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包括民生、民主、民权吗,哪三农又指哪些,是农民、农村、农业吗,请解
农民 农村 农业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编辑本段]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放松法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编辑本段]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旧村改造问题。在当今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下,多少不规范的所谓“改造之举”是多么的令人心寒。其中集体土地被非法买卖是一大问题。而这背后又是各方势力的利益之争。农村以土地广阔,发展宽阔而著称。如果土地不保,何以谈发展?即使是发展了,农民也是同样没发展,相反而是在旧村改造中被抹杀掉,农民也就没有翻身的机会。在处理农村土地的时候,多少的不规范行动在众怒睽睽之下被鄙视,而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个问题已经不能小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改造,我们是不是还能这样空喊口号而为之呢?政府应当派专人组成考察团队,落实农村土地的使用情况,做到心里有数才行。还有就是要强化法律意识,对农村土地征用办法进行公布,防止不法利益集团钻空子。旧村改造也要做出明确规定,对于侵占宅基地的要做出具体补偿办法,建立必要的服务设施。
当然农村问题还有很多方面,它遍及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养老医疗问题和幼儿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等等的不规范需要我们去重视,去改正。
[编辑本段]农民问题
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参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本身的体制问题也影响金融资本向其流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营,加上基础设施差,难于容纳较多的金融资金。
目前我国的农业体制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方式只能容纳少量的小额农贷资金。
一是这种经营方式农户的资产较少,不能承担较大的信贷风险;
二是这种经营方式限制高效农业和农业深加工的发展,农民不需要较多的贷款。
因此,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还有不少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问题较多,加上当地的金融风险较大的影响,目前还出现支付的困难,没有钱支农;
二是部分农村信用社存款多,但又不敢支农,资金闲置;
三是有的农信社实际上办成了商业银行,在城市里与商业银行争存款,争贷款,不愿支农
从中外工业化道路比较看“三农”问题的成因
二、中国种子、种质、种业
1、中国种子
中国种子和品种资源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传统文明社会里,我国植五谷、饲六畜,形成了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模式,也同时形成了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的农业技术体系,取得了许多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成就,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动植物育种方面,我国在长期发展中培育和积累了大量品种资源,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农作物和畜禽两类品种。
从农作物品种方面来看,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已经提到“嘉种”选育,并记录了许多优良品种;汉代已经发明“穗选法”的品种选育技术;南北朝时出现了类似现在“种子田”的防杂保纯措施;北魏《齐民要术》总结了扦插、分根、压条、嫁接等无性繁殖技术;清代农书和地方志收录的水稻品种就有3000个以上,农作物品种资源呈现显著的多样化特点。
从畜禽品种方面来看,早在原始社会,马、牛、羊、猪、狗、鸡等传统六畜已被独立驯化并人工饲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家畜繁育技术;汉代在选育畜禽良种和家畜远缘杂交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选育了华南猪、华北猪、秦川牛、关中驴等优良品种;唐代选育的同州羊,至今仍然是优良的绵羊品种之一;明清时期畜禽品种更是大幅增加,出现了文昌鸡、北京鸭等知名品种。
十九世纪之前,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农养政,以农养兵,以农养城,以农养国,国家机器的运转靠的就是农业税收。直到2006年1月1日,全国取消了农业税。而农业每次发生质的飞跃,关键取决于种子的革命。就中国而言,小麦、优质稻和玉米、地瓜等品种的引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种子革命是农业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源泉。
北宋初年,当占城稻被泉州商人从东南亚带到福建泉州后,农民发现,这个以原产地位于当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而得名的水稻,既早熟、高产、耐旱,又适应性强、生长期短,还可以稻麦复种轮作,一年可收两茬,单位亩产增加。于是占城稻迅速扩散到长江流域和中国南方,宋代垦田面积达到了7.2亿亩,江南地区也因此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正是诞生于这一时期。优良稻种的引入,激发了整个宋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有三大发明产生在宋代。宋代当时企业规模之大,超出了之前乃至之后的很多朝代,据测算,宋代的GDP占到了世界的一半,是真正的超级大国。这都是一粒种子的贡献!
