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广西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广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取得良好成效,加快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
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269.81亿元,同比增长5%。广西通过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耕地保护田长制的要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提前建成24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50万亩水稻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片。去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达4244万亩、总产量1393.1万吨。
为进一步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广西初步构建“10+3+N”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区新增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产业强镇10个。
全区新培育135家自治区农业龙头企业,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6.3万家、家庭农场12.3万户、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5个。
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今年广西将按照“一稳两拓两创两提升”就业帮扶工作思路,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扩大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杨瑞华介绍,广西将通过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落实交通补助、劳务补助等就业补助政策,确保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稳定在268.21万人以上。
自治区党委农办专职副主任表示,广西今年将继续锚定建设农业强区目标,按照统筹好产能提升和结构优化布局、统筹好成果巩固和农民增收、统筹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三个统筹”要求,重点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升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健全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等工作发力,推动全区农业发展由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守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熙熙攘攘的路边街头,纵横交错的交通线路……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已然相对完善,但关于乡村建设,确有难以言说的“现代化的阵痛”
人口“空心化”,土地撂荒,垃圾污水横流,宗族祠堂破败不堪,情感纽带荡然无存.....因此,化解三农问题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生发展的重中之重。培育新型化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立足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中,农村既是创造者也是受益者。
究其根本,农民是乡村发展的根本主体,农民的产业增收和效益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生根,只有调动好农民发展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落实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新要求,才能让农民“新型化”、“非农化”,培养和造就出让农村焕新活力的新型农民队伍。
围绕大学生、返乡下乡青年等“新农人”,以新技术引领、新品种培育为突破口,为“新农人”打造‘创业+生活+社交’功能承载平台,通过创业孵化、园区示范、品牌共建,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可以说,培育新型农民是乡村治理的发展之要,也由此推动响应整个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之路。
“新农人”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是乡村振兴建设新征程时期的一支新的生力军,是农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
广阔的农村天地,需要“新农人”源源不断注入新能量,成为领头雁。我国新农人主体,如投资新农人、回乡新农人、科技新农人、电商新农人等在农村干出了一番事业,闯出了一条路子,他们既是村子里“吃螃蟹”的第一人,也是脱贫致富的一股巨大牵引力。
“新农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和带领群众奔富的领路人,是创新创业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发挥“新农人”领富致富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培养、释放出农村中“能人”的潜力和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让带头人发动、带领、凝聚广大农民抱团发展,踏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吸引“新农人”要创造优良的环境。
扩大乡村“基层特岗”“三支一扶”“选调生”规模,激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施展才华。加强政策引导作用,降低大学农业专业门槛,加大农学专业返乡创业补贴,加大教育住房政策倾斜;培养更多农村经纪人,提供农业渠道管理服务,活跃农村市场,从而降低农业创业门槛;
加快缩小城乡在教育、医疗、交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吸引更多的人扎根农村,助力焕发乡村振兴的活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82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