及旗下的平台上记录与创作,分享与交流。他们自己,就是内容本身。

如果没有每一位创作者,就没有今日头条取得的成绩。我郑重地对你们说一句:谢谢!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件事:

1、去年9月,我们说短视频是下一个内容风口,今日头条将用10亿元扶持短视频创作,那么我们做到了多少?

2、为了帮助更多创作者获得更多的价值,今日头条接下来打算做哪些事情?

今日头条短视频日均总播放量过百亿

过去的一年,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看到了“短视频”掀起的一场内容飓风。去年9月,我和我的同事还在激烈争论到底什么是“短视频”。但今天,短视频的赛道已经清晰,在整个内容行业,没有人不谈论短视频。

上一届创作者大会时,今日头条就已经是国内最大的短视频平台。2017年,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短视频的风还在刮。

10亿,是我们去年承诺用于扶持短视频创作者的金额。但实际上,我们投入的金额已经远远超过10亿。因为其他平台的数据有些夸张,我就不说具体数字了。我相信大家都能从这一年今日头条的行动感受到,10亿扶持短视频不是一句简单的的口号。

到2017年10月,今日头条加上西瓜视频的日均视频播放量达到30亿,相比2016年9月的10亿,增长170%,这个速度比今日头条客户端的日活跃用户的增长都快。

在超过1亿的头条日活跃用户中,平均每个用户每天消费28条短视频,比去年9月增长了86.67%。

短视频已经是头条用户最喜爱的内容体裁,等到几年后回头看,我们可能会发现短视频可能改变了头条用户,甚至是所有互联网用户的消费习惯。

去年9月创作者大会之后,我们在短视频赛道上加快了步伐——

2016年9月,我们推出了音乐短视频产品“抖音”,目前日均播放量达到10亿;9月,我们也在日本上线了海外短视频产品Topbuzz Video,目前在美国、巴西、日本等国家的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2月,小视频和直播产品“火山小视频”上线,目前日均播放量达到20亿;今年2月,我们全资收购了美国短视频应用 Flipagram;6月,今日头条旗下的独立短视频APP“头条视频”升级为“西瓜视频”;推出,8月也上线了海外版产品Tik Tok;这个月,我们刚刚完成了对音乐短视频产品musical.ly的收购,让我们的小视频业务有机会更快上一个大台阶。

经过我们这一年在短视频领域的加速冲刺,现在,在今日头条以及旗下的火山小视频、抖音短视频、musical.ly、topbuzz video等平台上,日均总播放量已经超过100亿,包括OGC、PGC以及UGC在内的短视频发布量超过2000万条。

当我们去年公布10亿短视频计划时,很多同行认为我们只是一个口头承诺。而当看到短视频真的来了,我们很兴奋,也很荣幸和每一个短视频创作者共同掀起了这一场行业飓风。关于短视频的更多进展,欢迎大家参与这周末我们举办的西瓜PLAY视频嘉年华。

从智能推荐到智能社交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在短视频之后,我们还打算做哪些事情帮助更多创作者在今日头条获得成功?

从成立那天起,今日头条一直是智能推荐最早的、最积极的探索者,将“做最懂你的信息平台,连接人与信息”作为我们的使命。创作者发布内容,通过算法匹配,推荐给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粉丝,两方通过推荐引擎,建立起的联系。天长日久,我们对创作者和粉丝的信息匹配越来越精准,促进他们彼此之间建立连接。

另一方面,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分享、评论和收藏,算法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作者与粉丝的互动数据,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整个推荐系统的运行,实现更精准的推荐。

下一步,我们将从智能分发时代走向智能分发和粉丝分发相结合的”智能社交”时代。我们相信这也是社交媒体的2.0时代,通过智能推荐更有效率地获取粉丝。

目前,已经有一部分作者在头条号平台上积累起自己的一批粉丝,并且感受到粉丝带给他们的巨大影响。想跟大家分享几个头条号作者与粉丝的真实故事:

坤哥玩花卉:从十万流量到十万流水

去年的大会上,我提到过坤哥玩花卉这个帐号。他是一个花卉领域视频创作者,观看他视频的用户都是养花爱好者,因为分发的精准,视频播放量常常破10万,10万也是业内对爆款的定义。今年他更进一步,做起了内容电商,通过视频引流到网上店铺,目前每个月交易流水达到了10万元。从10万流量到10万流水,坤哥依靠的是其40万精准粉丝。因为内容对坤哥产生认同的粉丝很容易转化为电商用户。

