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的最新价格
食用油是人们生活必需的消费品,是提供人体热能和必需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重要食物。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而粮油市场的逐步开放,更使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我国的朝阳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世界上的食用油消费主要以植物油为主。按世界10种主要食用油的国家消费量排序依次是,第一位中国,第二位印度,第叁位美国。这一顺序与人口排位相一致,人口是决定消费量的首要因素。我国是食用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菜籽、花生、棉籽、芝麻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大豆、葵花籽的生产是也名列前茅。但是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不断增加的食用油消费量,国内食用油生产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现今不得不进口大量的大豆、大豆油、棕榈油、菜籽等。2005年仅大豆油及其分离品进口一项就达到1,694,411,344吨,比我国2005年1-12月份全国植物油加工16,122,142.09吨还要多1,678,289,201.91吨。
2006年1月1号,我国取消食用植物油关税配额,植物油进口环境将更加宽松。2006年度国内食用油进口需求将继续增长,平均增幅约为3-4%。其中棕榈油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进口额为1,777,085,619美元,位居各种植物油进口的首列。
此外,食用油的消费将由散装油向小包装精致油方向发展。这样小小的转变将造就一个市场容量超过200亿,年增长速度超过30%的小包装食用油大市场。小包装油的行业成长,每年将有20%-25%的成长比率。而我国油脂产业总体增长大约在5%-6%,小包装油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散油的平均增长。目前,小包装油已在城市市场打开销路,并逐步向农村市场渗透。
行业的快速成长和丰厚的利润空间造就了中国食用油市场上的多巨头,出现了“金龙鱼”、“胡姬花”、“福临门”和“鲁花”等着名品牌,以及“嘉里”、“中粮”等产业巨头。国内食用油市场占有率主要集中在这几个主要的品牌企业,中国的食用油消费进入了品牌时代,品牌竞争十分激烈,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继续下去。
中国食用油市场处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投资时期,既具有国家政策调整、市场空余的大好形势,同时也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您若想对中国食用油市场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食用油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食油价格普遍将升两成
记者昨日在公园前地铁站百佳超市内看到,食油货架前有不少市民正在挑选油类,一些市民称,油价着实让他们吓了一跳。一位中年妇女告诉记者,往日一瓶普通牌子的食用调和油(2.5升装)价格绝对不会超过30元,现在却普遍要30多元。
百佳一位销售员称,几乎所有品牌的食用油价格都有所上升,调和油和罐装油每瓶(5升)至少上升了5元,一些产品甚至上升了10多元,涨幅普遍在两成左右。这位销售员指着一瓶5升装的食油对记者说,这种油之前每瓶售价为53元,但现在要卖63.9元。当记者问起涨价的原因,她则说不太清楚。
记者同时也走访了万佳商场以及吉之岛超市等,发现市民除了对油价上升有点愕然以外,反应还算平静。
超市限购特价油
一商场的销售员告诉记者:“粮油的价格大概是从5日开始上升的。”由于部分食用油是在涨价前入货的,因此这些油的价格并未上涨,目前作为特价货推出。自从油品价格上升后,购买特价食油的市民非常多,此前曾经有一位顾客一下子买走了30箱特价食用油。百佳超市已开始采取措施限制市民购买的数量,记者看到特价食油货架上贴着一张告示:“每人限购2瓶。”
可能导致潲水油“受宠”
有饮食业人士担心,油价上涨可能会导致潲水油重新流入一些小型食肆,使市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莲香楼有关负责人张雪清认为,油价虽然上升,但是不会对他们这些老字号酒楼造成影响,因为食用油的价钱分摊到每一款菜式上,菜式成本不会有大的增幅,同时因为他们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所以菜式价格也不会有所波动。然而,一些小规模的食店将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价格低廉的潲水油则有可能重新流入小食店。
粮油库存充足不必抢购
市物价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市物价局非常关注最近的粮油价格上升一事,并且每日都派人进行巡查和检测。他认为,这次的粮油价格上升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价格低位运行一定时间后必然会出现反弹,市民没有必要因为正常的价格波动而抢购粮油。何况物价部门会随时对市场进行监控,必要时可启动价格紧急预案,防止不法商人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谁搞乱涨价,必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广州市粮食集团办公室主任吴敏宜指称,目前广州有非常充足的粮油库存。他认为,这次食油涨价是由正常的市场关系所造成,并不是资源性的涨价,因而不会出现脱销。
