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于文华,蒋大为两个人身上能看到什么?
于文华和蒋大为同是歌唱表演艺术家,不过两人似乎没有什么交集,而且年纪相差也比较大,唯一可以把他们两个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大衣哥朱之文了!那么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什么呢?
于文华当年认识大衣哥朱之文的过程很有意思。据说当时大衣哥朱之文因为参加了山东卫视的《我是大明星》,在节目上大衣哥朱之文唱了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洪亮大气的歌声也让大衣哥朱之文一夜走红,后来于文华在网上看到大衣哥朱之文的表演视频之后,惊为天人。
当时于文华还是《星光大道》的评委,于是她马上和节目组的人驱车前往大衣哥朱之文的老家邀请他参加《星光大道》,于文华的爱才之心表露无遗。
后来大衣哥朱之文还跟随于文华学习了一段时间,随后在《星光大道》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此算是真正地走红了。
后来于文华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到当初为什么如此看重和帮助大衣哥朱之文,她说因为自己从小也有这样艰苦的经历,大衣哥朱之文在没有专业学习的情况下能有这样惊艳的表现让她非常震撼,所以她决定帮助大衣哥朱之文!
再说说蒋大为!
其实当年大衣哥朱之文也有拜访过蒋大为,想要向他请教一些唱歌上面的技巧,当时两人在媒体面前也算是非常和睦,完全看不错有任何的不对劲。
但是没想到后来蒋大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直言不太喜欢朱之文这个人!
近日媒体又再次放出之前蒋大为接受采访时点评农民歌手的视频,让蒋大为一时间处于风口浪尖之中。最后蒋大为经受不住网友的压力,终于出来道歉了,直言都是综艺节目逼他拍的,但是,如果是别人逼你的,你不会拒绝吗?你敢说出来,证明你是认可的!所以,作为一个老艺术家,说出这样一些话,让人感觉心胸真的不够宽广。
总的来说,蒋大为和于文华都是名气很大的艺术家,但是两人在对待某些事情的态度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于文华愿意无私帮助大衣哥朱之文,蒋大为却似乎有点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意思,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于文华有大爱。 不计较个人得失。 不遗余力帮助底层人。 像这样的人都是有使命的人。 敬佩她。 蒋大为在他最火的时候突然移民国外。 什么陪读等等,这些都是说辞。 一个人内心的想法体现在他的行为上。 他有没有想过,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崇拜他。 那么多的人喜欢听他的歌。 为了这些不能放弃使命。 但是他毅然决然移民国外。 现在混的穷困潦倒了。 又回来中国捞金。 蹭热度。 贬低他人博出位
现在说正题,从于文华在以前老搭档尹相杰吸毒入狱,大家都避之惟恐不及时,她没有划清界限这点,可以窥见其善良感恩念旧怀旧没有落井下石等中华传统的优良美德!再看蒋大为,按我个人看法,创作歌唱了那么多首脍炙人口的被广传唱且具有正能量的歌,在中国屈指可数,当属顶级歌唱家甚至可奉为大师级人马。可是,他潜意识处处的优越感且享受这种优越感带来的结果才导致他行为谈吐出现问题;其一,人家都拜你为师,你说是媒体撮合也好配合也好,在大众眼里你们就是师徒关系,可你偏不认,这倒也罢了,因为你有选择自由!但是这次,你自己惹了"众怒",突破了大众的观感呀!于文华惜才爱才亲自调教不说,处处为他争取表演表现演唱机会,而蒋大为此访谈一出,真是令人贻笑大方了!人品做人处事高低立判,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人家抱着20万"作秀”来了,你有吗?大放厥词就有。
就于文华和蒋大为两位歌唱家来说,其歌唱艺术都是非常令人喜欢和欣赏的,但二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却是截然不同的两道风景线。于文华质朴而且善良,出身农民家庭,走红明星却不忘根本,时终保持着一身正气,为国家,为 社会 大众贡献自己的能量,并成功帮助农民歌手朱之文成就梦想,使朱之文走向了辉煌的人生大道。再反观蒋大为先生,虽说歌唱的不赖,的为人却很自私,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形象。虽说移民外国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做为一个多年的歌唱家,不为 社会 谋福利也就算了,却做出损人不利已的错误表现来,这是何等令国人失望与痛恨的啊。真心希望蒋大为先生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还 社会 一个公道。
