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浙委办(2003)14号文件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委办(2003)14号文件

办公厅关于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通知

浙委办[2003]14号

各市、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属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原“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乡镇和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乡镇列入欠发达乡镇,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在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加大区域协作、结对帮扶和政府支持的力度,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扩大劳务输出和引导农民下山脱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通过五年的努力,为欠发达乡镇基本实现小康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通过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一)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07年,80%以上的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年纯收入1000元以下人口占所在乡镇人口的比率低于3%。

(二)下山脱贫工作取得新进展。生活在高山、深山等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自愿要求下山农民基本实现搬迁;半数以上的下山劳动力实现转产转业。

(三)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规划应通公路的行政村基本实现通公路;通乡镇公路实现硬化;提高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贫困家庭主要是列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子女,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高中段教育免费入学;基本消除环境公害。

二、扶持原则

欠发达乡镇由当地市、县负责扶持,省里区别情况给予适当扶持。原省里确定的“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扶持政策继续保持不变;另外农民人均收入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115个欠发达乡镇(具体名单见附件1),省里将新增政策给予扶持。

改革扶持资金使用办法,从2003年起,省扶持资金主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实行项目管理,具体办法由省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三、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

积极支持欠发达乡镇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欠发达乡镇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扩大绿色农产品的基地规模和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组织好农产品销售。省农行要根据国家下达的扶贫贷款指标,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扶贫贷款,支持能够带动低收入贫困人口增收的种养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流通企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他金融部门也要努力增加对欠发达乡镇的信贷支持。从2003年起,省里新增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115个欠发达乡镇发展效益农业。

四、减免低收入农民的农业税

从2003年起,各市、县要按照有关规定,对2001年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乡镇,编制上报减免低收入农民农业税的具体方案,由省财政厅核定下达农业税专项减免指标;由此造成的乡镇财政收入缺口,由省财政给予专项转移支付。欠发达乡镇中不符合减免条件的农户,仍需依法缴纳农业税,这部分税款由市、县财政给这些乡镇专项转移支付,专门用于补助贫困村的公益事业开支。减免农业税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五、积极引导农民下山脱贫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依托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和各类产业园区,建立下山脱贫小区,积极引导,生活在高山、深山等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民自愿下山脱贫。省里每年安排一批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下山脱贫小区建设。下山农民建住房用地免缴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和省级耕地开垦费,省级以下收取的耕地开垦费按我省最低标准的70%执行;使用土地整理折抵指标的,其承担的成本回收款标准不得高于当地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全额返还城镇建设配套费,用于下山脱贫小区的基础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下山脱贫建房涉及到的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也要尽可能予以减免。2003年起,省里新增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115个欠发达乡镇建设下山脱贫小区建设。

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帮助下山农民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教育部门要将下山农民子女纳入所在地学校招生范围,享受当地居民(村民)子女的同等待遇;公安、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要及时为下山农民办理相关手续,使他们在户籍、医疗保健、计划生育、参军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六、积极扩大劳务输出

通过区域合作、信息引导、牵线搭桥等手段,鼓励引导欠发达乡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强对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和二、三产业就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和致富能力。从2003年起,省里新增扶持资金,扶持115个欠发达乡镇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及农民就业技能培训。

各地要积极组织各类工商企业到本省欠发达乡镇招收农村劳动力。对吸纳本省欠发达乡镇农村劳动力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各级政府要给予政策扶持和奖励。

七、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欠发达乡镇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进度,逐步提高路面等级;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人畜饮水条件;大力支持欠发达乡镇建设保护好生态公益林。

八、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努力改变欠发达乡镇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的状况。积极创造条件,限时消除欠发达乡镇校舍危房,改善办学条件。对贫困家庭主要是列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子女,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及高中段教育免费入学,免除学费、杂费和代管费等。加快欠发达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精神文明水平。抓好农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各项工作,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对欠发达乡镇卫生院要积极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开展巡回医疗活动。建立发达地区教师和医务工作者到欠发达地区任职工作制度,多途径、多形式地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智力支持。

九、加大区域协作和结对帮扶力度

把发挥发达地区的综合优势与利用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区域协作,实现优势互补。特别是要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

继续实行省直机关、省部属企业、经济强县(市、区)、强镇与欠发达乡镇结对帮扶制度(具体安排见附件2)。各结对帮扶单位要帮助欠发达乡镇拓宽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思路,每年提供一定的资金、人才、信息等支持,办好几件实事,扶持欠发达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倡经济强县(市、区)和强镇与结对帮扶的欠发达乡镇互派干部,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互惠互利。省扶贫办要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

