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有哪些?
"十七年",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只能算是极短的一瞬间;当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略它在文学史上的漫长——即使已经沉淀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是"活化石",那就是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面对那时的作品,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二、这十几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十七年文学的特点
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所以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什么是赵树理现象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我国第一位童话作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笔名叶陶、圣陶、斯提、桂山等。生活在江南水乡--苏州。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它意味着读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作中强调词语的运用。这大概是因为在他做编辑之前,曾作了10多年的教师的缘故。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是拥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够欣赏他们的文章。作者不注意实用的重要性。因此,文学作品难于被普通大众接受。
叶圣陶认为一个人只有把文章写得实际且易于理解,他才能够去只写一些风雅作品。如果读者不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就毫无用处。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贫苦农民家庭,在农民中长大,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青年时代外出求学和流浪,曾就学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校,接触到新文学和左翼文学,受到影响。
赵树理将自己的小说定义为“问题小说”,其所针对的,都是他“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换言之,赵树理的创作,总是有着极强的现实感;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总有其现实依据,赵树理觉得合作社应该扩大,也同样自有其现实依据--赵树理亲自参与了山西长治专区的合作化试验,试验所取得的“良好”效果,看来正是他赞成合作化的主要原因。 赵树理在1940年代创作的小说,特别是其长篇《李家庄的变迁》,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杜赞奇所谓“赢利型经济”在中国农村中的生动“样板”--正是因为有了这批人的存在,农民们的生存才变得如此艰难。
赵树理还在忙于计算“户”的得与失的经济账的时候,对于“户”的政治账的核算已经被提到了更为紧要的地位--1963年,话剧《千万不要忘记》迅速“流行”全国,它所反映出的对于“日常生活”、“小天小地”的深刻“焦虑”,正预示出更为激进的意识形态洪流的到来。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除赵树理外,山西作家群还包括马烽、西戎、孙谦、束为等山西籍或主要在山西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作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的创作始终没有脱离农村题材这一创作领域,而且在本期一些主要的创作阶段上,都以其严谨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成为本期农村题材的中短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家族。其共同趋向是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从农村各类运动诸如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中取得素材,写作的多是问题小说。这些作品的突出特点是擅长描写在各项运动中采取犹豫观望态度的中间人物,如赵满屯、赖大嫂等,对农民的精神弱点进行善意的嘲讽具有诙谐幽默的轻喜剧风格。在形式方面以农村读者能读懂为出发点,取话本、拟话本的传统手法,以叙述为主,故事有头有尾,结构单纯,交待清楚,主要靠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来刻画人物,语言幽默生动。具有通俗化、大众化,为老百姓的喜闻乐见的美学特点。因这批作家都是山西人,作品又带有明显的山西乡土色彩,而山西又以盛产山药蛋闻名,故称这批作家为山药蛋派小说家。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山药蛋派作品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1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