从于文华与蒋大为对朱之文的不同态度,看到了老艺术家身上所呈现出的人性中美好与丑陋的一面。
于文华同样出生农村,对朱之文的经历感同身受,才会帮助他朱之文是在参加《星光大道》的时候,穿一身军大衣翻唱了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而走红。上了央视春晚以后更是大红大紫,一直到现在都有超高的人气,出场费也很高,赚了不少钱。
前两天,朱之文直接提着20万现金给武汉捐款,慷慨解囊的同时,表明他很有钱。也难怪,虽然他是农民出身,但现在比某些艺术家还要有名,赚钱也多。
很多人以为朱之文是凭借自己的实力,最终走红,实际上是于文华把他给捧红的。
朱之文之前参加过山东卫视的《我是大明星》选秀,同样演唱了《滚滚长江东逝水》,并且把视频发到网上。
有一天,于文华在家里面没事干,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偶然看到朱之文的视频以后,觉得这个人唱歌还不错,并把他介绍给了老公。后来,于文华便认识了朱之文,并且推荐他去参加央视的《星光大道》,没想到一炮而红,改变了命运。
所以,于文华就是朱之文的贵人。有段时间,朱之文与于文华的关系挺好,就像知己一样,于文华还带着朋友去过朱之文的老家。
之所以于文华会帮助朱之文,是因为于文华对朱之文的经历感同身受,因为她也来自农村。
于文华出生于河北唐山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2年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学习评剧,机缘巧合认识了评剧韩派创始人韩少云,从而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位置,改变了命运。
若不是韩少云的帮助和指点,于文华很难出人头地。所以,当她看到朱之文的视频,也了解了他的经历之后,就想帮他一把,给他指点了一下。
于文华并没有嫌弃朱之文是农民,反而对他挺好的。
从于文华身上看到了老一辈艺术家所散发出来一种人性的光芒,那就是善良大气,慧眼识才。
蒋大为骨子里面看不起农民蒋大为根本看不起农民,他曾经到农村插队过,有过农村生活的体验。
朱之文当初刚成名时,在镜头前拜蒋大为为师,而蒋大为也很不好意思,便接受了他,但他并不喜欢朱之文,因为朱之文是农民。
若不是朱之文,或许很多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蒋大为,对他也不感兴趣。蒋大为是借着朱之文的人气把自己炒作了一番,但并不领情,反而还在抨击农民。
蒋大为这两天的言论“老百姓喜欢你们,因为你们是农民”,一口一个农民,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实在令人反感。他就是在指责朱之文,他所了解的歌手也就只有朱之文。
蒋大为作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老艺术家,拿着国务院津贴在国外潇洒,来国内捞钱,却看不起农民阶级。他身上展现出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自以为是,自私冷漠。
蒋大为被网友骂的不行了,出来解释,称是节目组要求的,而不是他内心的想法。其实是在狡辩,他心里面就是这么想的。没想到《牡丹之歌》曾经唱的那么好的一位歌唱家,竟然有这样的心态,太令人失望了。
蒋大为和于文华两个人身份名誉基本相等,但是,两个人对农民草根歌手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蒋大为是站在制高点向一个农民歌手进行攻击,贬低,甚至干涉人家坐头等舱的琐事,在他的观念里,只有像他们那样高贵的人才配坐头等舱,农民不该有这么高的享受,这种观点首先把农民天生就该去坐下等舱,他把 社会 划分为贵族和草民,并且恶意攻击朱之文没有自己的作品,国家给提供一个唱歌的机会在他眼里好像是法外开恩,这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难道农民歌手就不该登上大雅之堂,只配唱给大山听,他的高傲,他的冷酷让观众为之反感!于文华老师却能放下歌唱家的架子,去帮助朱之文,那种热情,那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不单是感动了朱之文,而且感动了全国的观众,于文华老师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和蒋大为相比真是冰火两重天,百姓们心中有杆秤,两个著名艺术家却在百姓心里的评价是天壤之别,农民最懂得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最讨厌的人!蒋大为,你该向于文华老师学习一下怎么做人才对!