新闻链接
专家分析粮油涨价原因
本报讯 (记者 李慧燕 凌慧珊) 广东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副处长张锦生分析,目前粮油价格普遍上扬,这主要跟这几年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有关。由于近年来粮食价格下跌,价格一度跌到每百斤稻谷仅售40元,连成本都收不回。这使得一些农户纷纷放弃种粮食而转种蔬菜、水果等。近3年来,广东省粮食的种植面积便减少了150多万亩。另外,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也会对中国产生影响。
不过,张锦生也表示,近期粮油价格上涨,市民不必过度惊慌。前些年油、米价格一直徘徊在低谷,现在价格上涨,也和当初下跌一样正常,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据了解,这次的粮油价格上涨是全国范围的一次食用油价格波动。生产金龙鱼的嘉里粮油公司有关人士称,本次粮油价格上升是短期的市场行为,估计价格不会继续往上涨。
11月4日消息,近日,全国蔬菜价格明显大涨。一时间,“菜比肉贵”、“吃不起菜”等成为人们吐槽的话题。“菜篮子”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此,央地纷纷出台措施,稳定蔬菜价格,保障市场供应。
10月以来,全国多地菜价持续上涨,个别蔬菜品种甚至“身价”翻倍。据商务部监测,10月18日至24日当周,30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5.62元,比前一周上涨12%,其中西兰花、茄子和菜花批发价格分别上涨26.8%、24.7%和24.6%。针对蔬菜价格波动,为了确保百姓的“菜篮子”拎得稳,近期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供稳价。
灾害性天气等致蔬菜减产市场供需偏紧
据农业农村部10月29日发布的“第42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一周价格行情监测报告”显示:蔬菜价格以涨为主。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19种蔬菜平均价格为5.54元/公斤,比上周上升13.5%。
事实上,不仅如此,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近几周的周监测报告均显示,19种蔬菜均价呈环比上涨态势。
“近期蔬菜价格持续上涨,主要是秋季蔬菜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强降雨和连续降雨的影响,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减产。有一部分蔬菜是因受淹而出现减产,所以到现在为止,秋季蔬菜供应仍处在一个相对短缺的时间段。”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负责人刘通称,过了这个时间段,到了冬季蔬菜上市的时候,供应状况会比现在有所好转。
农业农村部蔬菜市场分析预警团队首席分析师张晶对中国网财经表示,前期灾害性天气导致北方产区蔬菜减产“断茬”,市场供给阶段性偏紧,此外,蔬菜跨区域调运增多、农资价格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菜价。
部分“菜篮子”产品价格下降,降价信号已现?
值得注意的是,从农业农村部近两日发布的数据来看,部分“菜篮子”产品似乎有了降价的信号。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1月1日,“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31.53,比上周五下降1.09个点。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为5.75元/公斤,比上周五下降3.7%。国内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监测的46个品种中,与上周五相比价格降幅前五名的是菠菜、油菜、西葫芦、菜花和黄瓜。
11月2日,“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31.04,比昨天下降0.49个点。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为5.75元/公斤,与昨天持平。国内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监测的46个品种中,与昨天相比价格降幅前五名的是油菜、巨峰葡萄、西葫芦、白萝卜和黄瓜。
从市场情况来看,刘通告诉记者,前一段时间一些涨幅较高的蔬菜最近降幅都比较大。他举例表示,一周之前,小菠菜在新发地的批发价在7-7.5元之间,现在的批发价已经降到2元左右。油菜前一段时间市场批发价一般是2.5-3.5元之间,现在的批发价则到了1.3-1.8元之间。
不过,他也表示,前一段时间涨幅过大的蔬菜,有一部分降了,有一部分还没有降,还需要缓过来。比如受淹的时候缓过来的,或者是后续产地能够接上的蔬菜,价格就下降了,要是没有缓过来,就还得再等一段时间。
