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需要构建新农业未来的五大场景

需要构建新农业未来的五大场景

需要构建新农业未来的五大场景

新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如果说传统农业是“战天斗地”,靠天吃饭;那么新农业则是“人定胜天”,要摆脱自然规律对农业的束缚。新农业发展呈现出五大方向,拓展出的场景非常有趣。

一是技术再造,

通过技术的力量,让农业变得更加高效。比如分子育种,智能温室,植保无人机,土壤修复,无土栽培……

二是功能延展,

农业不只是种植养殖,农业还有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如何挖掘农业的这些功能?

1、农业+旅游。以休闲农业园为主要载体,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比如北京的天葡庄园,围绕葡萄产业,延伸出了葡萄科普体验、葡萄酒庄、葡萄加工体验、葡萄品牌展示、葡萄特色餐饮等业态。休闲农业的主题化已成为大势所趋。除了品类主题,一些新的主题也开始诞生

比如田园摄影农场,就是围绕田园摄影,采用“田园场景+服装道具+专业摄影”的方式,吸引爱美人士前来打卡拍照,引领了一种新的时尚。成都凡朴农场就是典型代表。

2、农业+教育。以自然教育、农业研学为主要形态。“双减”政策之下,农场户外教育将迎来春天。

3、农业+文化。依托乡村特色资源,打造主题文化农庄或村庄。这里面,乡村文化的挖掘是难点。可以围绕文化建筑、文化景观、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来挖掘。

三是模式创新,

“互联网+农业”再造供应链。随着农业产业互联网的兴起,农业产业的供应链正在得到改造,变得更加高效。包括:侧重于产业链前端的“+互联网”,为农业生产企业提供服务,解决标准化种养、农资供应、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难题;侧重于产业链后端“互联网+”,为终端企业和消费者服务,提供食材采购、共享购物体验、健康农产品等。

产业链前端的“+互联网”更多地集中在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养猪、养鸡、养鱼。产业链后端的“互联网+”更多地是满足优质食材供应和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四是场景重塑,

生产、消费升级创造更多可能,新的物种、新的场景也不断呈现。如直播电商、云农场、互联网养鸡、VR农场体验、沉浸式乡村旅游等。举两个例子。

1、农业+元宇宙:当前沿技术与农业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元宇宙是当前很火的一个话题,它在农业领域也有机会。具体体现为VR、AR技术在农业生产、交易、消费环节中的应用。比如在农业生产环节,有虚拟植物、模拟害虫、农场养殖;在交易环节,VR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农产品源头的信息;在农业体验环节,相关休闲体验项目可以激发游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沉浸式乡村旅游:消费者为体验场景而买单。沉浸式体验作为一种重体验、重参与的营销手段,在文旅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一新的玩法,也正在逐渐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渗透。比如沉浸式展览、沉浸式餐厅、沉浸式演艺、沉浸式住宿等。

五是品牌赋能,

强势品牌提升农业附加值。在农业产业的微笑曲线中,农业生产是附加值最低的一个环节,要提高附加值,要么向前端延伸,走专业化、科技化之路;要么向后端延伸,走产业化、品牌化之路。

就农产品品牌打造而言,一个关键点是,农产品不只有功能价值,还有情感价值。像梅子梦工厂,就为青梅酒讲了许多动听的故事;掌生谷粒,是在做有温度的大米,贩卖健康生活方式。

数字引擎澎湃潮涌“新三农”

农产品供应链侧重于原材料采购方面,营销渠道侧重于产品销售端。

供应链是指围绕农产品,从配套零件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渠道通常指水渠、沟渠,是水流的通道。但现被引入到商业领域,全称为分销渠道(place),引申意为商品销售路线,是商品的流通路线,所指为厂家的商品通向一定的社会网络或代理商而卖向不同的区域,以达到销售的目的。故而渠道又称网络。

数字引擎澎湃潮涌“新三农”

摄像头一刷脸,一页数据就弹出来:种了几亩地、买过哪些药、用过多少药;打开手机浙农优品APP可以清晰地看到农事记录以及瓜果蔬菜的长势;走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示范车间可以看到自动化管理,实现订单生产不受季节影响养殖;蔬菜大棚内,各类传感器成了“电子管家”……在“数字浙江”建设大背景下,作为国家、省数字乡村试点市,平湖市持续推动数字信息技术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平湖,数字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

