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怼东方甄选卖贵玉米丧良心,你觉得是这样吗?
最近,新东方农产品直播带货视频冲上网络热搜,直播间销量和公司股价也在短时间内大涨。但热烈点赞声中,也有网友质疑其直播间“一根玉米6元钱”太贵,带货农产品价格普遍较高。
据农民日报,对此,前新东方老师、主播董宇辉回应说,“谷贱伤农”,一个东西如果彻底没有利润,那么农村种地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所以价格不能太低。
董宇辉6月19日发微博称,农业之路我们还在起点,真正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就知道,农民面临的困难常常是卖不出去。通过东方甄选直播间,先把农产品卖出去,让农民先挣钱,之后再通过社会各界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我们直接接触农民,让农民挣更多的钱,坚守理想,循序渐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截至今日发稿前,港股新东方在线(HK1797)股价19.18港元,大跌23.28%,市值192.5亿港元。
一根玉米卖6元钱贵吗?农民能多赚钱吗?
6月20日,《农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玉米价格高了,农民或者说农业生产者能多赚钱吗?多赚了多少钱?
谈这个话题并不是要质疑新东方什么。但主播的这一番回应确实引人深思,很有现实意义。因为,直播间里卖的玉米也好,其他农产品也罢,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农民种出来、养出来的。农民作为最前端的环节,如果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赚不到钱,从而不愿意种、不愿意养了,那么产业链下游的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都将受到影响,再动人的故事也难讲得长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仅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要吃出健康、吃出特色,培育出更多元更高端的消费需求。但是与市场上优质农产品的稀缺性相反,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其实并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董宇辉所说的“谷贱伤农”——很多时候农产品优质并不一定就能实现优价。一方面是因为,与各项标准严格、功能明晰的优质工业品相比,优质农产品的价值不易衡量与外显,客观上制约其市场价格的提高。而且目前一些优质农产品在品牌打造、营销创新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好品质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力,也导致好货难卖好价。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产销格局下,由于中间环节过多,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生产环节的收益明显偏低,农民在产业链条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即便在终端市场上因为各种成熟的运作和营销实现了“优质优价”,但是农民往往分到的都是最小的那一块“蛋糕”。
电商直播带货等新营销形式的出现,在带动农产品销售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打低价战”“低价倾销”又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日用产品领域,很多直播界的头部主播,虽然带货量惊人,但是低价策略和高坑位费下,同他们合作的不少商家却收益无几。农产品营销绝不能走这样的路子,也走不起。“一根玉米6元钱”不只是“值不值”的问题,也是“农民赚不赚钱”的问题。农产品直播业不能满足于把农民的货卖出去,还要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上的利润,这才是农产品营销模式革命的意义所在。如果一种农产品营销模式只是企业和网红的盛宴,而不能更多惠及农民,那这种模式的意义就很有限。
多家境外大行上演“胜利大逃亡”
然而,新东方在线人气飙升的同时,多家境外大行却对其进行了股份减持。
据Choice数据统计,在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盈透证券等10家境外大行中,6月9日~6月17日,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盈透证券等进行了大幅减持。其中,6月9日还持股7252万股的摩根士丹利,在短短几天内已近乎实现了清仓式减持。此外,摩根大通、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盈透证券等机构的减持幅度也都超过了50%。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在新东方在线实现“胜利大逃亡”的摩根士丹利,在过去一年左右时间内对新东方在线的持股都维持在7000万股以上的高位。期间也承受了该只个股去年底到今年5月一轮幅度近70%的大跌。
另一方面,高盛、瑞银、渣打银行却在新东方在线最近大涨的过程中,选择继续加仓,其中高盛的加仓幅度较大。
6月9日,高盛对新东方在线的持股仅1万多股,事实上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高盛对新东方在线的持股都处于极低的状态,在各大行中几乎没有存在感。不过此轮大涨期间,高盛却选择了追涨——6月10日持股7.17万股、6月13日持股7.17万股、6月14日持股14.96万股、6月15日持股35.3万股、6月16日持股59.46万股,到了6月17日对新东方在线的持股飙升至281.8万股。
我们总是发现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城里的农产品价格都不错,可农民们总是说种地赚不到钱。究竟为什么?是农民矫情?还是有些什么不为人知的内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探讨。
一、菜价虽高,但损耗不得不算
很多城里的朋友不解,为什么自己每天购买的农产品,比如蔬菜,价格非常高,可总是听到农村的朋友说种地不赚钱。农产品作为一种新鲜产品,从田间到消费市场,总有一部分消耗,况且商贩拿的农产品,比如蔬菜,不一定就能当天卖完,如果保鲜不好,就有一部分要扔掉。这扔掉的部分,也是损失,所以利润往往就是消耗在这些方面。
二、铺租高,夺走了很大利润
虽然说如今的电子商务发展的如火如荼,可是对于新鲜的农产品而言,电商是很难涉足的。所以,城里的菜市场商铺成了刚性需求,也就是说你如果想售卖农产品,就必须得租赁这些商铺,特别是在一些城市管理特别严格的地方。况且日常的果蔬,也是大家必吃的,更带旺了果蔬商铺,导致租金不断上涨,迫使商贩提高售价。
三、流通环节多,同样推高菜价
果蔬要到达消费者手中,一般要经过这些环节:农民—果蔬批发商—果蔬零售商—菜市场—消费者,其中的三个环节,都在迫使零售商提高价格,同时运输中的运费也是一笔不少的开销。所以,有人说,如果要农民赚到钱,同时又让城里人消费得起,就得减少这些中间环节。你说是不是?
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所以,有人呼吁,要实现农产品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要政府出面,在城里兴建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让农民直接进驻对接消费者。虽是这样说,但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如果又承接起销售者的角色,可能他们更忙不过来。有句话说得好,存在就是合理,中间商的存在,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作为关系日常生活的菜篮子工程,政府理应提供廉价的菜市场,让城里人消费得起,商贩和农民也赚到钱,大家说是不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12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