“以团生菜为例,前一段时间涨价涨的比较高,当时我们市场价都到过7-8元,最近这段时间回落了一点到了5-6元。但是它的价格和往年同期比还是比较高的,价格真正回落还需要一段时间。”刘通称。
央地齐出措施,稳菜价、保供应
小菜篮里有大民生。为了让老百姓拎稳“菜篮子”,中央和地方纷纷出台措施,稳定蔬菜价格,保障市场供应。
商务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支持鼓励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与蔬菜、粮油、畜禽养殖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签订长期供销协议;耐储蔬菜要提前采购,锁定货源,做好本地菜与客菜之间,北菜与南菜之间、设施菜与露天菜之间的梯次轮换和衔接供应。
10月29日,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对抓好秋冬蔬菜生产进行安排。要求各地要按照提高自给能力和保障均衡供应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蔬菜品种结构、生产规模,特别是安排好冬春淡季的市场紧缺品种和上市档期。加强蔬菜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信息监测,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积极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稳定市场预期,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不脱销。
地方层面,北京出台措施表示,将免除主要批发市场蔬菜和部分水果进场交易费用,做好北京市今冬明春蔬菜等保供稳价工作。
天津启动政府储备菜投放,保障蔬菜市场平稳运行。储备投放品种有土豆、洋葱、冬瓜和娃娃菜,投放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广州为加强蔬菜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信息互通共享,正积极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稳定市场预期。
张晶分析,考虑到今年菜价普遍偏高,种植户扩种意向较强,目前全国在田蔬菜面积1亿亩左右、同比持平略增,马铃薯等耐储蔬菜量足价稳,今冬明春蔬菜供应总量是有保障的。随着冬季蔬菜11月上中旬上市量增加,蔬菜供应偏紧的局面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价格也有望相应回落。
北京:免除四个批发市场蔬菜进场交易费
11月1日,新发地市场蔬菜加权平均价为每公斤3.92元,比10月1日上涨56%,比去年同期上涨55%。这两天菠菜、黄瓜等部分蔬菜价格有所回落,像菠菜批发价为每斤2.5元左右,比上月下降一半以上,但是团生菜、大白菜的价格依然居高不下。蔬菜商户王学伟说:“大白菜价格每斤1.2元,比去年上涨了两倍,主要原因就是产地受灾、雨水大,农产品减量。”
北京自11月1日19时至明年3月15日19时,对新发地等4个批发市场免除整车运送蔬菜进场交易费用。因此,进到批发市场只需登记车辆信息、货物品种、商品重量等信息,无需缴纳进场交易费,这样蔬菜成本会有所降低。蔬菜商户王学伟算了一笔账,一吨白菜进场费40元,一车进门费400元,免除进场交易费用后,一斤白菜降二分钱。
北京新发地市场负责人童伟介绍说,一方面我们免除蔬菜进场交易费,另一方面加大产销对接,像云南、广西、福建冬菜供应量将增加20%左右。预计在11月中旬,蔬菜整体供应偏紧的状况转向平衡。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蔬菜具体到单一品种,还会呈现涨跌互现的状态。
天津:启动政府储备菜投放
从11月2日起,天津市商务部门面向全市投放部分政府储备菜,投放价格均低于市场价格。本次储备投放的品种有土豆、洋葱、冬瓜、娃娃菜,首日货源投放量超过200吨。目前,天津市已准备货源约4000吨,将一直持续投放到11月14号。
在天津的一家大型连锁超市,投放的蔬菜价格普遍低于市场价格的40%左右。市民刘先生说:“菜价便宜多了,像冬瓜以前得两块多三块多吧,现在1块3感觉真的是挺便宜的。”市民李女士说:“今天的土豆、洋葱都便宜一半,品质挺好。”
广东:加快轮种速度引导蔬菜生产
为应对蔬菜价格上涨,广东省农业部门日前启动全省“菜篮子”周报监测机制,并引导生产基地加紧种植和采收蔬菜。在广州市增城区的一家蔬菜生产基地,当地农业部门指导种植户加快轮种速度,晚稻刚收割完就种下了今冬首批蔬菜。这个基地比往年增加了500亩蔬菜种植面积。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副处长文飞介绍,目前第一批冬种蔬菜已经播种,预计11月份将陆续上市。11月广东的气温相对稳定,利于冬种蔬菜生长,预计全省冬种蔬菜产量超1000万吨。
青海西宁:疫情期间蔬菜供应有保障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蔬菜的自给率不高,主要靠外省份调入。在青海省西宁市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产自于全国各地的各种蔬菜通过一辆辆货车运输到这里,以此来保障西宁市民的“菜篮子”供应。
蔬菜批发商介绍说,现在每天的销售量与本轮疫情发生前相比下降了约三成,蔬菜批发价较本轮疫情发生初期也出现了下降。蔬菜零售商刘建军说:“前两天价格太高,批发价就是两元每斤,零售价就要卖2.5元每斤。今天现在的批发价1.2到1.3元,零售价大概在1.5元每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0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