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区的概念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一词最早出现于1956年美国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39号通告》,通告将湿地定义为“被间歇的或永久的浅水层覆盖的土地。”
1979年,美国为了对湿地和深水生态环境进行分类,该局对湿地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过渡的土地,该土地水位经常存在或接近地表,或者为浅水所覆盖……”。1971年在拉姆萨尔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是谁地公约》),该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我国对沼泽、滩涂等湿地研究具有丰富的积累,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分类系统,通常认为“湿地系指海洋和内陆常年有浅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
尽管湿地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但它们有一共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认为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别于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
其特征有:
(1)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因此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它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
(2)系统的生态脆弱性。
湿地水文、土壤、气候相互作用,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环境主要素。每一因素的改变,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别是水文,当它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湿地生态系统。
(3)生产力高效性。
湿地生态系统同其它任何生态系统相比,初级生产力较高。据报道,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平均生产蛋白质9g/m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
(4)效益的综合性。
湿地具有综合效益,它既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也具有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作为物种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游等社会效益。
(5)生态系统的易变性。
易变性是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的特殊形态之一,当水量减少以至干涸时,湿地生态系统演潜为陆地生态系统,当水量增加时,该系统又演化为湿地生态系统,水文决定了系统的状态。
其功能有:
湿地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贮库。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沉积物)蓄存洪水,从而起到分洪削峰,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的重要作用。全国天然湖泊和各类水库调洪能力不下2000亿立方米。长江22个通江湖泊尽管面积锐减,目前容水量仍达600多亿立方米,洞庭、鄱阳两湖蓄洪能力不少于200亿立方米,对于调节长江洪水、消减洪灾依然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
湿地之水,除了江河、溪沟的水流外,湖泊、水库、池塘的蓄水,都是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据估算,我国仅湖泊淡水贮量即达225亿立方米,占淡水总贮量的8%。某些湿地通过渗透还可以补充地下蓄水层的水源,对维持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保证持续供水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器
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据一些地方的调查,湿地周围的空气湿度比远离湿地地区的空气湿度要高5%至20%以上,降水量相对也多。因此,湿地有助于调节区域小气候,优化自然环境,对减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有利。湿地还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