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科技扶贫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要选派科技人员到原“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乡镇担任科技特派员,帮助引进转化适用农业科技,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的培训。各有关市、县也要建立相应的制度。

十、切实加强对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各市、县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对欠发达乡镇的扶持力度。市、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领导每年要到欠发达乡镇实地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欠发达乡镇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每年制定脱贫致富目标,落实具体措施,组织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开辟就业渠道,实现勤劳致富。各结对帮扶单位要切实增强帮扶工作的责任感,制定落实各项帮扶措施,主要领导每年要到结对的欠发达乡镇一次以上,分管领导二次以上,进行实地指导帮扶,做到欠发达乡镇不达小康不脱钩。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各尽所能,积极支持和帮助欠发达乡镇发展各项事业。

各地要将欠发达乡镇的发展情况作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干部,必须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附:1.列入省扶持的欠发达乡镇名单

2.欠发达乡镇结对帮扶单位名单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3年3月21日

附件1 列入省扶持的欠发达乡镇名单

一、原“百乡扶贫攻坚计划”乡镇(共%个)

文成县(14个)

金炉乡、仰山乡、桂山乡、金烊乡、平和乡、公阳乡、上林乡、金星乡、朱雅乡、周山畲族乡、富岙乡、云湖乡、岭后乡、黄寮乡

泰顺县(13个)

横坑乡、柳峰乡、峰文乡、峰门乡、万排乡、松烊乡、九峰乡、翁山乡、南院乡、黄桥乡、洲岭乡、烊溪乡、联云乡

永嘉县(7个)

溪口乡、西岙乡、黄南乡、表山乡、下寮乡、溪下乡、界坑乡

苍南县(4个)

莒溪镇、腾烊乡、昌禅乡、五风乡

磐安县(7个)

双峰乡、尚湖镇、方前镇、仁川镇、双溪乡、大盘镇、九和乡

武义县(7个)

柳城畲族镇、桃溪镇、三港乡、大溪口乡、坦洪乡、新宅镇(原宣武乡、明山乡)、西联乡

衢江区(2个)

双桥乡、太真乡

仙居县(3个)

安岭乡、溪港乡、湫山乡

三门县(2个)

沙柳镇、亭旁镇(原中门乡、坝头乡)

莲都区(1个)

巨溪乡

龙泉市(1个)

龙南乡

缙云县(3个)

大源镇、方溪乡、七里乡

遂昌县(3个)

蔡源乡、焦滩乡、西畈乡

松阳县(2个)

四都乡、板桥畲族乡

景宁畲族自治县(8个)

大傺乡、沙湾镇、郑坑乡、大地乡、英川镇、梧桐乡、澄照乡、鸬鹚乡

青田县(12个)

万阜乡、岭根乡、祯旺乡、章村乡、舒桥乡、万山乡、贵岙乡、巨浦乡、仁庄镇、仁宫乡、海溪乡、小舟山乡、腊口镇(原石帆乡)

云和县(6个)

云坛乡、大源乡、安溪畲族乡、大湾乡、云丰乡、沙铺乡

二、新纳入省扶持范围的欠发达乡镇(115个)

文成县(4个)

里阳乡、东溪乡、双桂乡、下烊乡

泰顺县(5个)

岭北乡、竹里畲族乡、凤烊乡、碑排乡、东溪乡

永嘉县(6个)

大岙乡、石染乡、应坑乡、潘坑乡、五鸿乡、陡门乡

苍南县(8个)

凤阳畲族乡、岱岭畲族乡、渔寮乡、括山乡、沿浦镇、龙沙乡、藻溪镇、赤溪镇

平阳县(5个)

吴烊乡、晓坑乡、龙尾乡、怀溪乡、闹村乡

婺城区(4个)

莘畈乡、沙畈乡、箬阳乡、塔石乡

磐安县(2个)

窈川乡、盘峰乡

武义县(1个)

大田乡

柯城区(5个)

九华乡、七里乡、沟溪乡、石梁镇、华墅乡

衢江区(9个)

湖南镇、洋口乡、灰坪乡、岭头乡、庙前乡、举村乡、坑口乡、峡川镇、周家乡

常山县(5个)

芙蓉乡、新桥乡、芳村镇、金源乡、新昌乡

开化县(6个)

黄谷乡、齐溪镇、霞山乡、菖蒲乡、塘坞乡、大溪边乡

龙游县(1个)