于文华跟蒋大为差着辈分,没法放在一起比较,蒋大为火的时候,于文华还在念大学。而于文华在春晚唱情歌火了之后,蒋大为基本上已经告别公众视野了。
从唱功来说的话,蒋大为比于文华肯定要高一个等级,蒋大为是美声唱法,声音比较平稳,高的上去也低的下来,而且蒋大为无论在什么场合,跟谁搭档演唱,他的唱腔都可以保持一致,基本听不到走音和颤音等现象,气口非常顺,这是基本功的展示,需要对嗓子长久的保养和坚持不懈的日常练习才能做得到。
比如《青春有你》里面,蒋大为跟张艺兴合作《敢问路在何方》,其实现场伴奏是摇滚和电音结合,完全不是原版,但蒋大为照样可以跟上节奏,唱得跟原版配乐一样的效果,还能跟张艺兴唱出左右声道的效果。说实话,这就是老艺术家把一首歌唱到灵魂深处的好处,以不变应万变,让人不得不佩服。
而于文华相比蒋大为来说,唱法偏民俗一点,于文华的嗓子尖而脆,唱民歌小曲和流行歌非常适合。而且于文华相比蒋大为,她的嗓子可以适应的歌曲类型更广,台风也更加活泼多变,如果兴致来了唱几首神曲也HOLD得住。比如于文华在《国色天香》里面,跟德云社演员张云雷合唱京剧版《你快回来》,就很见功底,柔美而且平和,跟潺潺小溪一样娟秀。
当然除了风格的不同,蒋大为跟于文华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两人都是几首代表作红遍大江南北,其他作品知名度就比较低的歌唱家。蒋大为的《牡丹之歌》、《敢问路在何方》,于文华的《纤夫的爱》、《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在当年都是神曲一级,而直到今日,很多人听到他们的名字,也只能联想到这几首代表作品。实际上两人都出了很多专辑,无奈传唱度实在太低,没法达到之前的高度了。
当然我也知道提问者不是想听这些,之所以把这两人凑到一起,主要是为了他们心中的上帝朱之文,而这两人对朱之文的态度不一样,于文华是朱之文的圣母玛利亚,而蒋大为是地狱的撒旦。
当然这也是朱之文的粉丝一厢情愿而已,于文华跟朱之文绑定成CP,更多的也是节目需要,并不是于文华真的把朱之文当成自己的男神,巴不得给他跪舔。于文华的人脉圈跟朱之文隔得很远,如果下了节目,两人基本上不会有任何交流,更加不是某些朱之文粉丝意*的“红颜知己”、“不遗余力的帮助朱之文”。
就像蒋大为被朱之文粉丝拿来当反面教材施加网络暴力一样,蒋大为跟朱之文同样隔得很远,人脉圈一点交集都没有。只不过蒋大为不太爱假装亲热,他有点那种老艺术家的做派,不喜欢跟陌生人到处以师徒相称,所以被朱之文团队跟粉丝作为敌人立靶子,一有事情就拖出来游街。
其实在于文华跟蒋大为眼中,朱之文其实是不同世界的人,也就是传统媒体跟网络媒体的差别,看似都是传媒,其实很难有重合跟交集。问题是网络媒体喜欢到处蹭,只要扯得上关系就过去勾肩搭背,如果你不搭理就要煽动粉丝网暴你。
于文华觉醒的比较早,所以在跟朱之文相处的时候,尽量没有得罪他,但也没刻意走太近。
蒋大为是不留神踩了坑,现在虽然想弥补但为时已晚,朱之文这个IP下的用户群已经把炮口对准了他,短时间也不会转移,所以只能默默承受着。
第一娱记出品必属精品!
