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洪湖的面积有多大?
洪湖是革命老区之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湘、鄂两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地。
洪湖跨洪湖市与监利县,东南距长江仅4.0km,系古云梦泽分化解体后的残留湖之一。洪湖雏形始于公元前2500—900年,为东湖与西湖彼此分离,明《嘉靖阳县志》中记载洪湖为“上洪湖和下洪湖”,直到公元前400年湖面迅速扩大,东西湖连成一片,以后曾干涸变成沼泽,19世纪后湖面再次扩大,形成如今的洪湖。
水位25.00mm时,洪湖长23.4km,最大宽20.9km,平均宽14.72km,湖面面积344.4km2,最大水深2.2m,平均水深1.91m,蓄水量6.58×108m3。
洪湖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一个以调蓄为主,兼具灌溉、渔业、航运、供水等多功能的湖泊。
历史上从洪湖以下沿长江(此段又称内荆江)两岸,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汛期江湖相通,洪水茫茫一片。解放后,根据洪湖的地理环境,坚持以治理洪涝灾害为重点,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如培修江河堤防,合堤并塆,保障了本地区和武汉三镇的防洪安全,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然而,由于不断围垦,大部分中小湖泊被垦殖为农田,如大同湖、大沙湖已消失。洪湖滨湖大片湖面也被围垦,势必造成蓄控失调。
洪湖是湖北所有湖泊有机物含量最丰富的湖水,是我国淡水鱼类的重要产地。鱼种类丰富多样,共有84种。沿湖四周鱼场、养殖场密布。湖中种类繁多的水生植物共92种,其中莲籽每年出口均在20万公斤以上。水面辽阔,水草茂盛,鱼虾丰富,是野鸭飞雁等候鸟栖息觅食过冬的理想场所,越冬水禽共有39种,野鸭共有18种之多。全湖常年产量多在30万公斤以上,占全省产量一半以上。野鸭、雁不仅肉味鲜美,羽绒更珍贵,可制成高级衣、被供登山及其它特种装备。 洪湖不但水产丰富,而且景色绚丽。四季皆有特色,渔家风情别致,是理想的水上旅游风景区。春天,渔帆点点,绿草依依;夏天,荷林丛丛,野花盛开;秋天,莲满菱熟,游人可泛舟湖上,品香莲,尝鲜菱,亲自体会水上渔家生活的乐趣;冬季,九雁十八鸭等候鸟群居,则可开展狩猎活动。美丽的洪湖,以其特有的自然风光,每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洪湖市地处东经113度07分--114 度05分,北纬29度39分--30度02分之间,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尾段,东南与嘉鱼,蒲圻和湖南临湘县隔江相望北与仙桃西与监利毗邻,东北隅与武汉市蔡甸区接壤,她是连接江汉平原,鄂南山区,湘北丘陵三大经济区地的纽带,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棉、渔、畜、速生丰产林基地、外贸产品基地,是有着丰富自然景观的风景旅游区和对外开放城市,是镶嵌在江汉平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洪湖交通便利,水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溯江而上,绕洞庭,穿三峡,直抵巴蜀,顺江东下,经武汉,过南京,畅达沪杭,陆路可直通107、30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及京广、京九铁路。市内公路四通八达,连接所有乡镇和村庄,总通车量和达到1534公理。运输业因此十分发达。 全市国土面积2519平方公里,下辖17个乡镇办事处、3个农场管理区,471个村,总人口90.03万人。2004年,全市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62170元/人年,比上年增长27.4%;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4%;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2.1%;财政收入比上年可比增长9.63%;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20.73%。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科技工作多次获省、国家提名表彰,“普九”通过国家验收,体育事业一片生机勃勃,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尤其自96年后国家投巨资加固了135公里长江干堤,长江防洪安全有了保障,交通、电力、广播电视和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100%的村通电、通路、通水,100%的村通广播电视信号,电话普及率达到20.2%,森林覆盖率达到7.9%。目前,洪湖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等生产基地,红色旅游城市,全省优质水产板块建设基地,小城镇建设示范基地,并被列入全省第二批扩权县市行列。
汴河镇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是典型的监南农业大镇、水产强镇;汴河镇兼具湘鄂西红色文化和湿地生态文化两种文化资源。 汴河镇紧伴洪湖,水草丰茂,小鸟翔集,水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生产水稻、油料、四大家鱼、小龙虾、乌龟、甲鱼、莲藕等,常年水产品产量达5万吨,与相邻沿湖五大乡镇形成监利水产板块,共同托起湖北水产第一县的名片。 汴河镇依托湖区资源优势,坚持实施“以水富民”战略,水产业和家禽养殖发展迅猛,河蟹养殖面积达5万亩,黄鳝养殖8万口网箱,桂花鱼等名特优养殖面积5000亩,荆江麻鸭养殖达40万只,蛋禽企业年加工销售禽蛋1亿枚。“鱼稻型”、“虾稻型”、“鱼莲型”等多种立体模式和拍卖、租赁、合作、股份等多种经营方式在这里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都得到了全面进步。