社阳乡

江山市(4个)

塘岭乡、周村乡、张村乡、塘源口乡

黄岩区(5个)

富山乡、上郑乡、屿头乡、上烊乡、平田乡

仙居县(3个)

淡竹乡、广度乡、上张乡

天台县(3个)

雷峰乡、三州乡、龙溪乡

三门县(2个)

横渡镇、花桥镇

莲都区(3个)

黄村乡、严鸟乡、丽新畲族乡

龙泉市(3个)

屏南镇、竹烊畲族乡、兰巨乡

缙云县(6个)

木栗乡、石笕乡、雁岭乡、白竹乡、前路乡、胡源乡

遂昌县(3个)

高坪乡、湖山乡、黄沙腰镇

松阳县(2个)

谢村乡、新处乡

景宁畲族自治县(4个)

毛烊乡、东坑镇、大均乡、雁溪乡

青田县(3个)

章旦乡、季宅乡、祯埠乡

云和县(3个)

雾溪畲族乡、黄源乡、赤石乡

庆元县(10个)

左溪镇、荷地镇、贤良镇、四山乡、张村乡、举水乡、合湖乡、龙溪乡、江根乡、官塘乡

唐代的经济(急)10分

属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

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瓯江上游,隶属丽水市。县域面积1406平方公里,总人口24.06万,辖3街道5镇11乡401个行政村。全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县域中部松古平原是浙西南最大的山间盆地,主要河流松阴溪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汇入瓯江。县情特点可用五句话来概括:

松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松阳县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距今1800多年历史,是丽水市建制最早的县。松阳历史上曾是处州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农耕经济独领处州十县-,农耕文化积淀深厚,是华东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最完整和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县内有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西屏),50个村进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是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之一。县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庆寺塔、普济桥,省级文保单位黄家大院、进士牌坊、三庙(文庙、武庙、城隍庙)、刘氏祖居门楼、石仓乡土建筑等大批历史文物遗存。松阳自古人文鼎盛,人杰辈出,涌现了唐代越国公、道教天师、养生鼻祖叶法善,“宋代四大女词人”张玉娘,南宋左丞相叶梦得,明《永乐大典》总编撰王景等杰出人士,保存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高腔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还是革命老根据地县,1935年刘英、粟裕率领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松阳创立以安岱后为中心的浙西南革0据地,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存的八个根据地之一,安岱后村被誉为“浙西南井岗山”。

松阳是浙南桃源胜地。松阳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组成部分,自古有“桃花源”美誉。唐代诗人王维曾写下了“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动人诗句,宋代状元沈晦更是初至松阳就发出“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由衷赞叹,并从此定居松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10天,水质达标率100%,是浙江省生态县、浙江省园林城市、浙江省森林城市。全县山水秀丽、田园秀美,良田千顷,物产丰饶,形成“百里乡村百里茶、一路山水一路景”的美景。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还使松阳成为“处州粮仓”,吸引了无数中原世族大家和闽粤族群迁居落户,使松阳成为赖、黄、瞿、劳、丰、蒋等11个姓氏的郡望之地,是江南叶姓和包拯后裔的主要发祥地,石仓还是浙江省最大的客家族群聚居地。

松阳是生态绿茶之乡。松阳是“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松阳自古盛产茶叶,唐代已成贡品,1929年获得西湖博览会一等奖。近年来,通过实施茶叶全产业链发展工程,松阳已跻身全国茶产业十强县。全县有茶园11.73万亩,形成“全县40%人口从事茶产业、50%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农业产值源于茶产业”的良好格局,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中国茶文化之乡。“松阳银猴”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华文化名茶,是全国驰名商标、浙江区域名牌,成为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浙南茶叶市场是“中国绿茶第一市”、全国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市场和全国百强商品贸易市场。茶产业已经成为浙江省示范性全产业链。

松阳是文化养生胜地。松阳是“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按照打造“长三角田园休闲旅游胜地”的目标,我们以田园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平台,已经建成箬寮原始林4A旅游景区、松阴溪国家水利风景区、卯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高等级旅游景区。松阳还是以摄影写生为主题的艺术创作胜地,每年吸引着数十万计的美术家、摄影家和学子前来艺术创作、社会实践。四都寨头摄影休闲园是国内第一个摄影主题休闲园,乡村798文化创意园与与全国200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全县已建成8条摄影写生线路和一批画家村、摄影村。