这个题目应该是想说,这两人对朱之文的态度迥异的看法!我也来说说我自己的一点意见。
坦率的说,于文华现在已经不那么红了,她最红的时候,是她和尹相杰演唱《纤夫的爱》那首歌,当时可以说是红遍中国,电视里天天放,大街上人们天天唱。
她的人品,从两件事上可以看得出,第一件事是,她合作伙伴尹相杰进去以后,很多人都惟恐避之不及时,她作为尹相杰最亲密的合作搭档,利益共同体,她并没有划清界限。可见其善良、感恩、念旧,不落井下石优良品质!
第二件事就是和朱之文的关系。相比较朱之文,她算是功成名就大歌星,而朱之文只是一个草根,但是她提携他,帮助他,还亲自到朱之文的农村土房子拜访。可以这样说,没有于文华的帮助,就不会有朱之文现在这么火。这说明她除了有美丽的外表,动听迷人的歌声外,也有一颗闪亮的心灵!
从于文华身上我们看到了善良、乐于助人,心胸宽广,识才,爱才并培育人才,举才不看身份与地位的优良品质!
我们再看蒋大为,蒋大为老师也是国内大师级的歌手,他演唱的《敢问路在何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歌曲曾经风靡一时!同样他和于文华一样,也曾经“提携”过朱之文,还有传言曾经说是朱之文老师。
但是蒋大为后来都否认了,说是“炒作”。但是我搞不懂了,既然是炒作,蒋老师不也参与了吗?
既然内心看不起朱之文这样的农民歌手说他是农民,那为什么还要和他一起炒作呢?这个主动权应该蒋老师完全可以掌握的!
朱之文确实是农民歌手,但是他没有觉得自己红了了不起,依然住在农村,自给自足,没有占用城里的一分土地,还多次把赚的钱捐给需要的人。这样的农民歌手怎么了?他自己也没有说是歌唱艺术家,朱之文在抖音里明明白白说,我只是一个农民歌手。
另外大家之所以对蒋大为老师有意见,估计与他长期生活在国外,老婆孩子也在国外有关。现在很多人,想赚钱了就回国,享受就去国外,这样好吗?
不管怎么样,蒋大为老师也曾经为歌唱事业做出过贡献,他也道歉了,也承认那些话是被逼的,但希望他以后真不要那样说,这样有失一个艺术家身份!
于文华——君子是成人之美,蒋大为——是嫉妒把人踩在脚下,这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无论是什么行业,你做人的品质出了问题,在这个行业就不会走的太远。
再说说朱之文,这个人非常朴实无华,懂得感恩,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知道做个好人,
从声乐专业角度来看,蒋先生是现代大家。文华女士则是情歌甜女。所以,给大众的感觉:
蒋是危襟正座的长者,另人敬而远之。
于乃小鸟依人的姊妹,让人欢悦而亲近。
在演唱风格上也是各有千秋。人们不能因个人好恶而薄厚,他俩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工作者;勿捧勿谄。
蒋大为出道50多年,是歌坛名副其实的“ 常青树 ”“歌唱家”,传唱出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凭借着《 敢问路在何方 》,红遍了大江南北,极具盛名。
更是央视春晚节目的“ 常驻人员 ”,被赞称为“ 国宝 ”、“ 国喉 ”。
奇怪的是,蒋大为最近好像消失了似的,关于他的各种各样的传闻也浮出水面。
2003年,一名叫姚曼的女子称: “我是蒋大为的情人兼经纪人,他借我90万,一直不归还!”
歌坛圈的“ 三朝元老 ”竟为老不尊,与经纪人传出婚外情,借钱不还帐?
