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古代一斤猪肉多少钱

这个“肉百斤七百”里根本就没写是猪肉,事实上,居延汉简里关于猪和猪肉的讨论基本没看到,参看《汉简中所见物价考释》一文,居延汉简里提到牛、马、羊,甚至食用狗的价格,就是没提猪和猪肉价格,不知道谁穿凿附会,非要把这里的“肉百斤七百”扯到猪肉身上?事实上,关于“肉百斤七百”一文,在《汉简中所见物价考释》里有论述,判断是羊肉价格,而且肉百斤,大约两头羊,与居延汉简提到羊价,一头500到1000钱大致相符。

古代一斤猪肉多少钱

古代猪肉非常低廉,因为几个问题:

第一,养猪是靠人的粪便,从出土的汉代墓葬陶俑可见,猪圈与茅厕是连接的,茅厕粪便直接流入猪圈,事实上,今天一些落后地区养猪依然是这个法子。吃粪便长大的猪,古人肯定会厌恶

出土陶俑中的猪圈,注意右侧台阶尽头

第二,古代养猪很长时间里没有掌握阉割办法,造成猪长不大,远不会出现今天两百斤大肥猪的情况,当时的猪百斤都很难出现

第三,没有阉割的猪,产出的猪肉会有极重骚味,口感并不好

所以,古代猪肉是肉中的贱肉,居延汉简记录里,羊肉百斤七百钱,到北宋已经暴涨到羊肉一斤120钱,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太宗曾赔偿一名开封城丢猪人1000钱抵偿猪价,考虑当时猪没有阉割,一头并没有现在200斤重量,甚至100斤都不到,就按照100斤计算,猪肉价格也不超过15-20个铜钱,与北宋羊肉的单价对比,最高也不过1:6,反推到居延汉简中记录的羊肉100斤价值700钱,猪肉价格,100斤顶多120钱,也就是一斤猪肉不到两个铜钱。

反季节蔬菜在汉代已经有了,稀少珍贵为什么却饱受非议?

1、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的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2、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的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

3.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说起蔬菜,这可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无论贫富,如果一两天不吃新鲜蔬菜的话,恐怕肠胃就会觉得不舒服,一日三餐也会失去胃口,如果是长期吃不到蔬菜,还会造成营养摄取不均衡,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况且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也不发达,冬天的时候天寒地冻,人们要怎么样才能吃上蔬菜呢?

其实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种植蔬菜了,不过那时候粮食的亩产低,生产力水平又不高,即便所有的耕地都种上粮食,也不一定能指望全年都能填饱肚子,再加上那时候的生态环境好,植被的种类多,覆盖面积也大,山中和旷野中都有不少可以食用而且味美的野菜,所以直到先秦时代,耕地主要都是用来耕种粮食,蔬菜的种植并不普及,真正人工栽培的只有韭菜、瓠瓜、甜瓜和姜,少数几个品种。人们日常佐餐的蔬菜,主要靠挖野菜,特别是野生的蕨菜为主。

在先秦时代人们把挖来的野菜统一称为?菜?,并不知道?蔬?为何物,也没有?蔬?这个字,不过与?蔬?同音的?疏?倒是挺常用。《孟子》云:?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意思是说:粗糙的粮食配上野菜做的羹汤,也是可以吃饱肚子的。这里的?疏?是简单粗糙的意思。有不少人认为蔬菜的?蔬?,便是由这个表示简单粗糙的?疏?字引申而来的,?蔬?就是?疏?,这个解释听上去似乎也不无道理,但多少还是让人感到牵强。

秦汉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和发展,古代中国与当时西域各国的交流不断加深,原产于西域的不少植物种类也传到中原地区,这其中就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品种,据史料记载,到东汉时,我国的蔬菜品种,已经由先秦时代的几个品种,增加到了二十多个品种,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增加到三十多种了。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饮食中辅食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餐桌上不仅需要粮食,也迫切地需要不同种类的蔬菜类美食来丰富日常生活。于是人工种植蔬菜开始大规模兴起了。可是人工种植的蔬菜毕竟与从野外挖掘回来的野菜是有很大区别的,况且蔬菜一来不是主食,二来品种又很多,仔细品味一下,?疏?这个字似乎还有疏通理顺,分门别类的意思。既然人工种植菜品有那么多种,不如就给?疏?加个草字头,创造出一个新的汉字?蔬?,以便与从旷野采集来的野菜进行区分。所以古时菜品,人工种植的,为?蔬?,野外采集的为?菜?,这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分别的。

可是植物到了冬天也是不会生长成熟的,即便有了人工种植的蔬菜,也解决不了冬天吃菜的问题。不过这点困扰,可难不倒聪明的古人,为了解决冬天吃菜的问题,古人发明了腌菜。其实自周代起,我国就有了腌制菜品,以备冬时的习惯,而且这种腌菜的技艺,时代传承,直到今天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东汉的刘熙在《释名?释饮食》记载了当时人们做腌菜的方法:?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可见那时候制作腌菜是非常普遍的,整个冬天,古人都是靠腌菜来解决吃菜问题的。

虽说腌菜的存在,可以让冬天不会没有菜吃,但是腌制食品的味道与新鲜蔬菜相比还是差得太多了,如果能在冬天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吃遍天下美食的皇亲国戚来说,要忍受一整个没有新鲜蔬菜的冬天,实在是太煎熬了。于是从汉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研究如何在冬天种植新鲜的蔬菜,并且出现了专门为皇家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机构:太官园。太官园中在冬季种植蔬菜的操作方式是:?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可见在汉朝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温室种植的技术,并且在实际运用中还非常的成功。

但是在两千年前,这种为了吃口新鲜蔬菜就专门搭建温室,并且要用大量炭火保持室内温度的生产方式,实在是太过奢侈靡费,很多朝臣都因此反对这种铺张浪费,虚耗国力的行为。除了耗资巨大外,这种反季节蔬菜还有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原因,那就是相当多的人认为它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后汉书》中记载了和熹皇后邓绥颁布的一道诏书:?凡供荐新味,多非本节,或郁养强孰,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可见即便是在皇室,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非常反对反季节种植蔬菜的,认为这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做法,食用在这种情形下生长出来的蔬菜,对人的身体有害无益。

可即便反季节蔬菜种植在汉代受到了如此巨大的非议,却依然没有阻碍达官显贵对美味的追求,这项技术还是得到了迅速发展,到魏晋时期,有些地方的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已经相当大,甚至一个菜园就会占用数十亩耕地。

每当我们在寒冷的冬天,能轻而易举地享用到新鲜蔬菜的时候,就会不免回味历史中这些有趣的瞬间,感叹岁月的变迁和耐人寻味的过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35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