湿地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
我国湿地分布于高原平川、丘陵、海涂多种地域,跨越寒、温、热多种气候带,生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国内陆湿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在湿地物种中,淡水鱼类有770多种,鸟类300余种。特别是鸟类在我国和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反映,湿地鸟的种类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不少珍稀种。世界166种雁鸭中,我国有50种,占30%;世界15种鹤类,我国有9种,占60%,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占世界总数的95%。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我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这些物种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湿地是重要的物产和能源基地
广阔多样的湿地,蓄藏有丰富的淡水、动植物、矿产及能源等自然资源,可以为社会生产提供水产、禽蛋、莲藕等多种食品,以及工业原材料、矿产品等。湿地水能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水电、水运,增加电力和交能运输能力。许多湿地自然环境独特,风光秀丽,也不乏人文景观,是人们旅游、度假、疗养的理想佳地,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此外,湿地还是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科普宣传的重要场所。
湿地概述
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为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大面积水体。《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截至目前,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0处。
其实中国独特的湿地何止30处,许多湿地因为养在深闺无人识,至今仍无人问津。
湿地旅游
浮在水面上的草原——腾冲北海湿地
发现腾冲的北海湿地纯粹是一次意外,当时的目标是去看云南腾冲的火山热海,结果有云南驴友Edipt告诉我县城西北方向距城12.5公里有块湿地很特别,属高原火山堰塞湖生态系统。
原来人与景也是需要缘分的。偶然的聊天,就能成就一段美丽的邂逅。这里确实奇特。水草密密麻麻,根交错在一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旧草腐烂,新的长在腐烂的草根上,然后又腐烂,然后又长出新的,最后形成整片整片的草甸各自浮在水面上,宛如一个一个的小草岛,通常有一米多厚。脱了鞋赤脚走上“草岛”,感觉像踩海绵一样。
当地人经常把随意切开的一小块草排当竹筏子来划,捕鱼虾;还有人干脆在草排上开个洞,就把鱼竿伸到那洞里钓鱼,其乐融融。
据说这儿每年四月中下旬最美丽,那时满目北海兰花开,美不胜收。秋天时草排颜色有些枯黄,但依然让我兴奋不已。空气里飘着草叶的清香,芦苇丛中不时传来嘎嘎的野鸭叫,湖面上不时有游人初踩草排的惊喜叫声。泛舟湖面,宛若置身在大草原。只不过这片“大草原”是漂浮在水上的。
攻略:
如系自驾,可循:
广州-昆明-楚雄-大理-保山-腾冲路线。
背包客可先到腾冲西门客运站,有中巴到湿地,车费5元,车程20分钟。
购物:
腾冲的斗笠比较有名,是当地农村妇女用荆芥、大竹等竹子编织而成,遮阳防雨,除本地人自用外,多销往缅甸和东南亚国家。
住宿:
腾冲城内旅馆多数在官厅巷一带,一般标间多数在50~60一间,可以还价。
杭州之肾?——西溪湿地
杭州忆,最忆是西溪。不是网友“罗兰”和“一棵树”的提醒,我竟然不知道就在杭州市区里还有这么个好地方。
西溪湿地距离杭州西湖五公里,在杭州天目山路延伸段,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具有“杭州之肾”和“副西湖”美誉。
西溪之胜,首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如鳞、诸岛棋布,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进到园中,买好船票,就可以安心体会西溪之水了。顺着水道前行,两岸茅舍俨然,芦苇丛生,和芦苇一样高的水生植物上顶着**或红色的花蕊。湖面上水草鲜润柔婉,水面上绿色浮萍漂浮,莲影摇曳,几抹粉色婷婷点缀其中,野鸭水鸟凫泛。
生活在有水的城市里是一种福气,而杭州人真的是福人中的福人了。除了西湖,还有这块西溪湿地。
所有去杭州的人,都知道要去看西湖,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千万别忘记了西湖边上的西溪湿地。
攻略:
杭州市区内有许多公交车可以去西溪湿地,830路、K506路、K310路、306路、346路、Y13线均可。周家村(西溪湿地)站下车。票价1~4元。
美食:
在西溪湿地里有湖泊烧烤区、深潭口、百家、烟水渔庄等餐饮饭店可以用餐,喝茶的地方也不少,推荐去梅竹山庄、西溪梅墅。
在西湖边上有楼外楼等餐厅可以吃到地道的杭州菜。
自由自在鸟游荡——日土班公错湿地
