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经验种一百亩大姜行吗?
当三农被传得越来越火热的时候,不少的人内心是波涛澎湃,热血沸腾,甚至想立马投身广阔的农村,一展拳脚。当然,这里面也有我自己,我也希望自己可以真的扎根农村。
生姜,对于我们国家的人来说,基本上都不会陌生。因为很多美食,都离不开生姜的提味辅助。作为一味很重要的佐料,在农村的菜园子是很常见的。如果自己种植不了生姜,自然就需要去购买了吃。
生姜的价格,也是上了波热搜,让大家特别关注了。生姜的价格一直比较不错,但是也很少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对于“姜你军”这个调侃的词语,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在早些年的时候,生姜的价格曾经达到较高的水平,然后就是一直不温不火。
但是生姜价格,再一次的体现出了“姜你军”的情况。在一些地方,生姜的价格都达到了十几块一斤。那些比较普通的生姜,价格也达到了7-8块一斤。那么,今年的生姜价格好了,自然就有很多人想去种植生姜赚钱。
当然,有这样的想法,并不是我一个人。在我们村里,就有一个村民,向我说起了这个事情。他自己的想法,就是承包个100亩地,去种植生姜,看明年能不能继续抓住这么好的行情。
在我们这里租地种植,一般每年每亩的租金是500元,100亩的土地,就是50000块。对于很多人来说,五万块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虽然,这个村民说可以拿出这些钱,但是他自己却没有种植生姜的技术,所以当时让我们一起帮他盘算盘算。
说实话,对于农村的规模种植,我个人一直觉得是一个比较短平快的操作模式,但是这个模式的风险和收益,几乎就是一半一半,也就是50%的概率成功。因为这里亏赚,真不是一个人可以完全预料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想种植大规模的生姜,也是需要胆量的。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个人觉得成功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这个可能性会不是很大,原因有这样的两个方面:1、没有扎实的技术支撑,在生姜种植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种植失败,而导致减产绝收的情况。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即使价格很好,也是亏钱的。2、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支撑。我们都知道大规模种植,后期的产量也是惊人的。如果前期自己没有很好的销售渠道,盲目的大面积种植。最后即使大获丰收,但是销售不出去,也是枉然。
姜太公又称姜尚,字子牙,东海上人。他是周倾商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和西周的开国元勋,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周师齐祖”“百家宗师”,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是他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业。听说西伯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但是来到西歧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陕西宝鸡县)住了下来。此后,他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待圣明君主的到来。姜尚的钓法奇特,短干长线,线系直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应聘,并封姜尚为相。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姜子牙钓出的可谓是一条“王候大鱼”。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源于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7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