松阳是幸福和美家园。松阳全面推进“田园松阳”建设,积极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名县、开放兴县”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发展田园经济、培育田园城市、建设田园乡村、保护田园生态、经营田园风光、弘扬田园文化,加快建设生活富裕、家园秀美、人文和谐的田园松阳。松阳已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法治建设先进县、省法治建设示范县、省文明县城、省卫生县城、省教育强县、省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县、省双拥模范城,连续十年成为省级平安县,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稳步提高。

2021年4月,松阳县上榜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第24名。

2021年4月,2021浙江53个县市综合指标排名出炉,松阳县位列第49。

2021年1月,松阳县上榜“2020年度中国社会治理百佳示范县市”,位列第57名。

2021年1月,松阳县上榜2020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榜第26名。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松阳县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松阳县位列第16名。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松阳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布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松阳县入选。

2015年3月,松阳县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更新1:

图画- -

玄宗于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他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天宝元年(742年),大唐帝国的人口约4891万人。杜佑的《通典·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记载当时盛况:「米斗至十三文,青(治所在今山东青州)、齐(治所在今山东历城)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治所在今河南商丘)、汴(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治所在今陜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治所在今湖北江陵)、襄(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北至太原(今属山西)、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鼎盛的朝代,其兴盛与当时社会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发达有莫大的关系。 在农业方面,唐代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技术、农具使用都有所进步。此外,唐朝建国以来,又兴修了很多大型水利工程。如在河南道蔡州新息县(今河南息县)增修了隋朝的玉梁渠,灌田面积扩到三十多万亩。河北道蓟州三河县(今河北省三河县),有渠河堰与孤山陂,灌田三十万亩。山南道李皋主持修复江陵县(今湖北江陵)的古堤,扩展良田五十万亩。有唐一代共修二百六十四项水利工程,使农业生产大大发展。「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唐朝的手工业,无论是技术水平、产品种类或生产规模都超过了前代。当时纺织的技术很高,如长安罗非常精致,唐朝诗人李商隐曾有「万里云罗一雁飞」的诗句。从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朝白地绿花罗,便可真实地看到当时织罗的精湛技术。陶瓷业也发展到新阶段,当时江南的温州(今浙江温州市)、丽水(今浙江松阳县东)、潮州(今广东潮安)等地,都产青瓷。除了青瓷以外,又发明了白瓷和三彩陶器。西安墓葬出土很多白瓷器,说明瓷器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唐朝后期还发明了三彩陶器,在陶胎上涂上一层有彩色的釉,然后画上黄、绿、青色花纹,经过烧制就成了鲜丽的三色陶器。至于其他工业如造纸业、茶叶、金属冶铸业、造船业等,亦发展兴旺。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内外交通的发达。当时以长安为中心,设置驿路,贯通于全国各地,进一步 *** 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唐朝的陆路交通,继续藉著汉以来的丝绸之路,与中亚及 *** 国家交往。每年有大批商人、使节沿着丝路来中国进行贸易。各国商人带着从西方贩运来的香料、药材、珠宝等以换回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所以在唐初,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通路。唐朝对外贸易的繁荣兴旺,还表现在海上交通与贸易的发达。安史之乱以后,陆上丝绸之路交通受阻,海上交通与贸易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了「广州通海夷道」,已能通往印度洋,直达波斯湾,全长一万多公里。沿着海上航线,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商船,往返不绝,促进了唐朝与 *** 国家、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 1. 