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间是广东省新兴县最大的凉果生产公司
新兴县马林食品有限公司坐落于广东省新兴县城南金沙工业区,是一间在广东省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公司实力雄厚,拥有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先进设备、设施和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生产各种高、中档的绿色食品。主导产品有绿色话梅皇系列以及陈皮、姜、榄、芒果、山楂、仁面等凉果产品共200多种。公司在广州设立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物流配送中心和营销指挥中心,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了二十多个营销部,形成了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成为我国著名大型超市商场的供应商之一,部分产品还出口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企业扩展信息
◆ 企业名称: 新兴县马林食品有限公司
◆ 企业性质: 有限责任公司
◆ 主营行业: 果实类 / 干果
◆ 主营业务: 果实类 > 干果
◆ 经营模式: 生产/制造
供应 供应蜜汁山楂
供应蜜汁山楂,如有需要请和我公司电话联系!
供应 供应烟熏鳟鱼柳
供应烟熏鳟鱼柳
商品描述:选用优质原料,采用日本最新的技术,使工就像水果在树上自然成熟一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营养成分.调料则
供应 供应甘草芒果
供应甘草芒果。如有需要请和我公司电话联系!
供应 马林话梅皇
马林话梅皇是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乡,广东新兴著名特产,经百年传统工艺积淀,溶入现代科学技术精制,为了您的健康需要,本产品在加工中不加糖精钠、色素
供应 供应肉制品
狗肉是低脂肪、高蛋白食品, 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常吃可有大补之效,能治多种疾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称:狗肉能安五脏、轻身、益
新兴县的经济
广宁本土特产 名称广宁竹
简介广宁县是全国十大“竹子之乡”之一,也是广东省唯一享有这一盛誉的县份。广宁地处粤西北部,绥江中游,属南亚热带北缘,环境气候非常适宜竹类植物的生长和繁衍。
名称竹笋
简介广宁竹笋纤维细嫩、笋大肉厚、甘脆香甜、不含苦味、鲜美可口、营养丰富。科学检测结果显示:其鲜笋中含糖分20%、脂肪0.3%、蛋白质3%以及磷、铁、钙、镁等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蛋白质中含有15种不同成份的氨基酸,所有这些都是人体必须吸收的物质。
名称沙糖桔
简介广宁县岭南种植园是从事沙糖桔,种植和经营的专业园区,兼营竹笋等山区特产的种植、加工、销售。种植园始建于2000年,位于景色秀丽、气候怡人的广宁县排沙镇。广宁县位于广东省的粤西地区,60年代前与四会市合称“广四县”,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缔造了一个中外驰名的沙糖桔重要产地。
名称宾亨沙葛
简介宾亨地处绥江河畔,土质松疏、肥沃,当地农民历来有种植沙葛的习惯。“宾亨沙葛”的主要特点是:肉质细嫩、爽脆、鲜甜、皮薄、体大,而且根蔃少。
名称山地鸡
简介山地鸡又称竹园鸡,原产自江西省优质鸡种, 从小在竹园里和田野上自由生长,吃的是嫩草、蚂蚱、稻谷、玉米等天然食物和鱼腥草等野生中草药,所以体质健壮,既有山里农家鸡的肉质,又有竹林中野禽的天然风味,是新昌安全、营养、特色农产品。
名称蜂蜜
简介蜜蜂是人类饲养以供采蜜的蜂类。蜂蜜即蜜蜂采取花液酿成的甜汁。俗语说,要想蜂蜜好,花源宝中宝。广宁花源丰富,平均每季有21万亩花源,养蜂条件良好。
名称冬菇
简介冬菇遍布广宁,山间林地,撷之不尽。香菇就喜欢在广东较为寒冷潮湿的地方生长。上乘的香菇具有柄短、肉厚、香嫩爽滑的特点。香菇分为花菇、冬菇。香菇三种。香菇是烹饪菜肴的理想配料,有“厨中之珍”的美称。它的营养价值也很高,人类机体所必须的八种氨基酸,香菇就有7种。
名称石涧白菜
简介广宁县地处西北,气温较低,种植黄牙白菜比较困难,但在石涧种植的黄牙白菜,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肉质细嫩,颜色雪白,美味可口。一般的每株重五、七斤,也有大至十多斤者。
名称芋 梗
简介这是取广宁特有的一种白芋苓菌,分干品、鲜品两种,以鸡肉咸、排骨拌之蒸食,
味极爽口、回味无穷。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芋梗、辛、冷、滑、无毒、除烦止泻。”
名称赤 蕨
简介赤蕨,产于广宁山野,因其有粘液,故又称"山蟮"。3、4月间多食其鲜品,其余时间多食其干品,富含多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因其能"去暴热、利水道、补五脏不足",有安神镇静之功效,常饮可以预防糖尿病。食之爽滑可口、清香绵软可蒸制肉类,也可用来煲汤,长饮有去湿利尿收敛之功效,民间除以赤蕨作菜外,还以赤蕨干剪碎泡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
名称芥菜榨
简介芥菜榨,又名咸酸菜,是农家用有机肥料种植的芥菜,无公害,无污染,经风干腌制而成香甜可口的广宁特色小菜。
名称腐竹
