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和莱阳比有什么差别
莱阳
素以"梨乡"著称的山东省莱阳市,位于胶东半岛腹地,东北与烟台市接壤,西南与青岛市毗邻,南临黄海。全市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海岸线27.5公里,人口总数为89万,其中城区人口为25万。 莱阳市位于东经120°59′12〃,北纬37°9′52〃,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平均温度为11.2度,年平均降雨量为800MM。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经济文化发达,水陆空交通便捷。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莱阳愿与世界各国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增进友谊,发展合作,共展宏图。
莱阳1987年撤县建市,现辖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784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20万亩。
莱阳历史悠久,物产丰富。莱阳素有“梨乡”之称,生产的莱阳茌梨,驰名中外;所产的莱胡沙参、莱阳芋头、五龙鹅,享有盛誉;境内还蕴藏着丰富的大理石等矿产资源。
莱阳是胶东半岛重要的“交通枢纽”,蓝烟铁路、7条国家和省级公路干线穿境而过,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距青岛、烟台两个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各100公里,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得天独厚。莱阳水电供应充足,邮电通讯方便,公益事业发达,服务功能完备。市区有储水1.5亿立方米的沐浴水库。市中心设有3处地市级医院、7所大中专院校,10多处涉外宾馆。
近年来,莱阳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30强中的位次进一步前移。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三产比重为13:58: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6.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22.4%和14.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5亿元,增长21%。合同利用外资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出口创汇5.1亿美元,分别增长23.7 %、10.2%和22.5%。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8.7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实现利税38.1亿元,利润29.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5%、48.2%。农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总产值44.5亿元,实现增加值25.8亿元,分别增长21.6%、4%。第三产业日趋繁荣,2006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6.3亿元,占GDP总量的比重为2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亿元,增长16.5%;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6亿元,比年初增加9.4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15元,分别增长12.8%、12.9%。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整体形象有了新的改观。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0.4‰。
海阳
海阳市地处黄海之滨,胶东半岛南翼,位于东经120°50'至121°29'和北纬36°16'至37°10',有"东方夏威夷"之美誉,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该市地处烟台、青岛、威海三个开放窗口城市中心地带。
海阳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中南部,南临黄海,北接半岛内陆,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达200余天,宜人的气候,非常适合旅游观光和居住,在近30年中,年平均气温12.0℃,年平均降水量694.5mm。
四季气候特征如下:
春季:平均气温10.6℃,降水量119.6mm。由于受海洋气候调节,气温回升缓慢,大部年份无晚霜冻危害,有利于各种农作物及林果的种植、生长和发育。
夏季:平均气温23.4℃,降水量417.4mm。盛夏盛行东南季风,气候凉爽,是盛夏避暑胜地。
秋季:平均气温14.2℃,降水量126.6mm。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多受大陆变性冷高压控制,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有利于各种水果和干果糖份形成和积累,果实色泽鲜艳、清脆干甜。
冬季:平均气温-0.4℃,降水量30.9mm。虽受大陆气团西北季风控制,但无寒冷干燥之感觉,在山东半岛东西向山脉的阻挡下,冷流降雪少。受黄海海洋气候影响,气温降幅度小,无寒冷之感。
综合实力:
2005年,初步核算,海阳市生产总值达到100.7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4.7亿元、46.5亿元和29.3亿元,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4.6%、46.2%和29.2%。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9亿元,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蔬菜、果品、畜牧、水产等支柱产业。
粮 油:粮油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2005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万公顷,产量33.0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1.9万吨,秋粮21.1万吨。油料播种面积1.9万公顷,产量7.8万吨。
蔬 菜:海阳市重视蔬菜生产,并大力发展大棚菜,成为胶东重要的淡季蔬菜生产基地。2005年,蔬菜播种面积0.9万公顷,产量53.8万吨。
水 果:盛产苹果、桃、梨、葡萄、樱桃等。苹果是海阳市主要水果品种,“红富士”苹果曾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2005年,全年水果产量20.8万吨,其中苹果18.4万吨。
畜牧业:畜牧业生产,主要以猪、牛、羊、兔、家禽、蚕茧为主,并已走上规模经营与分散饲养相结合的路子。2005年,生猪存栏15.9万头,出栏23.7万头,大牲畜存栏5.5万头。全年肉类总产量2.8万吨,禽蛋产量3.7万吨,奶类产量1.4万吨,蚕茧产量1704吨。