清晨录音棚:从粉丝到客户

清晨录音棚,这是一个音乐类视频头条号,同时也是上海的一家录音棚,专为普通人提供录歌和MV的服务。起初只是为了满足客户的愿望,他们把客户录制的MV发在头条号上,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内容收获了很好的曝光,用户非常爱看普通人唱歌的视频。更奇妙的是,陆陆续续有非常多的用户看到清晨录音棚头条号后,拨通了他们的电话,要去上海找他们录歌。头条号的粉丝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客户,据他们说,开通头条号后,录音棚的生意好了一倍。

耳科赵医生:从粉丝到病人

耳科赵医生是一个很有名的头条号,拥有近100万粉丝。他是一家三甲医院的耳科大夫,在头条号上分享一些耳科科普知识和耳科治疗视频。在头条号上逐渐做出影响力后,越来越多的粉丝慕名前去问诊。他说,目前他接待的病人中,有超过一半是他头条号的粉丝。这也是一个通过内容获得超强粉丝认同产生后续价值的案例。

欢子TV:从月薪3100元的农民工到年收入50万的短视频网红

欢子TV,是一个三农短视频头条号。作者名叫欢子,来自贵州省一个偏僻的苗寨。一年前,他还在广州一家商场做保安,打工 8 年,最高月薪 3100 元。在接触短视频之后,他辞职回到贵州老家,拍摄苗寨的风土人情,在头条上引起无数在外工作打工者的共鸣,也激发了许多城里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欢子最火的一条视频,在头条播放700万次,转发3万次,有一个粉丝看后,打赏了欢子4000元,留言告诉他:“看了你的视频,我想妈妈了”。目前,欢子在头条积累了60万粉丝,年收入也达到了 50 万。

这只是120万头条号作者中的四个案例,我相信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推出“千人百万粉”计划,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大V

头条号,是一个专业的内容创作者平台,但每个普通人都有强烈的愿望获得粉丝。为了帮助更多头条用户更轻松地有自己的粉丝,我们在过去一年作了几个尝试,通过两种新的内容体裁探索智能社交的推荐方式:上线问答频道并推出独立产品“悟空问答”,一个为所有人服务的问答社区;上线“微头条”,让所有头条用户,特别是普通人通过发布短内容,与人互动、建立关系。

现在,每天有一亿多头条用户发布和消费内容,既获得粉丝,也成为其他人的粉丝。至此,今日头条已成为一个集合、文章、短视频、问答等所有内容体裁的,所有人可以成为所有人的粉丝的,超级内容平台。

我们发现智能算法在帮助内容创作者降低粉丝获取成本和提升粉丝活跃率这两方面,大有可为。通过推荐,好内容被匹配给更多的读者;通过精准推荐的好内容,读者可以更有效率地转化为粉丝。这个推荐机制,会促使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内容上。只有写好内容,才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推荐量,才能让更多人看到你。积累粉丝成为大V的时间大大缩短,人人都可以成为大V。

接下来,我们会通过智能社交的推荐方式帮助更多头条用户获取粉丝。未来1年内,今日头条计划在平台上扶持1000个拥有一百万粉丝的账号。

我们看到已经有平台把粉丝做得很好,但今日头条的粉丝红利期刚刚刚开始。基于算法,今日头条可以为更多创作者,更快更好地获取、沉淀粉丝。

在智能社交推荐模式下,内容的变现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目前所有内容创作者都通过“流量—粉丝—付费用户”这个漏斗一层一层筛选、定位自己最忠实的那部分粉丝。发布内容之后,创作者获得流量,也就是找到了潜在的粉丝。那么对于内容以及作者认可度高的用户,产生订阅行为,沉淀为粉丝。而对于作者更加认同、愿意产生付费行为的粉丝,进一步沉淀为付费用户。

在内容变现的这个漏斗中,每个环节都依附着几种变现方式:基于流量,有广告分成和平台补贴两种方式。基于粉丝,有商业植入、电商导购两种形式。有了大量粉丝,就进入到了用户这个阶段。粉丝变成了作者的客户,出现了电商、直播打赏、内容付费等几种形式。头条此前在流量和粉丝的变现环节都有一些尝试,例如头条广告分成、千人万元签约、商品功能等。

虽然从流量到粉丝到付费用户的数量越来越少,但付费用户才是内容变现环节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内容付费,是今年以来备受关注的变现方式,我们也非常看好。接下来,今日头条也会在内容付费领域进行尝试。

未来一年,今日头条会竭力帮助各位创作者们不仅获得更多粉丝,通过更多方式的变现。欢迎大家上头条,涨粉丝!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93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