网民大为吃惊,蒋大为全身都在散发着正气凛然,实在看不出来会做这种事。
但这只是导致蒋大为突然消失的原因之一。
(一)成名史
一个公众人物的形象不是突然倒塌的,而是慢慢地,一点点,被一些看起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压塌的。
1947年1月22日,天津市和平区,蒋大为在一富足人家出生,从小跟着身体不方便的叔叔学习美术和音乐,初中毕业时报考美术学院,学习了八年的西洋画都没有被录取,但音乐天赋崭露头角。
19岁时,蒋大为正好赶上社区宣传队招聘演员,年轻人总是雄心壮志,想开展一番大事业,于是和几个同学一起报名。
顺利进入宣传部,大展歌喉。
蒋大为才华横溢,样貌看起来文质彬彬,宣传队队长张佩君对他暗生情愫,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日久相处,又都是年轻人,顺其自然谈起了恋爱。
1947年,27岁的蒋大为与张佩君在双方父母的同意下,回老家天津举办了婚礼。
结婚四年,两个人的宝贝女儿,蒋怡出生了,中年得子,又是独生女,蒋大为自然十分宠爱蒋怡。
1984年第一次上春晚,正是意气风发青年人,年轻又帅气,戴着眼镜颇有雅姿,高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轰动全场,在圈内名声大噪。
一年后担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电视剧多次播放他的歌曲,很多人争先恐后的邀请他上台唱歌,名利双收。
但真正让他大红大紫的歌曲是《牡丹之歌》、《敢问路在何方》。
1987年,蒋大为演唱的中央电视剧版《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红遍了全国每个角落,几乎每家每户都能听到他的歌声,就算是现在也没有几个歌手能红到这种地步。
那几年是他事业的巅峰,他获得中国第一届金唱片奖,成为国内有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不管走到哪里都是鲜花、掌声,大受欢迎,他的歌声更是传遍海内外。
(二)移民国外
很多人往往在人生最高点时,会走下坡路。
1997年,蒋大为被邀请前往温哥华演出,被那里给吸引住了 ,为了女儿的未来考虑, 他决心定居国外 。
蒋大为借用朋友关系,历经三年,才终于在 2000年拿到绿卡。
他国内国外两手抓,原本打算在两个领域大展歌喉。
可惜的是, 天算不如人算 ,国外歌坛界并不是很适合蒋大为。
在温哥华几年并没有得到多少演出,蒋大为和张佩君夫妻两人省吃俭用也解决不了当时的困难—没钱了,国外消费实在是太大了。
反而在国内家喻户晓,人气一直都在,虽然不如巅峰时刻。
所以他下定决心回国捞金,国内的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事业发展,能得到更多的丰厚的报酬。但是古往今来,人们都对墙头草难生好感。
圈内人得知蒋大为要全力回国发展,纷纷嘲讽:
“国外的面包不香了,还是水土不服?。”
“你去温哥华享福去了,咋回来与我们抢饭吃?”
蒋大为的事业在移民温哥华后还是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回国后面对同行的排挤,他并没有退缩
虽然演出歌曲的机会很少,数目还是挺可观的,开业、楼市开盘、公司活动、都会请一些明星来唱歌,唱一首歌都是几十万出场费。
(二)蒋大为和姚曼的“90万欠款”
风光不复以往的蒋大为,开始辗转于各个地方小商演,为了适应国内歌坛市场,他和姚曼合作接演出。
蒋大为和姚曼在1997就是朋友,因为关系比较亲近,在金钱方面很随意,没有签订协议。
据姚曼叙述,她经常居住在蒋大为的房子里,很多私人物品也放在蒋大为的家里。
什么样的关系,能让两个孤男寡女共处一室?