简介腐竹用优质黄豆和当地山泉水以最古老的传统方法精制而成,不含色素和添加剂,属纯天然、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食品
特点:有独特天然的香味,口感爽脆香滑,久煮不烂,可适合各种烹饪方法。
名称广宁绿玉
简介广宁绿玉蕴藏于广东省广宁县的“广东绿”,俗称“广绿石”,又称“广绿玉”,是中国五大名石之一。明末清初是有名的贡品。
广宁绿玉品种繁多,色泽艳丽、有灰白色、牛角色、淡绿色、墨绿色、翠绿色(称碧绿),白中带绿(称丛林积雪)、黄中带绿(称黄玫瑰)、黄中带红(称秋景)、绿中带金**金点(称绿海金星)、白中夹有绿色茶纹(称碧海云天)等等。牛角色,有微透明,形象似“冻”,称“广宁冻”,其中翠绿、绿海金星、白中带绿、黄中带绿十分罕见。为石中瑰宝。
日本文房书道破天机权威—宇野雪村先生所著的《文房古玩事典》说: “广东绿、广宁绿在日本有很高的评价”。日本少林德太郎在《增补图说石印材》中写道:“田黄、鸡血石、广东绿为稀品珍品石中的同一品位”。用广绿石刻制而成的各种工艺品和图章远销欧美、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馈赠亲友的精品和鉴赏品、收藏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名称竹茹
简介竹茹是用广宁地产的高竹经人工刮削而成,具有清热止渴、止呕和胃之功效,凡感口干烦躁、胃部不适,用该品10—15克开水局浸20—30分钟或煲水服用有灵效。
名称红花茶
简介红花茶油是山上种植的油科植物,其果实经土法榨成茶油,不含黄曲酶毒素,既可药用驱风,孕妇或男女老少因风寒肚痛,经煮热后擦搽患处即可止痛;或用蕃薯切粒共煮去涩即可食用,是含脂量较低的保健食用油。
名称葵洞紫背天葵
简介紫背天葵在广宁县别地暂未发现,只有在海拔一千三百米的葵洞罗壳山才能找到,多是野生于高山石壁之中,用开水冲而饮之,能生津解渴,开胃消滞,除暑去湿,利水通淋。
名称梅山吊钟花
简介吊钟花是我国名花之一,历来享有盛誉。广宁县联和梅洞出产的吊钟花,早在明清时期就远销广州、香港、南洋一带。
新兴县境内人民向以耕养为主,农业生产源远流长。唐代,农民种植水稻已有两造之分。宋时,县内已筑有社圩陂,灌田5000亩。至清代建有草木陂、木石陂48宗,灌田30000多亩。清乾隆年间,农民耕种的农田已达214596亩,烟户91470人,人均耕地2.35亩。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兴起。其时,县城有大小店铺300多间,经营的商品有大米、土布、药材、土糖、米酒等;全县设钱庄、当铺39间,经营典当及借、贷业务。清光绪年间,新兴县对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每年输出县外的产品有稻谷、大米、土糖、生猪、烟叶、腊鸭、葛粉等。
民国初年,县内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较大发展。农产品以大米、木薯、甘蔗、花生、红烟、生猪、家禽、塘鱼为大宗。农民除耕田外,兼营开矿,樵采业,县城设有染布、线香、金银首饰、饼食、车衣等小作坊,民间有木薯淀粉、蔗糖、烟丝、编席等。输出的产品有稻谷、大米、土糖、荔枝干、烟叶等。民国6~7年,新兴县籍人李耀汉任广东省省长时,各地商贾曾云集县城、天堂,遍设烟庄、钱庄、米油杂货店等,商业日趋繁荣,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民国21~23年(1932~1934年),每年全县输出县外的农产品有:大米33万石(每石等于现制54公斤),占县产量的三分之一;生猪1.5万头;荔枝干2.5万公斤,占县年产量的50%;土糖9万公斤,占县年产量的60%;烟叶28万公斤,占县年产量的70%。输出的大米以“新兴油占”、“新兴白”的米质尤为优良,产品销往广州、佛山、肇庆及港澳地区,盛名县内外,被记述于《番禺县续志》。
民国27年(1938年)广州失陷,西江河道羚羊峡封航,各地公路被毁,新兴成为佛山、广州、新会、台山、开平、恩平等地来往广西、湛江的贸易通道,商业经营兴旺一时。但民国27~34年的8年间,境内先后遭日机9批共63架次的轰炸;民国33年9月,日军曾从南路、东路侵犯县境,使全县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惨重损失。民国32年全县稻谷总产量比民国24年下降9.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第156师467团、468团多次在县内对新兴人民武装力量进行“围剿”、“扫荡”活动,使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导致“贫者饔食不给,富者也不遑宁处”。至民国38年,全县仅有私营小型工业企业37户,商户522家.市场物价暴涨,市场流通靠“以物易物”,或由各大商号印发谷票代替货币使用。全县人口220339人,比30年前的民国8年仅增加8919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虽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路程,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1978年后,贯彻改革开放的政策,国民经济的速度、效益都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粮为主.农、林、牧、渔、副、工全面发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成为肇庆地区内有名的粮食、塘鱼、生猪、家禽、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农业由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发展。