租庸调制的内容: 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建立在均田制之上,历史上备受赞扬。以下简述租庸调制的内容: 1. 租 即是田租。男子年18,由 *** 授田百亩,80亩为「口分田」,不得买卖,死后还官,20亩为「永业田」,由子孙承继,可自由买卖。每丁每年须纳粟2石作田租。 2. 庸 即是力役。每丁每年须义务替国家服役20日,闰年加2日。不愿服役者,以每日纳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代替。若替 *** 额外加役,25日以上免调,30日以上免租。 3. 调 即是贡品。每丁每年按所属地区,呈献土产予皇室,可献绫(或绢、絁)2丈,绵3两;或布2丈5尺,麻3斤。 租庸调制具轻徭薄赋的精神,就农民而言,负担为历朝最轻的;就 *** 而言,也能带来稳定的收入。 优点: 1. 轻徭薄赋 租庸调制的税率为历朝最轻,人民易于负担:以田租而言,汉30税1,唐约40税1;以力役而言,汉每年1月,唐只20日;贡品方面,唐亦只及北魏时的一半。 2. 税项分明 租庸调制下,「有田则有租,有丁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税项分明,税额固定,官吏难于暴敛,人民难于瞒税,保障了 *** 的收入。 3. 为民制产 租庸调以均田制为基础, *** 授田于民,使耕者有其田,为民制产。农民生活有保障之余, *** 亦可征其赋税。 4. 杜绝兼并 租庸调制规定口分田不能买卖,又三年整理户籍一次,杜绝豪门富户兼并土地之弊。 安史乱后,户籍散失,租庸调制崩溃,无法实行。德宗时,改革税制,依宰相杨炎之议,行两税制,以下简述两税制产生的背景: 1. 均田制之破坏 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但唐代自安史乱后,人口流徙,户籍散失, *** 无法按户籍授田,亦无法按户征税,于是毋须依赖户籍的两税制遂应运而生。 2. 土地兼并严重 自唐玄宗起,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田地,四处逃亡,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租庸调制受到破坏,不能施行,故不再授田的两税制因而出现。 3. 地方不供赋税 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地方赋税无法上缴, *** 为了维持收入,与藩镇争夺赋税,遂改革税法,行两税制。 4. 两税制的基础 安史乱后,唐室为了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地税和户税,使之成为当时赋税的主要来源,奠定两税制的基础。到德宗采用宰相杨炎的建议,就正式改行两税制。 两税制在缴税上较为简单、公平;而在量出为入的原则下,两税制亦能稳定国定收入,解决国家经济问题。 唐代经济重心东南移的原因: 唐中叶以前,中国的社会经济以北方为中心,及至中叶以后,经济重心逐渐东南转移至长江流域一带。以下简述其原因: 1. 北方经济残破 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一带饱受战乱,田园荒芜,物价高涨,经济备受破坏。安史乱后,又由于北方藩镇割据,长期陷于混乱状态,加上水利失修,天灾频频,经济无法恢复。 2. 人民大量南移 由于张巡、许远死守雎阳,江南一带免受安史战乱,大量人民南下避祸,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北方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 东南早已开发 东南一带自三国时吴国建国后已渐次开发,及晋室南渡,更加快了江南地区的发展。到隋代,由于运河贯通,交通便利,南方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且江南一带土地肥沃,气候适合,农作物产量高,又未经战乱,故唐中叶以前,江南已具备了成为经济重心的条件。 4. 唐室着意发展 安史乱后,北方藩镇割据,唐室无法收取北方的赋税,江南成为唐室经济支柱,故朝廷积极兴修水利,开发港口,加速东南地区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心。 继承唐后期的发展,宋朝着重南方海外贸易的发展,南方这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唐中叶发生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日益衰落,中央财政仰赖东南租赋及盐税维持,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转移,以下简述其概况: 1. 南方人口增加 唐代前期,黄河下游为人口密集之地。安史乱后,北方人口锐减,而南方因不受战乱影响,人口不断上升,提供大量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的发展。 2. 财政重心南移 安史乱后,唐 *** 不能控制中原,赋税要全担在江南40州的人民身上,所谓「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加上对外贸易也集中在南方的广州、泉州等地,可见南方地区已成为唐中叶以后的财政重心。 3. 南方农业发达 中唐以后,北方水利失收,天灾频频,农业凋敝。南方则因唐室财政依赖江南,故刻意发展农业,大量兴修水利工程,如水塘斗门、夏堰;江南农民又大量开垦湖田、渚田,使南方耕地大增,农业生产力超过北方。 4. 南方工业增长 中唐以后,江南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越北方,例如江苏浙江的丝织业、越州江西的陶瓷业、杭州宣州的造纸业等,驰名中外。 5. 商业重镇南移 随着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兴盛,对外贸易的逐渐发展,南方商业急促发展起来,大商业城市如广州、扬州、杭州、成都,最为繁荣,取代北方的长安、洛阳,成为新的商业重镇。 安史之乱前后八年才被平定,对唐室影响深远。 经济方面: 1. 战乱时期,户籍散佚,租庸调制遭破坏;藩镇跋扈,地方贡赋不 *** ;加上回纥又恃功苛索,使唐室财政枯竭。 2. 安史之乱,地方残破,生产停顿,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朝廷复多方征税,致令民生困苦。 藩镇割据及宦官专权都是唐日渐衰落之关键