2、中国种业
二十世纪以来,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逐渐应用于农业,促进了农业研究从传统经验到现代科学的转变。因为,种业的专业性比较强,考虑到其科学性和严谨性,还是用规范性语言表述。
1914年,金陵大学选育出我国第一个现代小麦品种,之后我通过了各种方法和途径育成了一大批农作物优良品种,主粮作物单产平均提升五倍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作物遗传育种技术不断发展,累计育成新品种7000余个,实现了5—6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新换代。
水稻方面:我国20世纪50年代,育成了矮脚南特等一批矮秆品种;20世纪70年代,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20世纪90年代,育成了“两系”杂交水稻,实现了水稻育种技术的三次飞跃,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小麦方面:我国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以抗病稳产、70年代以矮化高产为目标的两个阶段后,在20世纪90年代步入优质高产育种阶段,先后育成了小偃系列、济麦系列等一批优良品种,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玉米方面:我国育种技术经过经验育种,以配合力为核心的初级商业化育种阶段,已经全面进入以双单倍体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基因工程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育种阶段,中单系列、郑单系列、京科系列等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我国玉米单产不断提升、品种更新换代。
棉花方面:我国20世纪90年代,先后创制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价、双价抗虫基因,培育出了一大批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成为全球第二个独立自主研制成功具有知识产权抗虫棉的国家,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8亿亩,占我国抗虫棉总面积的97%以上。
近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现代畜牧科研体系,在畜禽和牧草品种选种选育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畜牧业水平不断提高。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续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与本土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到20世纪70年代,培育出了中国荷斯坦牛、哈尔滨白猪、中国美利奴羊等一批市场急需的畜品种。近年来,陆续培育成功渝茶一号猪、延黄牛、巴美肉羊、京星黄羽肉鸡、Z型北京鸭、农大3号小型蛋鸡、五指山猪近交系等众多优良畜禽新品种。一些国产品种已占据40%以上的国内市场,囯外品种依赖度明显降低。
以2000年颁布的《种子法》为标志,我国种业逐步由政府主导型的全封闭发展模式进入了产业化、市场化阶段。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它对农业增产增收、提升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种业市场需求大。2018年,我国种业市场规模为1174亿元,2019年,种业整体市场规模迎来拐点,达到1192亿元。预计,2021年,我国种业市场规模将达1242亿元。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国际种子市场。
二是种业品种集中。一方面,我国种业品种分布集中,主要由玉米、水稻、小麦、大豆,以及马铃薯组成,2019年这五个品种的份额合计占比约70%。另一方面,我国种业企业集中在农业大省。目前,全国种业相关公司共有3.6万家,15个省市种业企业数量超1000家,多为农业大省。其中吉林多达3450家,山东也是3075家。
三是种业创新加速。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育种活动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院所,种子企业整体育种热情不高,参与度较少,也不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和科研人才与农业科研院所展开深入合作,因此,中国种业研发成果及新品的推广一直较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种子法》颁布后,脱离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我国种业及种子公司,逐步走上了自主研发育科,集“育、繁、推”为一体的综合型的企业道路。
3、中国种质资源
种子库的起源。种子库是种业竞争的基石。自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著名植物学家尼可莱·瓦维洛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种子库—瓦维洛夫种子库。目前,全世界已建成种子(质)库约有1750座,共收集保存了740多万份种质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地区特有植物、重要经济植物、重要农作物和重要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种子。
种子库“三个”之最。一个是世界上保存体系最健全的作物种子库,就是美国国家遗传资源保存中心。其保存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超低温技术、保存体系最健全的作物种子库,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种质库。二个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植物种子库,就是英国千年种子库。三个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农作物种子库,位于挪威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
中国国家作物种质库于1986年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成,保存了粮、棉、油、果、蔬、茶、糖、桑、草等340种作物种子,主要任务是对农作物、蔬菜、牧草等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进行长期战略保存。截至2020年,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保有总数量达到52万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农作物种质库。
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一座、复份库一座、中期库十座、种质圃43个为支撑,214个原生境保护点为补充的国家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长期保存作物种质资源51.7万份。国家作物种质长期库新库建设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建成后将具备150万份的资源长期保存能力。
在林草种质资源保护方面。我国已经建成林木种质资源库99处,其中原地保存库9处,异地保存库90处,保存各类林木种质资源5万余份。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设施保存库启动建设,建成后将具备300万份的资源长期保存能力。将逐步建立起国家、省两级和原地库、设施库三种方式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
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全省首个综合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的服务性公益平台,设计保存种质资源15万份。截止目前,该库已经收集保存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各地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3万多份,主要包括水稻、辣椒、油料、瓜类等种质资源,已经建成全世界最大的辣椒种质资源库。该库向全国17个省和隆平高科等10多家种业公司提供种质资源26000多份次,有力支撑了国家生物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
刘帅于长沙
? 2021年8月16日
近代工业成了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社会财富主要都是工业创造的,由于现代技术的应用粮食的产量虽然大幅度提高,可是价格越来越低,它是一种价格弹性非常低的商品.在能保障人民生活之后,就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产量越大价格越低.农民的相对收入越来越低,即使你种了大面积的土地,获得了丰收,也难以有较高的收入,针对上述情况,为了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受现代化工业的损伤,各国都制定了保护农业的措施,给农业高补贴,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美国虽然是一个很先进的现代化国家,可他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美国的粮食产量最大,国家对农民的补贴也最多,粮食多了没大用,可是缺了绝对不行.稍有意识的人都知道这一点.美国的惠民政策确保了他超级大国的地位.
从环保的角度看,农业不但提供了人人必需的食物,还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工业化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必需由空气吸收净化,否则工业化不能为人类造福,只能给人们造成灾难/
总起来看,是农业养活了工业,工业又为农业提供了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让农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可是从经济角度它又损害了农民的收入,因此各个国家都要面对这个矛盾,一般的措施都是以工补农.
我国也已经进入了现代化,以工业经济为主,以前是以农业为主,国家采取了以农养工的措施,通过几十年的艰辛历程,终于用农民的血汗养起了一大批工业.可是农业仍步履蹒跚,进入墓年,因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我国的农业不会崩溃.制定了三农优惠政策,可是这些政策很难落实到农村,落实到农民,虽然每亩地给补偿十多无钱,可是由于农资工业产品的涨价,强行缴纳医疗保险,等诸多因素,农民基本没有得到实惠,仍旧步履蹒跚.不知道下一步如何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00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