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小微企业有哪些金融扶持政策?
普惠小微企业指国家给予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小微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且同时符合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等三个条件的企业。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的通知》(财税〔2019〕13号)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相当于按5%纳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相当于按10%纳税)。
现在有很多给小微企业提供的周转经营贷款服务的平台,比如度小满金融,度小满金融将切实把国家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号召落到实处,旗下信贷服务品牌有钱花全面支持小微生产经营,大多数小微业主选择有钱花,满足小微经营周转需求。据悉,度小满金融的信贷用户中,有七成是小微企业主。截至目前,度小满金融携手数十家金融合作伙伴,累计为小微企业主发放数千亿元贷款,资金周转就找度小满金融,大品牌更安心。
作为三农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应如何服务三农?
中小微银行一般都是地方性银行以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主,以及少量的村镇银行。中小微银行在规模、综合实力、经营范围等等方面注定比不上六大国有银行和十二家股份制银行,与其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与大银行搏杀,还不如发挥自己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把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会在未来有一线生机。
就农商行而言,想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更加专注于本地经济,立足县域,面向中小微客户,面向农户,面向社区。
虽然“一立足三面向”的经营理念喊了很久,但是在业绩考核的压力、经营管理人员的短视等等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在实际上,大多数农商行还是更愿意选择大客户,尤其是有政府背景的客户,以及房地产相关客户。
从短期来看,这些贷款风险比经营类或者消费类贷款小很多,但是贷款过于集中,等于风险集中,一旦市场有个风吹草动,那没有几家农商行可以撑得过黎明前的黑暗。
前几年政府平台贷款大干快上的时候,大家蜂拥而上,拼命放贷款。后来部分地区政府平台贷款爆雷以后,有多少银行不得不吃下自己种下的苦果?大银行实力强,能够很快自己消化,中小微银行呢?怕是几年都缓不过这口气。
另一方面,这几年三四线城市房价突飞猛进,与当地农商行毫无原则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有着极大的关系,假如有农商行工作的同志,可以看看自己所在银行投放的房地产行业贷款有没有超过20%的红线,我敢说没有几家农商行是不超过的。
所以在我看来,未来中小微银行,更重要的发展方向还是需要回归主责主业,深耕当地特色产业,抓住中小微客户,深挖专业市场,扶持农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四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把规模做大,把客户做多,把风险做散,坚持做小而美的银行,把自己的经营与当地经济深度融合,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良好口碑,形成身边银行的印象,这样在互联网金融和大银行向县域下沉业务重心的冲击下,才会有一线生机。
服务三农,贴近农村和居民社区干好零售业务。
社会 零售银行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新的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微银行成立较多,主要包括新成立一批民营银行,和原来一些地方城市信用社经过改制后成立的银行等。中小微银行的成立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缓解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支持经济发展中 中小银行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9底,我国中小微银行机构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家、农村商业银行家、农村合作银行、民营银行合计上万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是中小微银行的主力。
今后中小微银行发展趋势。一是发展前景乐观。
中小微银行主要定位和服务对象就是服务我国的广大中小微企业,可以说随着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中小微银行的发展前景可期。特别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是中小微银行发展过程,不会一帆风顿。中小微银行,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中小银行其优点突出,劣势也明显。在与国有银行的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无论资产规模,人才资源, 社会 信誉度, 科技 水平等都无法与国有银行竞争。特别是在内部风险管理方面水平不高,控制和化解风险的手段不多。贷款企业效益普遍低下,从而决定中小微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效益不会很高。不良贷款率比国有银行高。
三是中小微银行同质化严重,竞争更加激烈。全国上万家中小微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其开展的业务无非是存款,贷款理财业务等。业务种类相同,业务模式相近,没有创新业务和特色业务,势必进一步加剧竞争程度。在目前经济形式比较好的情况下,一些经营不很好的银行尚能坚持,一旦经济下行,这些管理不善,经营不好的银行,必定被淘汰出局。
四是竞争和兼并重组将是未来,中小微银行的主要趋势。中小微银行竞争激烈,将会加速优胜劣汰,上万家中小微银行,特别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强化风险意思,化解不良贷款,增强服务意识,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小微银行与农商银行目前还不能相提并论,中小微银行大多是地方性城商行,就其体量与抗风险能力来说,仍然不能与农商行相比,农商行目前虽然资产质量有问题,但是其体量较大,各地方存款占比依然不小,资金流动性要大大优于各个城商行。就近两年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小城商行首先是盘活提高资产质量,化解不断攀升的不良资产,这样才能释放更多的资金进行运作产生利润。而农商行目前首要问题应该是瘦身整合,不管是人员配置还是网点配置,都要加紧整合优化,按照农商行的人员配置我觉得完全可以模仿四大行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处置部门,行业内都知道,中国最大最烂的不良资产都在农商行哈哈 ,要是这部分能盘活那就不是问题楼。
合并,发挥各自优势,做大做强
黄
虽然农商行规模、体量无法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但其业务链条短、产品灵活仍然是自身独特优势。个人认为在信贷业务上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服务三农、在零售业务上进一步创新是其发展方向。但农商行也存在诸多短板,尤其是在不良管控、风险防控等方面需要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固本才能强基,风险可控才能可持续;同时高存款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产业务发展,吸收存款投放贷款仍然是主业,农商行贷款虽然快捷但融资成本过高,这与吸收存款的成本偏高有着本质联系。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优化和调整客户结构以及信贷结构,依托资产业务带动总体零售业务发展,通过优客、惠客提高客户忠诚度贡献度,实现服务客户与客户反哺之间的有机融合。个人浅见!