在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了电力、食品、建筑材料、五金机械、服装加工等五大产业,工业从生产型、内向型向生产经营型和外向型转变。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 县内手工业生产始于唐代,但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至1949年,全县有私营小型工业37户,手工业者480户,是年工业产值仅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重视工业的发展。1949~1985年,全县工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为5634.7万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1.96%。1985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41家,集体工业和个体企业144家,另村以下亦工亦农个体工业742家,全部固定资产原值5162.3万元,净值4234万元,主要工业设备2875台(套),其中水力发电装机容量16170千瓦,年发电能力7000万千瓦,动力机械总功率31519千瓦,主要工业产品年生产能力为;水泥5.8万吨,日用陶瓷193万件,服装200万件,碾米5.2万吨,蔗糖0.78万吨,家具1.4万件,初步形成电力、食品、服装加工、建筑材料、五金机械五大行业。是年,全县工业生产总值6310.74万元,可比价格比1949年增长26.89倍。建国后的37年中,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9.4%,累计上交给县地方财政的利税总额5928.4万元,占同期县财政地方总收入的31.09%,为同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5.2%。工业企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用日益增强,年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52年为7.7%,1965年为27.8%,1978年为42.9%。但1978年后,国营工业的发展速度低于集体和个体工业,低于农业。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42.9%下降为28.4%,下降了14个多百分点。部分国营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低,原料不足,职工队伍素质不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实现的资金利税率为12.68%,比1980年下降14.31%;成本利税率为13.08%,比1980年下降2.86%;产值销售价值出口率为4.41%,比全县平均数低5.49%。全面发展本县工业,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还有很大的潜力。工业的生产和经营面临许多新课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开拓和发展。
2013年1-12月份,全县经济总体平稳发展,稳中有进。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投资较快增长、消费增速加快、外贸出口增速回升、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财税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金融运行平稳。初步核算,2013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192亿元(经市局初步评估核定),比上年增长15.1%,增速比全国快7.4个百分点,比全省快6.6个百分点,比全市快1.8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2013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78479.5万元,增长31%(当年价计)。1-12月份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7369.7万元,增长26.5%(可比价计)。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完成475523.4万元,增长22.8%,重工业增加值完成261846.3万元,增长33.5%。按工业企业类型分: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56.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31.7%;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增加值增长15.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下降23%。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长较快,2013年实现民营增加值529105.9万元,增长31%,增幅比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快4.5个百分点。