其实,中的这块湿地是否属于班公错,我还是不能完全确定,在各种资料上没有查到它的准确的名字,但我不得不承认它是我心中最美丽的湿地。可以肯定的是这块湿地属于日土。它就在狮泉河到日土之间,在刚过了那有名的日土岩画附近没多远,紧紧贴在219国道边,距离日土县城大约30公里。
这块湿地我如此着重提出来说,是因为它独特的位置——它没有被圈起来,不属于收费景区,在没有被人为保护的情况下,它竟然就在新藏线219国道边上生存了下来。
国道穿过这块湿地中间,把这块土地一分为二了,水鸟们依然在这待着,自然安详地在路两边的湿地里戏耍。有的自由悠闲地踱步、有的在水里摇摇摆摆地游浮、有的扑棱起翅膀飞到半空中。
地里那金**闪现着耀眼光芒的植物主要是芦苇,另外还有菖蒲、青藏野青茅、碱茅、赖草以及藏西嵩草。
运气好的话,远远地可以看见脖子长长的黑颈鹤。人走得比较近它也不跑。关于黑颈鹤,我曾听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人鹤结为兄弟,人类将自己的三根头发送给黑颈鹤,要它装点在头部以证明与人类的亲情关系。从此黑颈鹤就有了三根人类的头发。
现在,这些鸟们果真和人类相亲相爱,果真如此安详地出现在人类身边。对着手里的鸟类识别手册看,可以看到这里除了黑颈鹤外,还有班头雁、棕头鸥、燕鸥、白翅浮鸥、普通秋沙鸭、赤麻鸭、绿头鸭、红头潜鸭、凤头潜鸭、白骨顶、红脚鹬和白腰草鹬等等。天上飞的是鸟,地上跑的是鸟,水中游的也是鸟,人与鸟和谐共处的景象如此让人心动。这只有在艰难的新藏线上才可能存在吧。因为这里偏僻,路途艰难,人迹罕至,少有干扰,而且藏民信佛,不杀生,民心纯朴。
攻略:
从西藏阿里的狮泉河出来,大约94公里到日土岩画,在219国道K965附近。注意,这里的里程碑大约5公里一个。过了岩画没多远,就可以看到这块湿地了。而从岩画到日土县城大约30公里。从日土到班公错东端大约10公里。
美食:
班公错盛产西藏弓鱼和高原裸裂团鱼,高原裸裂团鱼是西藏特有的鲤科鱼类,此鱼为无鳞淡水鱼,受高原环境影响,生长缓慢,但味道十分鲜美,这种鱼的排泄生殖孔和臀鳍两侧,具有排列成行的大鳞片,在鱼肚子上形成一条一条膨起的线。乍看起来好像腹部裂开一条口似的,故又名“裂腹鱼”。鱼大多一两斤重。到班公错一定要尝尝这里的鲜鱼。就在路边有个码头,码头上有个鱼庄,专门卖鱼的。这里点菜的方式很有趣,不用点品种,不按斤卖,按人头交,每人20元,会给你上6种做法的鱼。不论同行多少人,都可以吃到6种做法的鱼。
湿地是上帝给予地球的慷慨馈赠,是人类洗涤心灵的世外桃源。它给人带来的是不流于俗套的清新和真意。这里,一切都保留着原始状态。能够感受到的就是物我相知、天人合一的心灵和自然的完美契合。在湿地,你能真正体会生命本身的原始和豁达。在湿地,你心甘情愿地卸去锐气和斗志,忘却俗世的烦恼,只想全身心地融入自然。
但是我还是可悲地发现,如今湿地面积在逐年减少,许多的湿地被人为地“改造”。人类忘记了,湿地是有灵魂的,湿地是和人类生死与共的生命体。人类不善待湿地,最后必然会遭到报应。
善待自然,善待自己。
Tips
中国被列入国际《湿地公约》的30处湿地是: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香港米埔湿地,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内蒙古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大连斑海豹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湿地,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广东惠东港口海龟保护区,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辽宁双台河口湿地、云南大山包湿地、云南碧塔海湿地、云南纳帕海湿地、云南拉什海湿地、青海鄂凌湖湿地、青海扎凌湖湿地、西藏麦地卡湿地、西藏玛旁雍错湿地。
日土县属于边防吗
在那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高山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敦煌古藏文文献》 *** 版图:地理决定的古道纵横 *** 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多米以上,素有「 ”世界屋脊”之称,它以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它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它北邻新疆、东接四川、东北连接青海、东南与云南相连;周边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及地区相连,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由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厚重的人文文化和经济生态,从古至今, *** 就连接欧亚大陆的文化、经济重心,从 *** 起源到21世纪的数万余年,经历辉煌与繁荣,也有衰败与屈辱,从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直到今天的川藏公路、青藏铁路等, *** 的变迁,隐约着古道纵横的经济历史。 古代欧亚贸易路线 古丝绸之路:麝香是最佳商品 中国的丝绸和其它商品沿着喀喇昆仑北麓西越葱岭(帕米尔高原)送往西亚、欧洲,同时也沿着喜马拉雅山西部、西南部抵达印度,数千年来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持续不断,著名的欧亚贸易网络以「 ”丝绸之路”为人熟知。 