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青出于蓝胜于蓝是否可以是贬义

可以

青出于蓝胜于蓝是否可以是贬义

比如某个人很懒,而他教出来的一个学生比他还懒惰,就可以用这句话嘲笑一下他喽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一个成语俗语,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这句成语出自《荀子·劝学》,原文: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出于蓝:又作“青出于蓝胜于蓝”。

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是指靛青,即靛蓝;

蓝是指蓝草——可以用于制做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的统称,如菘蓝、蓼蓝、木蓝等。

青出于蓝

蓝,蓼蓝,可以提取靛青染料的植物。

青出于蓝指青色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还深。

可以这样直译: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但比水更冷。

荀子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由于荀子这几句话形象深刻,通俗易懂,便为后人所常用,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但是“青”作为颜色真的是“深蓝”吗?

“青”到底是什么色?

这里不妨就“青、蓝、靛”字之间关联的本义作一分析说明。

01

青,是什么?

“青”与“蓝”的关系:

蓝为青之母,青为蓝之子。蓝生出青,青从蓝中生出。

【青】,生+丹

其中,

【丹】,会意合体字,井中有一点为丹,象外面有井架形,里边圆点表示井心。

本义:井心,丹进心。

引申义有:红色,圆形。

【青】,会意合体字,丹生为青。

此时的【丹】在【青】里表示染色所用的井心圆形器皿,也可以说是染色井。

【青】,就是指从染色井中的“蓝靛”染料【生】出【靛青】色。

青,丹生为青,丹生青色。

本指:染色工艺。指的是从蓝草中提炼出的靛青。

【青】,还引申出其它颜色,如:

青眼

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跟“白眼”相对)。

青,黑色。青眼语出《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籍大悦,乃见青眼。”人正视时黑色的眼珠在中间。后以青眼表示喜爱或看重。也作“青目”、“青睐”。

青:

深绿色或浅蓝色:青绿。青碧。青草。青苔。青苗。青菜。青葱。青山绿水。青云直上。万古长青(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情永远不衰)。

02

理解“青”,要懂“蓝”草

【蓝】,艹(草)+监

【蓝】,形声会意合体字,艹监为蓝,

监,指人监督、监制。

【蓝】,指人监制提取蓝色染料的草本植物。如:蓼蓝、大蓝、槐蓝。

《说文》:蓝,染青草也。

本义:提取靛蓝染料的蓝本植物,如蓼蓝。

引申为:蓝色。

蓝,指草本植物,蓝是指蓝草——可以用于制做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的统称,如菘蓝、蓼蓝、木蓝等。

在南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一》记录:“蓝有三种。蓼蓝如蓼染緑,大蓝如芥染碧,槐蓝如槐染青。三蓝皆可作淀,色成胜母。”

这里所说“蓝有三种,皆可作蓝靛。蓼蓝、大蓝、槐蓝(木蓝)

《群芳谱》:“槐蓝,叶如槐叶,皆可作靛。”

而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蓝淀》中记录:“凡蓝五种,皆可为淀。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

这里说:蓝草有五种都可以制成“蓝靛”,分别是“茶蓝(即菘蓝)、蓼蓝、马蓝、吴蓝、小叶蓼蓝(俗名苋蓝)”苋蓝近又出,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

《诗经·小雅·采蓝》中记载:“终朝采蓝,不盈一詹” ;

《说文》中记载:“蓝,染青草也。”;

《荀子·劝学》中记载:“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白居易《忆江南》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其中“春来江水绿如蓝”句中的“蓝”指的就是蓝草,可不是我们现在自然本能反应所理解的“蓝色”。

这些古籍诗文中所说的“蓝”,就是指的蓝草。

作为“蓝草”本身的颜色是草绿色。

由此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植物染料来进行织物染色的国家。

青出于蓝

蓝:蓼蓝草,可作染料。谓从蓼蓝草中提炼出的靛青,颜色比蓼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北齐·刘昼《崇学》

青出于蓝

蓝,蓼蓝,可以提取靛青染料的植物。青出于蓝指青色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还深。

语出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用以比喻弟子胜于老师,或后辈优于前辈。

唐.白居易《赋赋》:“冰生乎水,初变本于典、坟;青出于蓝,复增华于风雅。”

《糊涂世界.第十一回》:“骆青耜道:‘老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黄伯旦道:‘言重,言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0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