日前,国务院会议提出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并且对接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发展,我认为是将是具有非常非常深远意义的。在中国的普惠金融实践中,积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积极服务中国广大的三农工作,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农能力建设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关键点
互联网金融看似和三农比较遥远,但其实又非常贴切。解决几亿经济活跃的农户和一些贫困农户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个问题,是资金获取问题。过去很多金融机构讲,远离农村市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农村金融创新需要钱,钱从哪里来这是一个问题?农村市场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市场?
在获取资金方面,互联网金融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边是农村农户优良资产,能够由我们做好甄别信用。在信用甄别以后,他们这种小额分散的几千、几万的优质资产,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P2P方式和理财者对接。
都市的理财者把可以小额的资金通过P2P借给农户。这种方式可以把资金打得很散,甚至一百块钱都可以。这是一种商业的、可持续的模式,理财者可以获得7%至11%甚至更高的回报。从它的期限来看。有的种植、养殖项目长达9个月时间,有的长达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但这种方式确实可以对接成本较低的资金。
其实当年国开行也曾面向农村市场,做这种批发资金,但是它的基础成本可能高达8.5%。而且这些钱从国开行开始一层一层的渗透,到最基层的农户手里,可能成本更高。
但今天商业性P2P却可以达到8%至12%的回报帮助同样的项目,这样的出借人可获取的回报也很丰厚,对于农户而言成本也不是太高。所以P2P具有商业可持续性,P2P是帮扶三农走得通的路。
物联网助力融资租赁风险控制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在信息比较缺失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农户建立信用?我们认为,如果没有农村的金融体系信用这方面的建立,资金就不会进入到农村市场。所以就要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的背景下,如何帮助过往信息缺失的农户建立信誉,帮助农村市场建立信用体系。
在这方面,我们使用了物联网的技术,协助建立信用体系。在内蒙等地,我们做基于农机具的融资租赁。农村搞产业化、集约化运营,需要十万、二十万、三十万的农机具,农民买不起,就是基本的拖拉机、收割机,烘干塔这样的。可是如何控制风险呢?我们的农机具上面都是有GPS的,都是有标签的,这就是物联网概念的具体应用,农机上面都有传感器,知道它每天在哪里,它如果动来动去的话,知道它实时情况如何。这种物联网概念技术的应用,使得农机融资租赁业务得以顺利展开。
P2P平台对接三农能力建设
第三个问题,是普惠金融、包容性金融的根本问题。即除了钱之外,还要能够帮助目标人群做能力建设。
如果我们服务的企业是联通、中石化[微博]这样的行业巨头,你不太需要告诉他如何做电信生意,如何做石油生意。但是,当我们的小金融、微金融,所服务的目标对象,是小微企业主和农户,那么除了给他小额的资金支持外,还要帮他做能力建设方面的帮扶,这样才能让他更好开展生意。
我们如何能够帮助农户获取资讯、提高能力呢?如何帮助农户把他生产的东西卖出去?我们认为,也可以用互联网金融的方式,资讯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信息流互联网金融平台便可以起到作用。与此同时,就现在农村农户来讲,农户生产的东西可以用互联网金融平台之上的一些手段和出借人有效对接。我们前段时间做的果品项目就是这样,我们生产苹果的农户就可以把它的苹果直接和理财者的需求对接起来,类似这样基于资讯服务,基于产品的对接,帮助农户搞能力建设。这是从资金获取,信用建立,能力建设三个方面互联网金融如何帮助他们,我们觉得我们有很大的空间,未来,农村金融的成长空间是巨大的。
P2P实践不忘公益金融
另外对于那些农村贫困用户,互联网金融应该怎么做呢?
从公益金融海外经验方面来讲,美国有KIVA这样的P2P模式,美国的人士25美元就可以借给非洲贫困妇女做项目,一年以后钱还给他,他在借给下个人,不收取回报,或者收取极低的回报。这样的模式8年前在KIVA开始实践,到现在已在全世界面向贫困农户,25美元一份,累计出借已达几亿美金。
我们也有类似的项目,这是纯公益的P2P。最低100块钱一份份额,都市的爱心人士就可以借给贫困农户,所有农户的信息都是上网的,爱心人士可以在网上看到创业故事,农户过往还款的信用历史信息也都在网上一目了然。这些贫困的农户是由当地驻农的NGO组织评审管理的小额信贷实施的,用的方式也是互联网方式。这样的模式通过爱心、通过金融、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输出到农村。
NGO小农信贷组织在中国的发展,还需要有很大提升空间。通过互联网金融和三农对接完全可以解决资金问题。
构造创新服务平台
从未来发展角度看,不论是小微企业,还是三农工作。我们认为大数据金融技术正在成为我们未来服务信用工作的基础系统。
客户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有多少人,他做了什么事情,大数据都能一目了然。大数据不但能帮助小微企业主和广大客户做好业务。同时还大大帮助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等合作伙伴降低风险,还增强黏性。基于互联网,基于云计算,基于大数据的革命,正在给客户的能力建设、资金获取和信用建立带来质的飞跃。
未来,我们完全可以看到科技发展在金融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从最初的风险管理到产品输出,一条完整的金融服务产业链,有望盘活中国农村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我们期待互联网金融可以获得长足发展,为中国三农工作提供更好的助力和翅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43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