昆仑和喜马拉雅,并不能阻碍古人的交流,与人们印象相反的大相径庭的是,青藏高原是古道贸易的重心甚至中心之一。 最晚在公元前4世纪, *** 高原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三大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它们是象雄、吐蕃、苏毗(母系制部落)。这三大部落不断征服和兼并各小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它们之中最强大的一度是象雄,雄踞 *** 西部与北方的广袤土地,通过不断的战争,象雄国力强盛,但文明的动力除了征服,更多体现在建立起与周边的国家和政权的贸易往来,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境内的古入江寺旁边卡尔东遗址附近的古墓葬,曾经出土了汉代的丝绸,丝绸中有「 ”王侯”等字,侧面反应出临近中亚的古老象雄,即今天的阿里地区在古时候是中西文化、经济、贸易的交汇处,是繁华的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 *** 阿里地区发现的黄金面具 与象雄毗邻的苏毗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女国。《隋书·女国传》记载:苏毗「 ”气候多寒,以射猎为业,出瑜石、朱砂、麝香、牦牛、骏马、蜀马……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所有这些,都是当时欧亚大陆经济贸易的重要商品,是特别是由 *** 销往西亚地区的物资中,「 ”麝香是最佳商品”,享有高度的声望,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出自狩猎经济占据重要地位的苏毗。 *** 境内这些古代贸易通道,有人称为陆路的第三条「 ”古丝绸之路”与第四条「 ”麝香—丝绸之路”,由于这两条交通途径的存在,使 *** 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麝与麝香 高原古丝绸之路,大概路线是新疆的叶城(从叶城与第一条古丝绸之路汇合)——席迪拉——大红柳滩——泉水沟——铁隆滩——善和——日土——狮泉河——扎西岗——噶尔——噶尔雅沙(旧称噶大克)——巴格——萨嘎(一路去日喀则;一路去吉隆出境)——昂仁——日喀则(分路,一路去 *** ,一路去亚东出境)—— *** 。另一路,印度、尼泊尔——普兰——玛旁雍措——冈底斯山(冈仁波齐),主要为朝圣之路。 倘若我们将视野放大到古代的整个东亚、中亚及南亚区域,会发现从《史记》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印度同大夏(古国名,西汉时期在今阿富汗境内。亦称帕米尔以西,兴都库什么以北的巴格兰一带。)之间早有一条商路存在,而这条路的通道又同四川、云南、四川西部,甚至 *** 的通道相关。当然,这条商道,并没有官建的驿站,它是由无数的民间的古商道组成。 中国汉朝时期的欧亚贸易路线 这条古商道大致可分为:第一段,由安多到善和的通道,经过班戈——杜加里——尼玛——改则——恰茶卡——善和。并由善和到新疆的叶城,与西域的丝绸之路汇合,到中亚和地中海沿岸各国;由善和——巴格——普兰——印度。 第二段,由日喀则到印度的通道,由日喀则——谢通门——彭措林——拉孜——昂仁——桑桑——萨嘎——杂木多——仲巴——帕羊——桑木桑——马悠拉山口——巴格——普兰——柏林山口——印度。 第三段,由日喀则到亚东的通道,由日喀则——白朗——江孜——康马——卡拉——帕里——亚东——尼泊尔(印度)。 朝圣冈仁波齐峰 第四段,由巴格到普兰的通道,该线路是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宗教信徒到冈底斯山的朝圣之道,经玛旁雍措(湖)——拉昂错(湖),由普兰翻越柏林山口(大约在东经81.5°,北纬30°)到印度——尼泊尔。 第五段,由日喀则到叶城,同西域丝绸之路汇合,日喀则——昂仁——萨嘎——仲巴——巴格——噶尔雅沙——噶尔——扎西岗——狮泉河——日土——善和——铁隆滩——泉水沟——大红柳滩——席迪拉——叶城,同新疆丝绸之路汇合,再由莎车——英吉沙——疏勒——喀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各国。 古老的商道是东西文化中特殊交往之路,也给古老的青藏高原的经济带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王朝与吐蕃疆域图 唐蕃古道:开启黄金时代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前往青海、 *** 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自陕西长安(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 *** 逻些( *** ),全长3000多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 ”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有「 ”丝绸南路”之称。 