而姚曼自称,在2003年初,因一场商业演出泡汤,她将90万现金存在了蒋大为的住处,并让蒋大为打了借条,谁料想蒋大为并没有把钱还给她。
不得已曝光“ 蒋大为不还钱 ”,希望把钱要回来。
但是,蒋大为称,他和姚曼并不是情人关系,两个人只是合作伙伴
姚曼介绍演出,他上台表演,两个人最后一次合作是西装代言, 代言费用是30余万元,全部被姚曼中饱私囊 ,
他感觉姚曼不靠谱,就提出要中断合作的意愿。
谁知,没几天后,姚曼竟带着几个墨镜壮汉上门堵他,强迫蒋大为写下欠条,更是放出话“ 不给我钱,让你身败名裂! ”
蒋大为耍了个心眼,故意把欠条日期写成2003年3月20日,而这一天,他并不在国内。
后来蒋大为在妻子张佩君的支持下报警,因为欠条日期不对,恰恰证明了他的无辜,力破蒋大为“ 欠款门 ”事件,姚曼被捕。
终究是姚曼敲诈勒索“90万元”,
还是蒋大为借款不还钱,并深陷桃色新闻。
局外人也是看不明白。
虽然蒋大为有着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自己的无辜,但“欠款门”事件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很多板上钉钉的商业活动被甲方取消,当年的奖项评选也接二连三被取消。
好在他的妻子张佩君一直很信任他。
当时,他被“ 欠款门 ”事件烦的“逃”回温哥华,并被一些同辈打电话谩骂嘲笑,是张佩君一直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他,并鼓励蒋大为回到中国报警,用法律来捍卫自己。
蒋大为与姚曼的纠缠不清,最后也以姚曼坐五年牢告一段落 ,蒋大为胜诉。
这只是关于蒋大为私德冰山一角,他被诟病的原因有更多。
(三)恩师许镜清
在1980年时,许镜清录制86版《 西游记 》最后的片尾曲,一眼就看中蒋大为,倾尽全力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传授给蒋大为。
两个人像师徒一样相处,其乐融融, 经过许镜清的指导想,蒋大为进步很大。
1986年,因演唱《 敢问路在何方 》歌曲一夜成名,红遍了大江南北,为以后的成功之路打下了铺垫,蒋大为年近四十,四十为男人不惑之年,这个年龄的男人大多心里成熟,工作稳定。
彼时的他,歌声浑厚又具有金属音频、凭借高超的演唱技巧在歌坛占有一席之地。
只是歌红人不红 ,很多人对蒋大为本人并不是很熟悉。
同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邀请蒋大为演唱《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被台下观众与全国老少所熟识。
在当时的年代里,人们的经济方面不如现在,以前的一毛钱可以买如今五块钱的豆腐,城市居民月收入不高于1千元,蒋大为只是唱个歌就能月收入25万元。
几乎每天都是马不停蹄地搞艺术,每个月商演活动排得满满当当, 有些主办方主动提出让蒋大为演唱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作为压轴出场。
2015年, 许镜清想举办一场音乐会,但费用不足,想起他曾经提携的后辈—蒋大为,想让蒋大为赞助一些资金 。
蒋大为的成功离不开许镜清的提携之恩,《西游记》在当时很火爆,几乎全国男女老少都爱看,就算是现在,那也是经久不衰的百年老剧
能演唱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几乎能想象,能将蒋大为推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无奈蒋大为并不念旧情, 他拒绝了许镜清的要求 。
许镜清大怒,想把歌曲的版权问题要回来,但蒋大为可不怕,轻描淡写地说“ 可以走法律程序来起诉我 。”
之后继续若无其事演唱《敢问路在何方》,作为个人演唱会的压轴曲。
两个人短暂的师徒之情,也消失殆尽。
有些人认为蒋大为过于自私,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不知恩图报就算了,反而恩将仇报,这种行为未免让人不喜。
此后,蒋大为因为口无遮拦点评朱之文,对事业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伤害。
这位德艺双馨的高音歌唱家,长相慈眉善目,眉宇间自有一股浩然之气,却对农民后辈频出讽刺。
(四)点评朱之文不是歌唱家
朱之文参加《星光大道》选秀节目时,遇见了蒋大为前辈,被他华丽丽的高音和富有才华的词曲所征服,十分崇拜。