产销基本衔接,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819774.3万元,增长31.5%,产品销售率达98%。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13年1-12月份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174488万元,增长35.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6311万元,增长30.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34532万元,增长61.1%;房地产开发投资153645万元,增长47.3%。
消费市场增速加快。2013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105.2万元,增长13.9%。其中,批发业15839.2万元,增长12.0%;零售业327724.8万元,增长14%;住宿业9480.2万元,增长16%;餐饮业44061万元,增长13.8%。
外贸出口增速加快、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2月份,全县完成进出口总额58865万美元,同比增长2.81%。其中:进口总额8330万美元,下降23.11%;出口总额50535万美元,同比增长8.86%。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23179万美元,增长16.86%,加工贸易出口27356万美元,增长2.89%。2013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额2013万美元,同比增长9.76%。
财税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金融运行平稳。2013年1-12月份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0579万元,增长25.3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7164万元,增长15%。1-12月份完成国地税税收总收入178849.4万元,增长25.9%。其中,国税税收收入64869.4万元,增长12.4%;地税税收收入113980万元,增长35.2%。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19330万元,比年初增长10.54%;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119179万元,比年初增长12.56%;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98027万元,比年初增长19.79%。
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本外币是指人民币和外币。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次为小麦、薯类、旱粮。
水稻县内各地均有种植,以车岗、洞口、环城、东成、稔村、水台、上沙、集成、天堂为主产区。
民国24年(1935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38.24万亩,年均亩产稻谷114.77公斤(双造计,下同),总产4388.54万公斤。民国32年,全年水稻播种面积37.66万亩,总产3920.9万公斤,年均亩产稻谷104.1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7年,连续8年实现全县稻谷年亩产量、总产量增产。
1958年晚造,县、社、队干部层层开展所谓“(亩产)万斤高产试验”,实行“粮食放卫星”,将已插下一个多月的部分禾苗移并密植,有的每亩达一百多万苗,导致大部分“高产试验田”或“连片高产田”禾苗腐烂枯死,减产或失收。是年全县水稻实收面积59.79万亩,比1957年减少5.65万亩,总产比1957年减少8.35%。
1959~1962年,农村因农民生活困难,稻谷连续4年减产,年总产量比1958年分别下降6.44%、10.72%、8.06%、1.45%。
1964年,全面实行改水稻“高杆品种”为“矮杆良种”,改粗耕粗作为精耕细作,广种冬季绿肥,推广潮汕地区的培育壮秧、合理施肥、适时露田晒田等丰产经验,年均亩产稻谷183.5公斤,总产首次突破1亿公斤。
1970~1977年,在“以粮为纲”的思想指导下,限制各地发展经济作物,每年水稻播种面积都在60万亩以上,其中1971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为63.28万亩,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98.3%,平均亩产稻谷228公斤,总产14428.5万公斤。
1978年以后,以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为目标,有计划地调减水稻生产面积,实现稻谷生产和多种经济的全面发展。1979~1985年的7年水稻种植总面积与1972~1978年的7年总面积相比,全县水稻总种植面积减少11.97%,但稻谷总产却增长4.24%。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09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