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从陕西长安(西安)出发,沿着「 ”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沿,绕扎陵湖和鄂陵湖,翻过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结吉巴塘,厥子曲河上至杂多,沿入藏大道过当曲,翻越唐古拉山口、至 *** 聂荣、那曲、最后到达逻些( *** )。大致路线:西安-咸阳-天水-临洮-临夏-民和-乐都-西宁-日月山-共和-河卡-温泉-花石峡-玛多-巴颜喀拉山口-清水河-歇武-玉树-囊谦-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比如-那曲- *** (据说,文成公主进藏之路也沿着此路)。 唐蕃古道 从长安(西安)沿渭水北岸越过陕甘两界-陇山到达秦州(今天甘肃天水), 厥渭水继续西上越过鸟鼠上到临州(甘肃临洮)。从临洮西北行,经河州(甘肃临夏)渡黄河进入青海境内,再经龙支城(青海民和柴沟北古城)西北行到善州(青海乐都)。以上可以称古道东段,全在唐朝境内,这是汉代以来进入河湟地区的传统路线。 它的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正是沿着这样一条路线开拓前进的古道西段经鄯城(西宁)、临蕃城(湟中哆巴)至绥戎城(湟源县南),沿羌水(湟水南源药水河)经石堡城山、赤岭(日月山)、蔚迟川(倒淌河)至莫离驿(共和东巴),经大非川(共和切吉草原)、那路驿(兴海大河坝)、暖泉(温泉)、烈谟海(喀拉海)、过海(玛多黄河沿),越紫山(巴颜喀拉山)、渡牦牛河(通天河)、经玉树地区、过当拉山(唐古拉山查吾拉山口)到藏北那曲(阁川驿)继续沿今青藏公路经羊八井(农歌驿)到逻些( *** )。在西段的古道线路中,从西宁到玉树、从那曲到 *** 这两段线路大体上是沿着今天的青藏公路进行。 文成公主进藏图 这也是唐代以来,中原文化、经济、贸易与 *** 和中亚、东亚,走向欧亚之路,促进 *** 成为青藏高原交通枢纽和商业文化的核心。 茶马古道:市镇商帮崛起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以马帮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它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的走廊。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二战中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线。它的分段为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线,连接川滇藏,然后延伸到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最后到达西亚、西非红海岸。 茶马古道图 茶马古道是一条经济的纽带,体现着藏汉互补互利的经济关系,伴随着茶马贸易,大量的内地工农业产品、科技和能工巧匠传入 *** , *** 的特产也传入内地,同时出现了一批藏商,如「 ”邦达仓”、「 ”三朵仓”、「 ”日升仓”等(仓,藏语意为家,这里为商号);出现了集客栈、商店、中介机构为一身的特殊经济机构——锅庄。处于茶马古道中心的康巴地区受环境影响,最早改变了重农轻商的观念,养成了经商的习惯,康巴商人精明能干,由此远近闻名。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 茶马古道沟通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茶马贸易兴起是大量 *** 商旅、贡使有机会深入祖国内地;也使大量的汉、回、蒙、纳西等民族商人、工匠等进入 *** ,促进 *** 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民居、店铺、医院、学校、官署、街道纷纷建立。比如茶马古道上有许多交易市场和驮队、商旅的集散地、食宿点等,在长期的贸易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居民市镇,这些城镇形成了专营的茶叶帮,专营黄金、麝香的金香帮、专营布匹、哈达的邛布帮、专营药材的山药帮、专营绸缎、皮货的府货帮、专营菜食的干菜帮、杂货的云南帮等,兴起裁缝、制革、饮食、五金等产业,与此同时, *** 八廓街出现了著名的「 ”北京拉康”、「 ”云南拉康”等等。 古道东亚主要贸易路线图 ? *** 的古老商道,诉说历史,从未结束。 文字:白玉芬 :网络 编辑:孙吉
日土县属于边防。日土县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部,阿里地区西北部,是边境县之一,地处东经78°7′-82°4′,北纬32°7′-35°4′之间,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支脉横穿全境,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最高海拔为6800米。县人民政府驻日土镇,下辖1个镇、4个乡,面积7.7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15,现有耕地面积8614.9亩,草场面积7072.4万亩,水域面积794万亩,耕地面积0.73万亩。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半农半牧的边境县,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常住人口为11167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20795.html