渔 业:水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鲅鱼、缇鱼、太平洋鲱、对虾、扇贝、牡蛎、梭子蟹等20多个品种。2005年,渔业生产主要加大名优产品的养殖和远洋捕捞,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2.7万吨,其中海洋捕捞15.7万吨,海水养殖16.6万吨,淡水养殖0.4万吨。
林 业:2005年,林业生产有较快发展,全年造林面积2377公顷,封山(滩)育林面积200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2005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0.2万千瓦,农村用电量2.3亿度,全年农用化肥(折纯)3.9万吨,有效灌溉面积3.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2.2%。
工 业:
2005年末,海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200个,规模以下非国有企业1169个,个体3522个。工业门类主要有毛衫、针织、建筑机械、五金、水产品加工等。
工业增加值:全部工业增加值41.0亿元,规模以上31.4亿元,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8.4亿元、13.0亿元。
工业产品销售: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4%。
销售收入与利税: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实现96.2亿元,利税实现12.3亿元,利润7.1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8.6%。
贸 易:
国内贸易: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7.9亿元,其中市零售额20.6亿元,市以下零售额17.3亿元。 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3.6亿元,餐饮业零售额2.8亿元,其他行业零售额1.5亿元。
对外贸易及利用外资:全市出口创汇1961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5584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235万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投资总额达到78.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投资71.9亿元,规模以下(农村50万元以下)投资6.5亿元。生产性投资61.8亿元,非生产性投资16.6亿元。在规模以上投资中,城关外埠及以上投资51.4亿元,农村投资20.5亿元,千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54个,总投资40.9亿元。
运输邮电: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53.2公里,境内铁路20公里,有3个泊位的凤城港。形成公路、铁路、海运相结合,四通八达的运输网。2005年,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货运量249.8万吨,旅客发送量401.0万人,港口货物出口量为13.1万吨。邮电业务总量为12066万元,年末电话总户数达21.1万户,移动电话12.6万户。
科教文卫:
科 技:全市科技成果30项,其中获省部级奖励7项,市、厅级奖励8项,专利申请62项,专利实施25项。
教 育:高考上线人数本、专科生2862人。全市37处中学,在校学生4.5万人;小学121所,在校学生3.2万人;职业中学7处,在校学生0.6万人。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视台1座,发射机3部,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卫 生:全市年末各类卫生机构20个,拥有病床位1214张,卫生技术人员1380人。
财政金融:
2005年,境内财政收入4.98亿元。 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7.7亿元,其中储蓄存款51.1亿元;各种贷款余额19.7亿元。
人民生活:
农民人均纯收入4709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5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528元,全市人均储蓄7668元。
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
莱阳一名的由来有几种不同说法。
一说是:莱阳城北有莱山(即今旌旗山),莱阳地处莱山之阳,因以得名。
一说是:西晋时莱阳地属昌阳郡,昌阳城在今市区东南二十三里处的昌山之阳(今前后发坊一带)。唐初,迁昌阳城至今市区。后唐庄宗为避其祖[国昌]讳,更[昌阳]为[莱阳]。
一说是:汉置挺城于今市区南十里东西古城处。但这里屡遭水灾。有人看到从地里钻出五只羊朝现在县城方向跑,跑到城南关温泉,钻进泉去,遂定城址于此,名之曰:[来羊],[莱阳]乃其谐音。
据考,头两种说法较为可信。第三种说法乃为好事者所造。有意思的是:第三种说法曾提到城南关有温泉。据说,城南关过去有一座[倒座观音庙],那里地温比较高,有人考证,古时那里可能有温泉
概况
莱阳市位于山东省东部,胶东半岛中部,临黄海丁字港。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1′~ 120°59′12_,北纬36°34′10_~ 37°9′52_。东临海阳市,西接莱西市,北界栖霞、招远两市,南邻即墨市,东南隅濒黄海丁字湾。东西最大横距3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65千米。总面积1731.54平方千米。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88.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19万人。
市人民政府驻城厢街道,邮编:265200。代码:370682。区号:0535。拼音:Laiyang Shi。
政区人口
全市总面积1731.54平方公里。辖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784个行政村。年底全市总人口87.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_15.19_万人。男女性别比104.83∶100,人口密度506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_5.57‰_,死亡率6.78‰,自然增长率-1.21‰。有少数民族28个,1213人。
经济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72亿元,增长3.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1.69亿元,增长17.7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18亿元,增长16.63%。三次产业比重为16.9∶49.4∶33.7。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5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实现财政总收入6.1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0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5.45亿元,比年初增加10.4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52亿元,比年初增加4.9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9.89亿元,比年初增加9.98亿元。