智慧的“服务师”

走进平湖数字乡村体验馆,在云观体验区可以看到平湖数字乡村一张图,图上清楚展示出平湖的产业分布、区域规划、农机作业轨迹、植保病虫害智能监测等。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这张图可以为他们政府部门实现精准监管、优质服务提供更全面的数字化支撑。平湖市的农户也都通过“浙农补”拿到了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往年这样的补贴线下发放都要个把月。

平湖市将信息化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依托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市创建、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和省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县建设,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实践,打造了金平湖“1+1+N”数字乡村“大脑”,即建立“1”个数字乡村大数据平台、“1”个数字农业发展先行区以及“N”个应用场景,实现平台贯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赋能农业产业、乡村治理和农民生活,让越来越多的农户成为农业农村数据采集的“传感器”,实现数据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为了将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农户,平湖市还开发了多个应用场景:创新“浙农补”,梳理政策清单48项,打通跨部门系统8套,大幅缩短补贴到账时间、精简补贴申领程序,累计完成发放8467.09万元、涉及农户4.8万户;“善治宝”数字化依托“股份分红+善治积分”模式,推动乡村自治精准化、智能化,行政村全覆盖、注册人数6.9万,子栏目“善治贷”用信4594户,户均贷款11.5万元,最低利率3.85%;“浙样施”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农业投入品“进—购—用—回”闭环管理,发生订单28万单、总金额4200万元。

精控的“生产师”

来到位于林埭的大印数字农业工厂,只见大棚里各类瓜果蔬菜生机勃勃。工厂负责人介绍,公司通过计算机对植物生长的温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一年四季连续生产。满负荷运行,工厂可实现年产蔬菜10万斤。大印数字农业工厂今年也被推荐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候选。不过,像大印数字农业工厂这样动动手指就是“农忙”,在平湖市早已不是稀罕事。

让传统农业、养殖业实现工业化生产,通过数字农业平台实现数据互联,让生产管理者精准掌控全局,只是平湖市打造数字乡村的冰山一角。眼下,平湖市正着力构建“数字乡村大体系”,通过建好“一朵云”、画好“一张图”、织好“一张网”,强势推动平湖市农业农村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同时在“双强”数字赋能下,平湖市还不断推进农业数字科技,围绕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精品瓜果、高档花卉、生态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累计培育数字农业示范园区6个、建成数字农业工厂8个、完成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48家,新建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2个,实现智能化生产和管理。与此同时,还积极推进智慧农机建设,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的农机综合服务中心1家、高标准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2个,安装北斗农机管家464台、联网植保无人机285台;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90.8%。

鲜活的“开拓师”

“桑葚1.6斤,番茄4斤,小黄瓜4斤……”在九龙生态农场内,通过手机小程序,按需求将农产品包装好。包装袋上贴有取货人姓名、电话等信息的小标签,一会儿就送到指定的提货点。很多农产品都销不出去,但是用的小程序“本家鲜”这个方便居民买菜的电商平台,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有了‘本家鲜’,居民们在家点点手机就可以完成下单。在“本家鲜”小程序上,上面都是本地基地直采的商品,东西多,而且品种齐全,就像是将线下的菜场搬到了线上。“平湖的哪种农产品销量好,哪个农场更招人喜欢,一目了然。”市农业农村局数字中心主任说,通过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可实时查看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增长趋势、基地实况等。其实,平湖市正通过打造“浙农服”“金平湖鲜到家”“本家鲜”等不断为农户打通渠道,精准营销,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刚刚从田里采摘的金平湖品牌农产品。“金平湖鲜到家”“本家鲜”小程序自运营以来,累计销售额500多万元。

数字赋能,拉近了农户与买家的时空距离,也有利于建立从生产到流通到金融的智能化区块链体系,从而优化供应链流程。平湖市建成的金平湖农产品智慧流通物联中心(中转仓)+产地仓+消费仓的全智慧仓储体系就是能自动识别农产品的大小、形状、重量、甜度等参数,自动删选,自动包装,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分拣,对“进、存、销”环节全记录,实现一键清点和结算,实现了动态定位、线路优化、货物感知、智能交付、节能减排等方面全面提升,监管物流过程,降低流通损耗,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保障农产品新鲜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78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