可见安史之乱对唐室负面影响之深远。 社会经济方面: 1.户籍散失

严重影响唐室收入。 2.贫富悬殊情况无法改善

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3.北方严重残破

真的! 现在那们竞争的社会 有的当铺都挂羊头卖狗肉 还没借都讲得很好听 借了之后 难商量 难沟通 被绑住的感觉 其实我也遇到很多那种当铺 自从我找到了 中坜仁宝当铺 之后 那种感觉完全不见 觉得 仁宝当铺 跟那些当铺 完全不同 完全不必看人脸色 就跟去银行的感觉一样 服务态度好 以客至上 详细解说 不会有被骗的感觉 店长 人非常亲切 好商量 真心推荐 中坜仁宝当铺 本人亲身经历 也可以上网搜寻看看 风评超好 超多人推荐 中坜YKK对面 非常好找 03-4520077

I.唐代经济重心南移 i.六朝奠下经济基础 ?三国时,孙吴逐步开发江南。而东晋以来,大量北方移民为江南带来技术与劳动力,加上江南自然地理条件优厚,经济水平渐渐赶上北方。 ii.北方人口再度南移 ?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一带经济急剧衰退,而南方江淮富庶之区则未受太大影响。 ?安史之乱后,北方政局持续动荡,于是北方人民不断南迁,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iii.北方藩镇割据为患 ?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不断,壮丁被编为兵,百姓受重税役之苦,商旅绝迹于北方。 ?水利长期失修,运河淤塞,北方经济水平下降,其经济重心地位渐被南方取代。 iv. *** 锐意开发江淮 ?唐室倚重淮河和长江下游地区的赋税收入,因而锐意开发江南地区。 ?唐室积极兴修水利,开发盐、茶之利,又鼓励对外贸易等,故南方经济渐渐凌驾于北方,成为新经济重心所在。 II.唐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 A. 人口分布 i.南方人口多于北方 ?安史之乱以至五代期间,北方凋敝,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江南道户数更跃居全国首位。 ?宋初载,北方在五代时户数仅有百万,而南方各国却达二百三十余万,户数超过北方一倍有余。 B. 财赋来源 i.倚重南方财赋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朝廷不能取得北方赋税,税收倚重淮南、江南等道。江淮财赋通过运河输送关中,支持 *** 的军政开支。 C. 农业 i.开发土地资源 ?唐代中后期, *** 鼓励南方人民开垦耕地;在河滩、湖滨修造陂堤,围出渚田和湖田,在山地开辟梯田,种植水稻。耕地增加,农产量亦增加。 ii.农田水利建设 ?唐代中期以后,全国八十多项水利工程之中,江南约占五十项,可见农业生产的重心已逐渐南移。 ?江南农民发明了曲辕犁、耙、筒车等新式工具,有助提高生产效率。 iii.农产品种类增多 ?江南地区除生产水稻外,还生产大量的经济作物,包括茶叶、桑(养蚕)、甘蔗、蔬菜、水果等,品类繁多。其中茶叶生产占有重要地位,饮茶风气渐渐兴起。 D. 手工业 i.纺织业 ?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纺织业发展迅速,产量和品质逐渐赶上北方。如明州、浙西的纺织业产品均甚为著名。 ii.制瓷业 ?隋、唐以来,江南十六州中,有十一州均出产瓷器。除了产量增加之外,制瓷技术也大为提高,如越州、明州的秘色瓷,其烧制技术水平甚高。 iii.冶炼业 ?唐代的冶炼业相当发达,技术纯熟,不但生产普通的金属工具、兵器和生活用具,而且能制造大型的铜铁器,以及精巧的金银器。如扬州的铜镜,便是当时全国驰名的产品之一。 iv.造纸业 ?江南十六州中,有十一州均出产纸张。而南方出产的一些的纸产品,如越州的藤纸、宣州的宣纸等,更享誉全国。 v.造船业 ?唐代后期,明州、升州是南方的造船中心,当时制造的远洋海船驰名中外,大的长二十余丈,可乘载六、七百人,堪与较好的大食船较一短长。 E. 商业 i.商业都市南移 ?安史之乱后,扬州和益州取代了长安和洛阳,成为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易的中心。 ?苏州、杭州、湖州、鄂州、洪州、潭州等,亦成为长江流域著名的商业都市。 ii.对外贸易频繁 ?唐代中期,丝路受阻,中外贸易转移到东南沿海地区。许多 *** 人、波斯人均由水路来到中国进行贸易。 ?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贸易港口。广州设有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又设立接待外商的蕃坊,乃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参考: 《探索中国史》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2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