尤其喜欢《 牡丹之歌 》,在一次剧组饭局中,朱之文演唱了蒋大为的歌曲,蒋大为喜上眉梢,对朱之文赞不绝口。
对朱之文说了几句话,大意是:
“你在练歌的同时,记得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知识。”
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在暗指朱之文低学历,修养不高。
毕竟蒋大为从小接受高等教育,家庭底蕴浓郁,修养和知识面面俱到。
现场人起哄着让蒋大为收朱之文为徒,朱之文笑容满面道:“ 非常开心,希望蒋大为老师以后多多指点。”
奇怪的是,几天后蒋大为不仅不承认朱之文是他的徒弟,更是直言不喜欢朱之文,朱之文拜他为师也只是一种炒作罢了。
这句话引起部分网友不适,认为蒋大为飘了。
2019年,蒋大为在参加一档综艺节目时,再次表达出了对朱之文的不喜:
“ 农民就是农民,歌唱家就是歌唱家,你是农民就不是歌唱家。”
话里话外总有那么一点意味深长。
网友们纷纷讨伐蒋大为,对他看不起农民、讽刺农民不配当歌唱家的行为感到气愤。
而现在的朱之文却比他要红的多,通过短视频曝光后,商演不断
不得不说,蒋大为在歌坛广受好评,是有一定的资本能对后辈评头论足,但万事需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肆无忌惮的点评。
蒋大为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谩骂,淡定地说是节目组要求他这样做的,试图挽回一点余声
但网友们并不买账,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拿这件事来定义老艺术家的品德。
续朱之文事件的发生,蒋大为几乎被架在了火堆上,也是让人嘈点满满。
(五)蒋大为“绿卡之谜”
讽刺朱之文是农民不是歌唱家事件还没有过去,他的又一桩事又被深挖出。
蒋大为在事业最红火的时候,选择移民,也成为网友们语言攻击他的理由。
娱乐 圈有一个怪潮流,好像只要谁红火了,成为大腕儿就会移民国外。
但移民国外的明星,基本上都会回国捞金,在享受着外国福利的同时,还想兼顾着祖国的红利,吃相可谓难看。
和“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有异曲同工之意,还是祖宗看得明白。
但是外国的钱不好赚,这些移民的明星在国外根本没有市场,更没观众买单。
蒋大为把事业转移到国内后,虽然发生了一些坎坷,也慢慢走上了正轨,被央视春晚节目邀请,各大商演拿和奖项拿到手软。
仅仅没有多久,他在某一平台又透露出自己其实有绿卡。
就是说啊,这种出尔反尔性格实在不像一位中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高音歌唱家。
(六)结语
虽然有些行为让人不耻,但是整体上来说还是一位非常好的人,他对妻子五十年如一日的敬爱,对独生女的百依百顺的宠溺。
给我们 留下了不少经久不衰的作品,《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北国之春》....
从艺五十多年以来,演绎的歌曲多达千曲,为近百部影视作品配唱主题曲,现在老一代人非常爱听,在年轻人群体中也具有影响,歌曲广为传唱。
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栽柳柳成荫。
从艺几十年,连续13次上央视春晚节目,
为蒋大为歌途披上一层星光 。
荣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音乐成就奖、中非艺术家等各种各样的大奖。
他的声音有超强的穿透力,又富有磁性,音线转化非常流畅,高音通畅透亮、低音浑厚踏实,歌声饱含的感情丰富浓郁 。
海外评价他是“ 中国当代民歌的代表人物 ,”“ 中国的帕瓦罗 ”。
蒋大为代表了20世纪年代百花齐放的繁华景象,多部经典歌曲载入中国民歌的史歌。
人无完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毛病,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
公众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更应该注重言语和行为不要出错,因为一步错步步错。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4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