近年来,莱阳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30强中的位次进一步前移。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3:58: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6.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22.4%和14.9%。地方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大关,达到6.5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8.3亿元,增长17.1%。200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出口创汇5.1亿美元,分别增长10.2%、22.5%。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2006年,食品、机械、化工三大行业销售收入占到全市工业的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4家,培育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98个,新上了鸿达重工机械、烟汽重卡、万斯特活塞、世宝生物等一批质量高、规模大、后劲足的机械、化工大项目;2006年,莱阳市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龙大粉丝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省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分别达到15个和17个。加快推进学研结合,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鲁花集团被列为首批国家星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示范单位,新增省级技术中心2个;万斯特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5815元,比上年增加664元。第三产业日趋繁荣,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7亿元,增长16.5%。兴建了盛隆建材批发二期、东方果蔬批发二期等10个档次较高的市场,培育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商贸流通骨干企业5个、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11个。其中,盛隆装饰城和东方果蔬批发市场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引进了潍坊佳乐家、青岛国货等知名品牌超市,提高了居民消费品位。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建设投入8.1亿元,开工建设重点工程39项,,城市整体形象有了新的改观。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0.4‰。
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7.93亿元,增长4.37%。农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2.8%。粮食总产28.8万吨,比上年增长-2.96%;油料总产7.98万吨,增长10.99%;水果总产22.98万吨,增长5.46%;蔬菜总产96.77万吨,增长6.53%。肉类总产4.07万吨,禽蛋总产8.08万吨,奶类总产6.06万吨。水产品总产2.1万吨,增长10.5%。全年造林16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19.2%。全市农机总动力68.2万千瓦,增长1%。
近年来,莱阳市立足自身实际,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2006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1.5亿元和5815元,分别增长24.3%和12.9%。
目前,全市有100多个企业先后通过ISO9000、ISO10004、美国HACCP等国际认证;龙大、鲁花、春雪3个企业通过欧盟GAP认证;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
工 业
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5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4.26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实现出口交货值30.64亿元,增长38.33%。产品销售率达96.97%,比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6.51亿元,增长32.28%;实现利润23.36亿元,增长92.7%;实现利税29.96亿元,增长82.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0.20,比上年提高11.35个百分点。
2006年,全市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膨胀提升食品行业,重点突破机械、化工行业,鼓励发展新兴行业”的思路,抓投入上项目,创名牌增效益,集中培育“三个一批”,全市工业经济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快车道。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等荣誉称号。
2021年3月,莱阳市上榜2021中国放心食品百佳县市榜第11名。
2021年2月,2020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名单出炉,莱阳市榜上有名。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莱阳市位列第190名。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莱阳市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6月,莱阳市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山东片区)。
2021年山东省136个县市区经济实力排名
2016年2月,莱阳市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05年,莱阳市位列2005年度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42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94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