全镇辖35个行政村,2个渔场,2个居委会,总人口6.35万人,国土面积221.42平方公里。水产养殖面积超过12.5万亩,其中精养鱼池4万元,湖洪安置水域、滩涂面积4万亩,回形池(即稻田养虾)面积4.5万亩。拥有匡老、王垸、五台、邓庙、南河、西王等6个万亩水产养殖大村,红星水产专业合作社1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11年全镇水产品生产总量4.3万吨,水产品产值达5亿元。
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老鱼池标准化改造升级计划,每年以5000亩的速度持续推进。2007年起至2011年,监利县委、县政府连续五年授予汴河镇“争创水产强县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6月荆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汴河镇“全市水产五强乡镇”荣誉称号。2010年、2011年汴河镇连续两年参加湖北荆州淡水渔业博览会,产品展出好评如潮。2012年2月15日,湖北省水产系统“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暨“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启动仪式在汴河镇隆重举行,省水科所、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分别与汴河镇政府、红星水产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技术对接服务协议,科技助推渔业增产增效的前景更加广阔。 汴河镇是荆州市水产五强乡镇。汴河镇滨临洪湖,地势低洼,境内河港沟渠纵横交错。汴河镇党委、镇政府以发展特色渔业、现代渔业为重点,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和水产开发力度,形成了以新汴河、丰收河、螺山干渠沿线养殖带为主体的三条十里水产养殖长廊,全镇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2.5万亩,常年水产品产量达5万吨。汴河镇持续推进万亩渔池连片改造升级计划,分别完成邓梁垸、石湖垸、九龙潭三处万亩老渔池连片改造升级项目,将其打造成水产标准化养殖高产创建示范基地。为弘扬湖区特色,提高养殖效益,汴河镇不断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模式,形成以小龙虾、螃蟹、桂花鱼、黄鳝、黄颡鱼等水产品为主体的专业水产养殖基地。2012年,汴河镇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全县乡镇前列。省、市、县各级领导多次亲临汴河调研水产工作,多次以汴河水产养殖和水产开发为现场召开水产工作会议。
汴河镇以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化运作,培育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积极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历史机遇,充分挖掘、解放农村劳动力,有侧重地发展名优绿茶、级内茶、边茶、出口茶及茶叶内含物提供,努力延伸壮大茶业产业链。
人民生活建国前生产状况差,生产方式落后,人均粮食90公斤,人均现金收入不足20元,村民挨冻受饿者多,120人因生活所迫闯了关东。社会主义的建立,依靠集体力量发展生产,经济状况不断好转。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的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达到728公斤,人均收入413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双层经营体制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机会,农业、工副业和多种经营齐发展,村民的收入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00年,人均纯收入4168元。全村机动车辆200部(台),摩托车80辆。80%以上的家庭安装了程控电话,全村已达280部。日用家电设备一应俱全,其中彩色电视机达320台。
汴河镇根据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特色,依靠农业科技、农业生产率先不断提高,充分利用高科技示范园区的领头作用,加强基地建设,加强绿色农产品的产销、加工及生产加工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养殖业发展,树立规模经济意识,逐步完善专业化、规划化、集约化的生产体系,利用现有的交通条件,配合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继续规划发展工业园区,使更多的企业向园区集中,结合汴河镇区域环境优势,拟将规划建设“三区一市场”,再建一个500~800亩的药业经济发展区,建一个500~800亩的机械工作经济发展区,建一个占地150~200亩的仓储基地,建设一个占地300亩的大型中药材市场。加强招商引资,提升企业档次,引导汴河镇企业向规范化、集团化发展。汴河镇人民政府将继续实行对外开放、全方位的招商引资,镇上设立专门的招商引资办事机构──经济发展办化室,对来汴河镇投资的企业我们实行工商、税务登记注册、国土、城建、环保等“一站式”服务。 2009年,汴河镇开始实施万亩渔池连片改造升级计划,分别完成邓梁垸、石湖垸两处万亩老渔池连片改造升级项目。2010年,汴河镇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全县乡镇前列。2009年6月,荆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汴河镇“全市水产五强乡镇”荣誉称号。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94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